初学针灸需要掌握的取穴方法,全在这里

之前有读者留言,说不知道如何取穴,取穴方法不太理解等等。今天,专门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取穴方法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穴位怎么找

一般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指寸法和经验取穴法等。下面来分别介绍:

经验取穴法(即简易取穴法):

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取穴法,此法简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为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为列缺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为劳宫穴等。

体表标志法:

根据人体的一些自然条件来作定穴的一种标准。

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以体表某些标志如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肚脐或关节、肌肉等活动时产生的孔隙,凹陷等来作为依据,去找穴位,这样的取穴方法就是体表标志法。

通常比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穴,在两眉中间;膻中穴,在两乳头水平连线中点;取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等应张口等。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又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如把腕横纹至肘横纹之间作十二寸,腋横纹至肘横纹作九寸,前发际至后发际作十二寸等。

骨度分寸法图例:

▌指寸取穴法:

是在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以施术者本人或被施术人的手指作测量标准来找穴位的一种方法。

比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将我们的无名指、中指和食指并拢起来,然后以我们的中指第一节横纹的地方为标准,三指的宽度为2寸

还有横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第M节为准,量取四横指为3寸

 
指寸取穴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为了准确的找到经络穴位,除了掌握以上一些基本方法外,由于人个体之间还会有差异,因此我们还要结合如下标准和某些穴位特点来取穴:

一般正确的穴位多在骨的上下左右旁,或两骨相接的关节部位凹陷中,或骨肌的中间,或两肌的中间,很少在骨上或血管中,在骨旁侧部位的经穴(腹部无骨处除外)可用拇指指尖掐之,如有酸麻如触电般的感觉说明取穴正确。

如无此感觉,只觉麻疼(有的数分钟才感觉到酸麻)应加深或偏左偏右试之,如按压对了穴位其效会立见,有的会缓慢见效,有的会在压后较长时间见效。

有些穴位需要我们采取特殊的姿势来定位置,比如找曲泉穴的时候要屈膝,位于屈膝时膝内侧的横纹端;取曲池穴时需要我们屈肘,位于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后5分处。

▲可能有些朋友看了图示和表格,还是不太明白怎样找穴位。

我们以手上治心脏的内关穴为例,内关穴在手腕横纹上2寸,而从肘横纹到腕横纹总共是12寸,2寸就是12寸的六分之一处。

又如三阴交穴,在足内踝上3寸。而从足内踝到髌骨下方(膝盖骨下方)总共为13寸。从足内踝开始第一个3/4段,就是三阴交的准确位置。

再如关元穴在脐下3寸,从肚脐眼到耻骨最高点总共是5寸,5寸的一半再往下一点就是关元穴。

如此慢慢学习,熟悉怎样找穴位的技巧,希望读者在学习完后能亲自比划比划,也不妄此学。

针灸快速取穴

在上学的时候,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不得不把许多东西记下来。但是考试已过,许多东西忘记了。因为仅仅限于死记硬背,何况不是针灸专业的。毕业后,要独立临床面对患者,不得不从新把针灸拾起来。

但是看回课本,复习复习,许多穴位以及功效都很快记回来。但是临床根本不会用,特别是如何根据病人情况取穴、配穴。根本无从下手,特别是在几分钟诊完病立刻处方。例如:治疗头痛的穴位太多了,取那几个穴位最适合,还是都用呢?针灸不会像用中药一样,辩证准确,然后有对应的方剂治疗。针灸要自己配穴。对于没有多少临床经验的我来说,针的很困难。

直到有一天,看娄紹昆的《经方人生》这本书,看到一个章节,是作者分享的,他遇到一个好老师,一夜的交谈使得他快速得入针灸之门。这个章节的干货总结、都是学习笔记来的,分享给大家:

我把它总结为: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秘诀。

学习中医,我们虽然不提倡快速入门的诀窍方法等,但学习以下方法,对一个针灸的初学者来说,起码可以起到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效果:

针灸的要点:一是辩证,一是取穴,第三则是必要的手法

做到如上三点,针灸的效果我想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辩证需要深厚的积累,手法也不是一两天可以练成。那在取穴上我们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从此入手,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也就是娄紹昆老师分享的经验:

针灸取穴的秘诀要领

二羊归纳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如下:

第一, 八总穴;

第二,  八会穴;

第三,  局部取穴;

第四,  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第五,  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首先是第一“八种穴”

古书有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总结增加歌诀如下:

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

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

例如:眼睛红肿。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

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

呕吐胃痛,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

颈项强痛,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

 其他的大家发挥,举一反三。

第二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它们分别是

一、腑会中脘;二、脏会章门;

三、筋会阳陵泉;四、髓会绝骨;

五、骨会大杼;六、血会膈俞;

七、脉会太渊;八、气会膻中。

八会穴的使用一般‘男左女右’初学者用0.5寸的毫针,切记勿忘。

针体不会太长,可以确保安全,安全第一,疗效第二!我身边有朋友把别人扎成气胸的,特别是胸和后背的穴位尤其要小心。

另外建议有三个部位初学者先不要针刺,最好在老师知道下治疗有经验后再独立操作:

  • 一是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痖门、风池等穴位,它们与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事故。深刺风府治精神病,但是初学者不容易操作。

古语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 一个就是眼睛以及它的周围的区域;进针可没问题,出针不小心就会让病人变成熊猫眼,眼周淤青肿胀。
  • 一个就是肚脐眼。另外一个地方初学者也先不要针刺,就是天突穴。”

 虽然有专门的一门学派是脐针,但也不是乱针。初学者不建议操作。

第三局部取穴

就是在发病的部位的体表取穴或者发病部位的邻近取穴。也就是说,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针灸。这种取穴的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先人最早发现的一种取穴的方法。如面部局部长痘,可以用火针在局部点刺,被毒虫蛇咬可以在局部点刺加拔罐治疗等

注意事项还有以下二项:

  • 一项就是在胸背部与腹部初学阶段针刺深度不超过0.5
  • 一项就是对于体弱者、因劳累而体能消耗过多者,一定都要平卧在床上针刺,以免“晕针。

第四、阿是穴

“取穴方法中,少不了在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阿是穴’就是出现在人体体表的敏感的压痛点,在这些压痛点上针灸能够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一般在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例如:

  • 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头部、颈部、肩部的疾病与发热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 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胃部、胸部、胁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 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腰部、下腹部与妇女的胞宫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任何疾病,只要发现脊椎骨上有压痛,就要在这里取穴。

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针灸取穴第五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病位交叉对应取穴’。”这种取穴法在《内经》中叫做‘缪刺’,日本针灸家称之为‘天平疗法’,对肢体与关节疼痛的疗效比较显著。它可以分两种

一种是左右对称取穴,一种是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

譬如,你的左手腕疼痛,如果使用左右取穴法,可以在右手腕与左手腕相对应的部位用一寸的毫针针刺。针刺后,快速地左右捻转与上下提插三十秒左右。”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很笨但却十分有效的方法。几遍不懂穴位,可以在交叉的对策按压找压痛点,下针按压都可以。

例如:

“对于痛经的诊治,” “急性发作时腰骶部第四腰椎棘突下的‘腰阳关’穴出现压痛的机会最大,日本针灸家称之为‘上仙穴’,它是治疗痛经的首选穴。

当然种取穴的最高原则还是‘以痛为穴’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