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
总结近年来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方法 从埋线器具方法的发展、穴位的选择、机理研究等多方面,对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进行分析总结。
中风属中医四大难症之一,临床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轻度偏瘫患者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穴位埋线疗法经过缓慢吸收、持久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其以疗效佳、安全性高、成本小、操作简便、易于开展为特色。
取穴
埋线治疗偏瘫取穴以循经选穴为主,结合辨证、辨病选穴、 经验用穴等。
1 循经选穴
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督脉穴应用频率最高:大肠经选穴有手三里、手五里、商阳、肩髃、合谷、曲池;胃经选穴有足三里、冲阳、解溪、伏兔[3、4];三焦经选穴有肩髎、外关、阳池、臂臑;胆经选穴有风市、绝骨、阳陵泉、环跳;督脉选穴有神道、百会、大椎;小肠经常选肩贞、天宗、后溪[4];脾经常选三阴交、阴陵泉;此外还有经外奇穴:肩前(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鹤顶(在膝上部,髌底的上方凹陷处)等。
2 辨证取穴
指根据辨证分型不同,选择具有利湿、化痰、清热、通腑、益气、滋阴、活血等功能的穴位:痰湿壅盛、风痰阻络配丰隆、公孙;痰热腑实者加天枢、上巨虚;肝阳上亢配合谷、太冲;阴虚风动配关元、太溪;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
3 辨病选穴
上肢瘫痪取患侧肩三针,天宗,曲池,手三里,后溪,内关;下肢瘫痪取患侧肾俞,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解溪,太冲[3];上肢肢体痉挛取手三里、臂臑、肩贞;中风后吞咽困难取廉泉、风池(双)、哑门、丰隆(双)、夹廉泉、颈百劳(双)、风府、三阴交(双);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取肩髃、曲池、天宗、肩贞、手三里、肩前、臂孺、尺泽、手五里。
功能评定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取Brunnstrom方法进行偏瘫肢体上肢、下肢和手的肌力功能评定。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肌力平均增高3级以上,生活基本自理为优;增高2级,生活部分自理为良:增高l级或无变化为差。
临床疗效
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率在84.6%- 98%[7、14、15];穴位埋线配合电针的有效率为94.1%,而只用电针治疗有效率只有85.3%[11]。穴位埋线结合针刺体穴和头针综合治疗治愈、显效率达89.2%,而结合电针和头针综合治疗治愈、显效率才达63.6%[5]。总的看来,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是确切的,适当结合其他方法能提高疗效。
机理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疾病是通过穴位埋线的操作刺激、出血刺激及羊肠线的软化、液化、吸收的长时间良性刺激,综合性作用于穴位而发挥的治疗作用,类似长时间留针的效果。如在某些情况下,对体质强壮之人,通过留针可以保持针灸的持续作用,加强治疗效果[16]。陈氏等[17]发现,在临床上许多患者都是通过留针而使针感加强的,一定程度上表明静中有动动静互涵, 留针同针刺手法一样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此外,留针尚有催气、候气的作用。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埋线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几个方面。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综合了穴位封闭、针刺、刺血、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留针及组织疗法等多种刺激效应,这种复杂、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再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反馈促通信息,加强中枢神经的双向调控作用,实现中枢功能的重新整合,从而改善机体运动功能,纠正因中风而导致的偏瘫状态。
中医学认为,中风偏瘫究其根本是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养所致。穴位埋线疗法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以调整阴阳、活血通络为治法,取穴以阳经穴位为主,辅以阴经穴位,总起调节阴阳气血,疏通经脉,协调脏腑的作用,促使肢体功能重建,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另外,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机体后,逐渐被机体软化吸收,有组织疗法的作用,能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病区恢复,还能提高机体应激能力[4]。以往针刺治疗中风偏瘫以体针为主,虽有一定的疗效,但针刺间隔时间过长,刺激量小,疗效仍需提高。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入穴位,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其治疗中风偏瘫效优、简便、经济,值得进一步完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