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刺法有几种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项外侧凹陷处。一般认为此穴为风邪由外侵袭人体汇聚之所在,故命名为风池。

该穴具有清头明目、祛风通窍作用,主治范围广,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五官科病症及外感疾病等,针灸学将其列为搜风要穴。该穴位浅层组织有枕小神经和枕大神经分布,深层为延髓和椎动脉,深度距皮肤1.5寸左右。若针刺超过一定深度或过度提插伤及延髓和椎动脉,将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无论选取本穴为主或是作为配穴,合理运用风池穴针刺手法是取效的重要因素。针刺不当不但影响疗效,且易引起意外,所以针刺要掌握必要的“度”。

关于风池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腧穴学》中规定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0.5~0.8寸,但并没有规定是向目内眦、目外眦还是眼球的方向。

我们总结出风池常用的四种刺法及其不同的作用特点,兹介绍如下。

1.斜刺法

斜刺法是临床最常用的刺法,是指针刺时针尖朝向内上方,向对侧眼球中心方向(瞳仁)针刺13~25mm,一般用提插或捻转泻法。

其作用有二:

第一,疏风散邪,清热解表。

风为百病之长,风池既可疏散风邪,亦可疏散其他六淫之邪。风池是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脉主表证。

《难经·二十九难》说:“阳维为病苦寒热”。

故泻之可解表清热。凡外感病证或其他疾病初期,只要属病邪在表阶段,皆可取风池治之。以风池为主穴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可明显缩短疾病进程,使之尽快进入恢复期。

第二,清肝泻火,潜阳熄风。

风池位于足少阳胆经,肝胆互为表里,故泻之可清泻肝胆之火;阳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诸阳经的作用,泻风池可以清泻诸阳经,泻火潜阳,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等肝阳上亢之证。

2.平刺法

平刺法又称通经法,是指针体呈水平方向,针尖对着相应椎体同侧前缘针刺,深度25~40mm,得气后行提插或捻转提插泻法,要求有走串、抽动之针感。

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阳维脉与足少阳会于风池,又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故针感上可至头耳,下可抵骶脊,侧可达肩臂。其功效通经行气,宣痹止痛。适用于经络痹阻、疼痛气逆、肌肉痉挛或萎缩无力之证,如偏头痛、中风偏瘫、耳鸣喘逆、臂痛不举等。

3.深刺法

深刺法又称通关法,是指针尖向前下方,对着喉结同侧缘方向深刺寸许,针感可到达会厌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有通关利窍、降逆开闭之功。凡咽喉不利之症,如失语、构音障碍、吞咽不利、呼吸不畅、咽肿瘿气以及梅核气等,皆可深刺风池治之。

4.横刺法

横刺法又称透刺法,即风池互透,是指针尖对着对侧风池穴方向针刺。根据患者体态,可刺入50~75mm或更深。可刺单侧,亦可刺双侧。刺单侧时针尖可从对侧皮肤透出,亦可不透出,但一定要保证深度,以达一针两穴之目的。得气后行捻转泻法。

其作用有二:

第一,益髓健脑。

横刺风池穴,贯通太阳、少阳及督脉,以达到汇聚清阳、益髓强智而健脑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刺风池能够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本法用于治疗大脑缺血性疾病,如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性痴呆、颈性眩晕等,取得良好疗效。

第二,通络化瘀。

横刺风池,能够通络化瘀,改善局部气血瘀滞之病理状态,对于落枕、颈椎病等颈项强痛、项部拘急不舒之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医者也要注意,因风池位置特殊,其深层有椎动脉、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为人体呼吸、循环等生命中枢所在,容易发生危险。

《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风池穴针刺不慎,针体可穿过枕骨大孔,伤及延髓,危及生命。轻者可有头项强痛、眩晕、眼花、心慌、出汗、呕吐等,严重者有全身触电感,并恐慌惊叫、精神异常以及呼吸困难甚至昏迷,须立即抢救。

故应在熟悉其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谨慎进针,避免伤及椎动脉、延髓和脊髓,以免出现危险。

巧用风池治疗的疾病就有多种,且疗效不凡。介绍如下:

1.取穴、操作与应用范围

历代医家取风池皆使病人正坐或反坐并伏于椅背,魏氏则俯卧取之,这样不但取得准,且不易移动,病人感到轻松舒适,不致晕针。再是针前用大拇指于风池附近往返循按,寻找压痛明显处,是其取穴特点。

魏氏强调针刺此穴,务必掌握进针深度,切勿刺到延髓。儿童一般不超过0.5寸,不留针;成人体瘦者1寸为宜,体肥约1.5寸,留针一般30分钟。进针至恰当深度后,调整针尖朝向:一般耳部疾病透刺翳风,目疾交叉朝向二目,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刺向印堂,肝风内动则左右透刺。魏氏认为此种透刺法,不仅充分发挥了二穴主治双重作用,使针感易扩散至头顶、颞部、前额及耳目,而且不致误入枕骨大孔及椎管。

魏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风池为主穴治愈的疾病有数十种,常见的病种与配穴有:

神经性头痛,配率谷等;高血压头痛,配曲池等;风寒头痛,配列缺等;风热头痛,配合谷等;风痰头痛,配丰隆等;瘀血头痛,配百会(放血);面肌痉挛,配太阳等;膈肌痉挛,配上脘等;胆绞痛,配阳陵泉等;胃肠痉挛,配中脘;神经性耳鸣,配翳风等;神经性耳聋,配听会;鼻炎,配迎香等;近视,配睛明等;视神经萎缩,配翳明等;失眠,配神门等;癫痫,配百会等;精神分裂症,配心俞等;脑血管痉挛,配太冲等;脑梗死偏瘫,配曲池、风市等;流脑后遗症,配合谷、阳陵泉;乙脑后遗症,配肩髃、阴陵泉;胃溃疡,配足三里等;支气管炎,配肺俞等;支气管哮喘,配定喘等;坐骨神经痛,配环跳等;更年期综合征,配太溪、三阴交;脱发,配神庭等;颈椎综合征,配颈夹脊等;痛经,配承山等;面神经麻痹,配颧髎、地仓等;腮腺炎,配颊车等;带状疱疹,配中渚等;中暑,配人中;风火牙痛,配阿是穴。

2.典型病案

例一:胃脘痛(胃溃疡)

刘某某,男,45岁。胃脘痛时缓时发已3年,胃钡餐检查提示为溃疡病,常因思虑过度与情绪紧张而疼痛加剧。舌苔薄黄,舌暗红,脉弦细。先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3次,疼痛不能缓解。阅其以往之病历,所服之药,多数为健脾建中之品,所取之穴,也是阳明经居多。该患者胃脘痛情志密切相关,据证应疏肝健脾,理气止痛。改取风池、足三里,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经3次治疗,疼痛明显减轻,共针刺45次,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工作效率提高。胃钡餐复查,提示龛影消失,溃疡愈合。

例二:腿痛(坐骨神经痛)

汪某某,男,42岁。左侧臀部疼痛并放射至腓肠肌,以早晨起床后痛剧。经神经内科检查,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先针刺环跳、承山、阿是等穴5次,不仅无效,且晚间疼痛加剧。魏氏再察病情,脉呈弦象,且胸闷常叹息,疼痛与情绪有关。辨证为肝郁腿痛,改刺风池一穴,3次痛大减,连针10次,病告痊愈。

例三:脏躁(更年期综合征)

王某某,女,50岁。经断2年,近半年来常失眠,头昏痛,且多疑善怒,心慌易惊,惶惶不可终日。多次心电图及神经检查均正常,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久服镇静及滋阴之剂不效,特请魏氏诊治。据其舌苔薄白,舌尖红,脉细数,辨证为胆火挟痰,扰乱心神,治宜泄胆化痰,宁心安神。取双侧内关、神门、太溪,行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针数次,效不佳。魏氏认为需加风池穴,连针5次,夜能入睡,但梦多易惊醒,用交叉取穴法(左风池,右内关;左内关,右风池)续针10次病证消失。嘱患者耳压神门、内分泌、肝、胆等穴,以资巩固。

按:

魏氏认为风池穴有七大作用:

①祛风。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肝主风,故风池有平肝熄风的作用,该穴又是阳维脉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阳维主表,表证多与外风有关。故凡是与风邪有关的病证,均可应用本穴。

②泻火。

风池善泻肝胆之火,常用于阴虚阳亢的病人。如更年期综合征一案,即用其清泻胆火。

③解郁。

肝胆同属风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郁则生百病。魏氏治肝郁,常用风池条达肝木。用其治肝胃不和之胃脘痛,肝郁腿痛等,即基于此意。

④化痰。

怪病多痰,魏氏擅长用风池治痰所引起的各种疑难杂证。他认为风池之所以化痰,一是因风池能调理气机,故气顺则痰消。二是因其泻火,使津液不被煎灼成痰。

⑤活血。

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风池通达少阳经气而行气活血,故能治许多与瘀血有关之顽疾。魏氏治脑炎及脑梗死之偏瘫,就是借风池的活血通络作用。

⑥安神。

风池有较好的镇静作用,故常用于魂不守舍的各种失眠。

⑦解痉。

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有解除血管痉挛的功能,故高血压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及中风患者常用之;其二可解除支气管痉挛,所以治喘有效;其三可解除胃肠痉挛,善止腹痛。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