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根据病位的深浅,将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

  中医根据病位的深浅,将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表证是指病位在肌表、皮肤、经络等部位的病症,而里证则是指病位在脏腑、骨骼、血液等深层次部位的病症。这两种病症的表现形式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表证的症状通常比较轻,主要表现在皮肤、经络等部位,如感冒、咳嗽等。表证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发汗解表、疏散风寒等中药汤剂或针灸、拔罐等中医理疗方法,以促进气血流通、排出邪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里证的症状则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脏腑、骨骼、血液等深层次部位,如胃痛、肝病、肾病等。里证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药汤剂或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方法,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将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是基于对病位的深入了解和研究。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病症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方案。同时,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表证

  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它的表现十分丰富,涵盖了发热与恶寒并见、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等症状,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

从心理角度来看,当人们在生活中或工作中遭遇外来事物对自己产生伤害或不利影响时,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抗和保护心理。这种心理在身体上的表现就是表证。例如,当某人或某事对自己不利时,人们首先会产生保护心理,就像在降温天气中人们会本能地添加衣物来保护自己。这种保护心理会影响身体的第一道保护屏障——皮毛,导致发烧时无汗的症状。

同时,当人们产生保护心理时,每个人会因为对事物的心理定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自卑、不敢干等复杂情绪。这些情绪越强烈,身体疼痛和沉重的程度就越重。而这种对事物的压力和无法与他人沟通的心理,其轻重程度与鼻子堵塞的程度是一致的。

对于容易感冒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这个规律进行反思,通过治疗感冒症状、增强抵抗力来改善自身情况。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减少感冒等疾病的侵扰。

2、里证

  

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它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里证成因大致有三: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等因素,损伤脏腑而致病。

对于里证的成因,我们可以从心理因素的角度来分析:

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这种情况对应的是外在因素对你产生了影响,而你自己对此的抵抗和保护能力不足所产生的不平心理。例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外部压力过大,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邪气内侵,引发疾病。

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这种情况是外来干扰直接造成了伤害,人们的心理定位是面对这些伤害没有防备和抵抗能力,外来影响直接就伤害到自己了,没有前边保护、抵抗的斗争阶段。或者你的心理定位是根本不知道有外来影响,等发现了,这事就已经伤害到自己了,没有抵抗的过程,这类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例如,意外事故导致的身体伤害,突然的打击让人无法承受,导致心理上的失落和无助感。

三是自己对事物产生的各种不平心情,可直接按规律伤及相应脏腑;以及在饮食和劳逸方面的不平心情和表现,也可直接按规律伤及相应脏腑。这种情况对应的是内心的矛盾和不平衡导致的心理问题。例如,对生活中的得失过于计较,导致心情郁闷、焦虑等不良情绪积累,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里证的成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身体的伤害,还包括心理上的影响。因此,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心理健康。通过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