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膝痹,这个看似普通的中医病名,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危机。它主要对应的是西医的膝骨性关节炎,一种具有极高发病率和复发率的关节疾病。膝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反复发作,让患者苦不堪言,不仅严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到了后期,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障碍更是让患者的运动能力逐渐丧失,使他们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面对膝骨性关节炎这个难题,陈教授没有退缩。他潜心研究膝骨性关节炎已有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陈教授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学术观点:治疗膝痹“痛在关节,病在经筋”。在这个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陈教授以热敏灸治疗为主,根据各期不同病机特点分期而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陈教授的分期治疗中,早期以“温通”为主,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温通局部气血,缓解疼痛;中期则注重“温养”,滋养受损关节,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到了晚期,则以“温通温养”相结合,一方面保持关节的活动度,一方面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陈教授的治疗方法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充分考虑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的自然病程。

陈教授的治疗方法不仅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赞誉。许多患者在陈教授的治疗下,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陈教授的“痛在关节,病在经筋”的学术观点以及分期治疗的方法为膝痹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向。

1期:筋急

     现代人饮食、作息不规律,劳 逸失常、情志不节、嗜欲过多,违背了古人的养生之道,故而导致形神不俱,体虚而易致风寒湿邪入侵。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经筋中邪,阳气受损,失其温煦,导致经筋拘急,则发为筋急。

     膝关节经筋失常,不能正常发挥约束膝关节的功能,筋骨失衡,便开始出现膝痹早期的临床症状。膝痹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急性发作多是由新感外邪诱发。筋急期触诊则表现为膝关节局部经络紧张度增高,局限性肿胀,局部拒按,皮温升高。此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局部小范围、一过性疼痛,可伴有局限性肿胀。

2期:筋结

      膝痹病是缓慢进展性疾病。膝关节局部经筋反复感受风寒湿邪,局部经络阳气严重受损,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失调,致痰湿水饮停滞,闭阻于局部,形成筋结。

     此期病变经筋紧张度进一步增高,可伴有局部皮温的升高或者降低,局部肿胀,可触及黄豆、绿豆、芝麻大小的结节样形态学改变,早期筋结质韧、边界欠清,按压痛感较强,多伴有放射痛;后期筋结质硬、边界清晰,按压痛感不强, 重压多伴有酸胀感,甚至有触电样麻木感沿特定经络方向传导。此期患者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不耐风寒,关节绞索、僵硬、始动困难。

3期:筋挛

     筋急、筋结多属膝痹病早期的经筋形态学改变,随着膝痹病不断发展,反复感受外邪,加之寒痰水湿阻滞,阴寒之邪积聚,局部经络阳气受损程度进一步加重,经筋系统会出现片状的筋肉痉挛或挛缩, 病变关节出现畸形、屈伸不利、走路跛行等经筋挛缩变短的表现。

     早期的筋急表现为浅表筋膜的紧张度增高,筋结期则在筋结部出现深浅层筋膜的粘连,筋挛期则是大片状的深浅筋膜的粘连。此期患者可产生瘀血。视诊患处皮肤亮度增加或者肤色变暗、色素沉着,可伴有青筋暴露;触诊病变筋膜增厚、弹性降低、紧张度高,痛阈降低,病变筋膜面积较大,往往涉及下肢多条经筋。此期患者临床表现为不能忽略的疼痛,影响正常活动,伴有夜间静息痛,关节屈伸不利、无力,下肢肿胀,抽筋,蹲起困难等。

4期:筋痿

     陈教授认为,经筋病久,会伤及内脏,致脏腑功能失常。膝痹病后期,由于经络长时间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养,阳气不能通达,筋挛的情况逐渐加重,筋病日久影响肝、脾、肾多脏腑功能,故而出现筋挛肉痿,关节畸形废用,甚至出现“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的严重衰竭情况,患者完全丧失行动能力。

     望诊可见膝关节局部肤色变暗,关节畸形,周边筋肉瘦削,可见青筋暴露;触诊皮温下降,经络紧张度下降, 深浅筋肉分离,浅层经筋松弛,深层经筋紧张度增高, 弹性差,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多伴有下肢抽搐症状。 

      外感风寒湿邪、内生痰湿瘀血及气血阴阳亏虚是膝痹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导致膝关节局部经筋功能失常的主要原因,筋急、筋结、筋挛、 筋痿各期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各期病因病机各不相同,但是阳气不足、筋肉失养贯穿始终。经筋受损,失其约束骨骼、通利关节的作用从而导致膝关节局部骨损及功能异常,最终导致筋骨同病,关节失用。整个过程乃是筋病为先,骨病为果

治膝先治筋,筋柔膝自健

常用的热敏化腧穴有内膝眼穴区、犊鼻穴区、阴陵泉穴区、阳陵泉穴区、梁丘穴区、 血海穴区。

筋急、筋结期在以上穴区探查,探得腧穴热敏,每次施灸45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2个疗程即可见效。

筋结期如果筋结较多,可以配合针刺、微针刀疗法,以解结通经,减轻经气运行的阻力,加强热敏灸温通经络的力度。

筋挛期在前两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大艾灸用量(每日增至2次),并加用经筋手法松解术、走罐、放血等手段,以加大温通、温补及疏通经络的力度。

筋痿期在筋挛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灸关元、气海、命门、腰阳关、脾俞、 肾俞、涌泉等补益穴位,并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关节活动度增加下肢及膝关节功能锻炼。

典型病案 

患者,女,77岁,因“双膝关节反复发作疼痛、 萎软无力40余年,加重1年”于2015年6月17日就诊。

现病史:4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不适,初起疼痛程度不重,未引起重视。后疼痛反复发作,并渐累及左膝关节,程度逐渐加重,渐影响行走及夜间睡眠,伴有双侧膝关节僵硬、沉重,怕风怕冷,时有肿胀,活动困难。曾就诊于多家医院,给予中药内服外敷、针灸及西医常规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近1年来,双膝关节疼痛无力症状加重,双下肢持续性肿胀,需依靠拐杖行走,每次步行最长距离小于100m。

触诊:双下肢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及足太阴经筋,在膝关节上下有多处紧张度增高、压痛、酸、胀、麻木、结节、条索、广泛粘连等经筋异常,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明显肿胀,皮肤亮度增加。

灸诊:在内膝眼、犊鼻、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等穴区,按照陈日新教授所创的灸感法采用艾条进行热敏穴位探查,当施灸过程中出现透热、传热、扩热、局部不(微)热远端热、表面不热深部热、非热觉灸感时,即为热敏腧穴,内膝眼、犊鼻穴区出现一过性灸感,其余穴区未探得热敏灸感。

刻下症:双膝关节疼痛、无力、肿胀,不能独立行走,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西医查体:双膝关节及双下肢弥漫性肿胀,双膝研磨试验阳性,浮髌试验阳性,双膝关节屈伸受限。 

中医诊断:膝痹(脾肾阳虚,痰瘀内阻);

西医诊断:膝骨性关节炎。予热敏灸治疗。

取穴:内膝眼、犊鼻、 气海、关元。

操作:治疗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在20~25 ℃之间,患者采用舒适卧位,充分暴露治疗穴位。治疗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在施灸穴区距皮肤表面约3cm处,垂直于施灸部位进行操作。治疗手法以回旋灸-雀啄灸-定点温和灸为基本顺序,每次施灸45min,每日1次。治疗第6天,出现向关节腔内传导的透热灸感;治疗第13天,出现关节腔酸胀的非热觉灸感。治疗22d后患者可以不借助拐杖行走1000m,关节肿胀、僵硬、怕风怕冷、抽筋等症状明显好转,后嘱患者坚持自行艾灸。3 个月后随访,诸症大减,生活自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