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实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病证的两个纲领,也是我们辨别正邪盛衰的依据。虚是指正气不足,即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导致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减弱,使身体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实是指邪气盛实,即身体被外界的病原体侵入,导致身体各系统出现异常,表现出各种疾病的症状。

虚证的表现可以因病因而异,但通常包括精神萎靡、乏力、食欲不振、舌苔淡白、脉象虚弱等。例如,感冒时,由于正气不足,我们的免疫力降低,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表现出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而实证的表现则通常包括高热、口渴、尿多、便秘、舌苔黄腻、脉象有力等。例如,当我们受到细菌感染时,邪气盛实,身体会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等症状。

虚实不仅在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治疗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虚证,我们需要通过调理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来治疗。而对于实证,我们需要通过使用各种药物来清除体内的邪气,恢复身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正确辨别虚实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之一。

总之,虚实是我们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也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正确辨别虚实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  1、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虚证细分又有阴虚、阳虚,表虚、里虚,气虚、血虚,五脏虚等。虚证的成因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原因。

常见症状包括: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干少苔、脉虚细数等偏热症状;身疲乏力、形寒肢冷、精神委靡、自汗、舌淡胖嫩、脉虚沉迟等偏寒症状。

虚证的对应心理是对各种事物产生的不足心理,觉得该进来的没进来,不该出去的出去了。觉得自己或别人的能力不足、信心不足、无能为力、没办法、无可奈何、达不到而导致的各种不平心理,对不足的着急、盼望等心理均可导致虚证。我在实践中发现,先天不足是由于父母用软弱、无力、胆怯的人生逻辑教育孩子造成的。对个人、家庭、单位和社会的生活环境和其他方面的信心不足和无能为力等心情和表现均可引发虚证。

虚证可分为血虚和气虚两大类。心理定位中有形的不足,如:钱、东西、用品、衣服、食物等,这些方面的不足导致血虚。心理定位中无形的不足,如:知识、政策、能力等,这些方面的不足心理导致在身体上反映出的是气虚。

只认为需要而自己又不愿去干,面对坏的事物自己抵抗不了、没有能力、勉强应付的各种心理,导致虚寒。盼望干而又无能为力,想干又受阻等各种心理,导致虚热。觉得自己不足,但遇上不好的事时有抵抗的能力、能够化解,这时是表虚。要觉得自己本身就不足,再遇上事,更抵抗不了,在表面斗争的阶段持续的时间短,这时外邪就可以入里,成为里虚。


  2、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实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二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

在临床表现上,实证常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重则神昏谵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这些症状都是由于病理产物在体内停积,导致身体机能紊乱而产生的。

导致实证的心理定位,一个是觉得自己的某种东西多了,又不能让它出去,在里边存着;还有一个是不该进来的东西却进来了。这种心理定位会导致身体产生实证。比如有些人没干成什么事,但从来没觉得自己不行,都是因为别人在干扰、影响、使坏,总有一个外边的“不行、不好”,把矛盾全都推到外边去了,觉得自己没问题,自己什么都行,这时他的身体表现不是虚证,是实证。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的心理定位是“我的病今年治不了也没关系,明年慢慢治。”这种定位就不容易导致虚证的产生。而有的人还算不上久病,身体就已经虚了,跟觉得没办法、没招、使不上劲、没钱等心理定位有关,所以很快就虚了。实际上是人的不足、无能为力的心理造成了身体上的虚证。

中医还有一个概念叫“久病必瘀”。原本是虚证,后来在治疗过程中演变成实证,心理因素是想让病快点好,可病就是不好,总是停留在体内不动,这个程序定位就导致瘀。心理定位的重点如果放在病上,认为病总是不好,就出现瘀,以实证为主;重点放在自己拿病没办法上,就是以虚证为主。在给久病的人进行治疗时,在治病之前要先让病人把心理调整过来,否则这种“没法治”的心理干扰会给后续的调整增加难度。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