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辨敏施术如何进行

悬灸体表某一部位,被灸者的施灸部位可产生局部和表面热感,但笔者发现有时却可产生“透热、扩热、传热”现象,甚至热至病所,后者被称为灸疗热敏现象。自1988年开始,笔者对患者在悬灸过程中产生的灸疗热敏现象进行了大样本的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灸疗热敏现象在健康人中出现率约为10%,在患者中出现率约为70%,明显高于健康人;疾病好转后灸疗热敏现象出现率降至约15%,仅略高于健康人。提示灸疗热敏现象具有普遍性,与疾病状态高度相关进一步的研究与经穴的精准定位不完全重合,具有“旁开”的特征,但能明显提高疗效。这种出现灸疗热敏现象的部位是穴位吗?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穴位的原始定义进行了溯源。《黄帝内经》中阐明的穴位内涵是:穴位是一个敏化态的,对外界刺激产生特殊感应的体表功能位点。穴位具有状态之别,即“敏化态”与“静息态”,而不仅是位置之别,敏化态穴位对针灸刺激产生“小刺激,大反应”,这是穴位功能特异性的基础。因此,灸疗热敏现象又可称为穴位热敏现象。穴位热敏现象的发现使笔者认识到辨识穴位敏化状态的重要性及其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于是,笔者正式提出了辨敏选穴新概念和辨敏施灸新概念,即“辨证、选穴、择敏、施灸”,倡导临床操作时不仅重视辨证选穴,还强调择敏施灸,才能提高灸疗疗效。

辨敏施灸能够提高疗效

“辨敏施灸”的关键在“辨敏”,“敏”是指腧穴热敏态,热敏的表现就是产生舒适的深部热感和远部热感,如透热、扩热、传热、喜热、非热觉、肢端热、身烘热、面红额汗出、胃肠蠕动反应、皮肤扩散性潮红等。通过强调辨敏,不仅能够辨别穴位敏化状态及其程度,指导艾灸选穴与精准定位,而且能够通过辨别穴位敏化态的消退,指导个体化施灸剂量的确立;还能够通过穴位敏化出现的部位,判断灸疗适应证,即在与病症相关的热敏穴位高发区出现穴位热敏,该病症就是热敏灸的适应证。笔者采用国际认可的大样本、多中心、中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肿胀型)等病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果证实辨敏施灸的疗效优于辨证施灸,以热敏现象消退或消失为度的个体化消敏灸量,疗效也优于常规的15min灸量。因此,辨敏施灸新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施灸穴位的选择与准确定位、施灸时间的精准定量、灸疗适应证的判断,为临床提供了符合灸疗特点的个体化、标准化、规范化新准则。

 辨敏施针新概念的提出

《黄帝内经》施针,体现“辨敏”选穴

《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素问·缪刺论》曰:“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曰:“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文中“以痛为输”“应手如痛”“痛上”均是以患者痛敏的部位作为腧穴。《灵枢·癫狂》载:“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此处也是寻找“立快者”为施术部位。《灵枢·五邪》载:“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同样将“按之快然”的敏感反应部位作为施术部位。《黄帝内经》中上述关于施针的论述均强调施针的穴位应辨识敏感状态。《难经》倡导“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说明左手即押手的辨敏定位在针刺过程中对疗效有着重要作用,可见《难经》也一脉相承了《黄帝内经》重视穴位辨敏的原则。

阿是之法,体现“辨敏”选穴

阿是之法,继承《黄帝内经》穴法,重视穴位状态,提倡辨敏取穴。阿是之法是一种探感定位的取穴方法,所取之处不仅有痛敏类型,还包括舒快感类型。这些部位可以是经穴、奇穴,也可以是没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狭义阿是穴。故阿是之法源于《黄帝内经》“以痛为输”的思想,与《黄帝内经》取穴法一脉相承,本质也是重视穴位敏化状态。临床上,在循经取穴与辨证取穴的基础上,辅以阿是之法,寻找敏感位点,辨敏取穴,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临床上在治疗阑尾炎、胆囊炎时,常选用阑尾穴、胆囊穴,并在上述两穴区域通过按压找到敏感点治疗,常能取得更好的疗效。阿是之法实为重视穴位功能状态而进行辨敏取穴的典型代表。

现代临床,体现辨敏选穴

揣穴是现代临床医生在针刺前准确定位穴位普遍使用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目前教科书《刺法灸法学》指定的穴位准确定位的规范。揣穴是指在针刺前,医师按照腧穴的定位方法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触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选定腧穴的准确位置。揣穴注重针刺前的揣穴反应,而不拘泥于穴位的固定位点,其实质是继承了《黄帝内经》《难经》及孙思邈的阿是之法的探穴方法,重视甄别穴位敏化状态

揣穴也贯穿在现代临床不断产生的特色疗法中。如金观源等继承与发展了经络学说,创立了“反映点针灸疗法”,提出探寻出现于体表的动态反映点作为针灸治疗的靶点。耳针疗法也充分体现了辨敏施针。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耳廓上的相关部位常出现痛敏等反应,故耳针不能机械地按照解剖定位取穴,而是通过探查痛敏反应来确定施术部位,进行刺、压、割、揉等刺激,激发经气,调整紊乱的脏腑经络功能。

辨敏施针能够提高疗效

激痛点疗法是近年来西方流行的针刺疗法,主要是通过探查骨骼肌内可触及的紧绷肌带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来治疗躯体痛证的一种疗法。国外学者Travell和Simons观察了255个激痛点与经穴的位置关系,发现有2/3的激痛点与经穴位置相同或相近,它是穴位敏化的一种类型。激痛点疗法体现了辨敏施针的思维,与辨证选穴相比,能够提高疗效。

现代基础研究证实,“穴位”是在疾病状态下才能被感知的感觉异变病理反应。然而,虽然上述针刺临床揣穴定位未建立在认识穴位有状态之别的本质属性上,但体现了辨敏的操作要求,说明针刺辨敏临床诊疗模式的雏形已经形成,到了正式提出辨敏施针新概念的时候。笔者在辨敏施灸的系列研究中,已经证明通过辨识穴位敏化的状态与类型(简称“辨敏”)不仅能够指导临床准确选穴,而且还能精准定量,从而提高疗效。辨敏施针新概念的内涵与辨敏施灸是一致的,包括:①辨识穴位的功能状态(敏化态/静息态),②辨识穴位敏化的类型与程度,③辨识穴位的适宜刺激,④通过辨敏指导穴位精准定位,⑤通过辨敏指导针刺精准定量,⑥通过辨敏提高针刺疗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