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症的针刺治疗思路

鼾症 snoring

鼾症又称“鼾眠”,是由于气道受阻、气息不畅而出现眠时打鼾、气涩不利甚至呼吸暂停等系列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认为鼾症包含单纯性鼾症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其中又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最为常见,对患者的影响也最大,是一种常被忽视但具有严重潜在危害的疾病。OSAHS在全球成人中的发病率为9%~38%,且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可引起全身系统性的功能损害,为脑卒中、心力衰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20余种疾病的危险因素。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为其一线治疗方式,但存在价格昂贵、受益人数少、不良反应大及患者依从性差等局限性。针刺治疗鼾症的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对鼾症发病及治疗的经络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经络诊断为针灸临床的一大特色,从经络入手分析本病,有助于理解、把握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以调摄经气为主的治疗手段亦有利于消除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笔者从经络学说出发,浅要分析鼾症的病因病机及以经络学说指导针刺治疗鼾症的思路。

气机失常与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痰”为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气滞、痰浊、瘀血是鼾症的主要病理产物,痰湿内阻、气滞血瘀、神机失用则为其主要病机,治疗时以经络为切入点,以调气为首,结合化痰、祛瘀及调神,方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经络学说与鼾症的关系

《灵枢·经脉》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指出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络病机的实质是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判断邪气侵袭体表何部位、通过何经传入体内,病属何脏、何腑,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辨证方法。经络病机能反映病邪传变的轨迹及证候变化规律,说明病位、病性、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走向以及传变关系,从经络学说辨治鼾症有利于深入诠释其病因、丰富其治疗原则。

1 病变部位——喉咽阻塞,气道不利

《诸病源候论》载“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即鼾症病位在喉咽。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咽喉部为一段中空有腔的通道,气流通过此处沟通鼻腔与肺脏,腔内的鼻甲、腭、悬雍垂、舌、扁桃体及会厌等结构中任一部位失其本位,均会导致气道不利。作为经脉循行之要冲,咽喉可通过多条循行于此的经脉与机体内在脏腑沟通。据《灵枢·经脉》可知,经络系统中有14条经脉循行于咽喉,十二正经中除膀胱经外均经过咽喉,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冲脉与阴跷脉亦过咽喉。内在脏腑则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濡养咽喉。因此,任意经络病变均会导致咽喉失其职而发为鼾症,从经络学说辨治鼾症对其诊治意义重大。单就病位分析鼾症与经络、脏腑的联系,似是五脏六腑皆与鼾症有关,然而在治疗时绝非诸经皆治,应谨守病机、综合分析、动态观察,准确分析病变脏腑与经络,择通经调气之法,疏导瘀堵经络,调节病变脏腑,恢复咽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使经脉通、脏腑和、气血调、咽喉利、鼾症解。

2 直切病机——疏导经络、化痰祛瘀

痰湿由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成,瘀血为血液停滞所致,气滞与痰湿及瘀血互为因果,常相兼为病。上述病理因素形成与大肠经、小肠经、胃经、少阳经及督脉经脉不通、经气不畅密不可分。《灵枢·经脉》载手阳明大肠经“是主津所生病者”,手太阳小肠经“是主液所生病者”,足阳明胃经“是主血所生病者”,故此3条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受阻均会导致经脉不通,经气不利,使津、液、血停滞而成痰、成瘀,进一步加重经气不通,形成恶性循环。少阳经为气机之“枢纽”,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失调,呼吸气息不畅,则发为鼾症。督脉为阳气汇聚之地,督脉不通则阳气不能达于周身,督脉通畅、阳气四布,痰湿自可消散,疏导督脉之气可交通阴阳、充盛元气、调养元神。故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从上述经脉入手,可直切鼾症核心病机,有效纠正气滞、痰浊、瘀血和神机失用的病理状态。

经络学说对针刺治疗鼾症的指导意义

《灵枢·经别》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经络系统既能反映病症,又能治疗疾病。《灵枢·经脉》在论述各经脉病候时,分为“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王居易曾分析二者区别,提出“是动则病”是疾病的反应经脉,“是主所生病”是疾病的治疗经脉。本病病位在咽喉,循行于咽喉部的诸多经脉则为疾病的反应经脉,为“是动则病”。治疗本病可从气机宣降异常、痰湿内阻、瘀血阻络、神机失用的病机出发,以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及督脉等经脉为切入点,进行调气、调神、治痰以及调摄气血,四者之关系犹如君、臣、佐、使,共同发挥调经止鼾的作用,其中调气当为首,调神为辅,结合治痰、调摄气血,共同使经络通、鼾症解。

1 调气为首——从少阳经论治

《诸病源候论》载“人喉咙,气上下也”“气有不和,则冲击咽喉,而作声也”,现代专家共识亦认为鼾症的直接病因为气道阻塞、气息出入受阻,可见气与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调气在本病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调气时则可从气之“枢”入手。

少阳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少阳枢机不利导致气机不畅为鼾症发病的病机之一。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三焦经主气所生病,主持诸气,为原气之别使也,不仅为一身之气的运行通路,更是人体津液、水谷及气血运行之通道。胆有升发条达之性,又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重要作用。三焦与胆协同增效,二者功能受损则易引发气流通过受限,呼吸自受影响,进而出现打鼾之症。若外邪侵袭,日久不祛,传入少阳,枢纽涩滞,气行不畅则必然导致气机失调,痰湿阻滞,鼾声时作,症状反复。脾胃所在中焦乃枢纽之枢纽,为调畅气机之关键,脾升胃降,升降相宜,气畅血行,水精四布,鼾声自除。临床治疗时应从两方面考虑:一为取穴,可循三焦取穴,膻中为上焦调气要穴,中脘、天枢为中焦调气要穴,气海为下焦调气要穴;可单取络穴或原络配穴,络穴有沟通表里经的作用,原穴为脏腑原气留止之所,原络配穴能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丰隆、三阴交分属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可沟通表里经脉气血,疏利中焦气机;取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外关,更可通畅上中下三焦之气,外达腠理,内络脏腑,加强气的运动,使其保持通畅。二为手法,不可补泻太过,补之太过易壅塞气血,泻之太过则气虚血少,神形俱疲,不利于疾病康复,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行适宜的补泻手法,针下有得气之感即停,方可调气止鼾。

2 调神为辅——从督脉论治

根据鼾症患者阴阳不调、神机失用、脑神失司之特点,治疗时从督脉论治,通过调神、调和阴阳可有效改善相关临床症状。

督脉贯脊属肾,入络脑,又上贯心,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之气。心为君主之官,脑为元神之府,故督脉与“神”密切相关,调节督脉即可调神。督脉通过阴阳跷脉连接阴经,具有交通阴阳、调和营卫之功。这正与失眠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脏腑失调的病机相契合。因此,在调气的同时,从督脉入手,调神行气,可使患者昼精夜寐。根据督脉循行及交络的特点,取风府、百会、四神聪、神庭及印堂,佐以神门、内关、三阴交及背俞穴。其中风府为督脉入脑之处,在通督养神的同时亦可疏风散邪、通利咽喉。百会、四神聪可安神定志,神庭兼具养神安神、疏利头部及心胸气机之效。考虑到患者的耐受性、功用的相似性和解剖层次的特殊性,火针疗法实际操作时仅需快速浅刺百会及神庭2穴1~3mm即可发挥效果;风府进针则尤需谨慎,无论火针或毫针治疗均需向鼻尖方向针刺15~30mm;印堂位于面部,如火针操作不当易留瘢痕,故采用毫针向下平刺10~15mm即可,一般不宜施以火针;神门为心之原穴,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两穴相伍可共奏养心安神之功,二者一般以毫针直刺10~15mm;三阴交与神门相伍具有养营安神、祛邪宁神之效,如用火针点刺需控制深度,以15~25mm为宜,以免伤及神经;背俞穴可调五脏六腑之神,火针迅速点刺可速调脏腑,若患者不耐受火针则以毫针常规呈45°角向脊柱方向斜刺15~25mm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火针的温通作用尤甚,故而施治时一般不留针,毫针治疗时可根据患者虚实情况施以提插、捻转补法或泻法以使气至病所。诸穴共奏通督调神、疏导经络、燮理阴阳、调和营卫之效,可调养心神、脑神及元神等,纠正夜寐差、昼不精之症。

3 治痰为要——从三阳经论治

痰湿为鼾症发病重要的病理因素,因而在治疗鼾症时祛痰亦为关键。痰湿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生,可从两方面着手治痰,一治气化不利,二治水液停聚。治气化不利,有赖于三焦运化水湿的能力,可从三焦及手少阳经论治,取膻中、中脘、气海调理三焦,佐以外关通表达里,通利三焦;治水液停聚,当从阳明、太阳二经论治,取合谷、关元、天枢及丰隆。《类经》载“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而津液由于气化”,故大肠经之原穴合谷配肺经之络穴列缺可治疗津液停聚,且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故而可激发机体之阳气,抵御痰湿之阴,助水液输布,化痰湿之邪。关元为小肠之募穴,具有温补元阳、调理气血之功。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为升清降浊之枢纽,可疏导阳明经之气,调理脾胃,助化痰湿。丰隆作为胃经之络穴,具有一络通两经的特点,可健脾和胃,解痰湿之患,正如《玉龙歌》中言“痰多宜向丰隆寻”。实际治疗时视患者病情需要,择相应穴位,毫针针刺时平补平泻即可,火针施治时速进而疾出针,以患者局部酸胀为宜。需指出的是,腹部穴位虽相对安全,但天枢及关元不宜针刺过深,以30~40mm为佳,且不应大幅度提插,针刺关元前还需嘱患者排尿,以免伤及膀胱,对于孕妇及腹部病变者则不宜针刺。对于痰瘀互结之人,痰祛瘀自散,经络得畅,鼾症可愈。

4 调摄气血——从阳明经论治

《素问·逆调论》记载“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调阳明经之“气逆”,可使患者卧安而息宁。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从阳明论治鼾症,是该病治疗中的重要一环。阳明之皮部覆盖的人体正面胸腹部,正是募穴之所,募穴为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阳明气血充盛,则脏腑精气充足,脾气充足,则健运有力,痰湿得化,气血乃生;肺气充足,则呼吸通畅,吐故纳新,清气得入,浊气得出;肾气充足,则呼吸摄纳有权,均匀和调。故治疗时取足三里,以生发胃气,补益气血;取胃之募穴中脘,以培补脾胃之气,化生气血。二穴可针可灸,毫针针刺时宜施补法;灸时不吹其火,使火力温和,缓缓自灭,以施补法;火针点刺则补之效更佳。气血得充,呼吸得畅,则鼾症可除。此外,《素问·八正神明论》记载“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气血为“神”的物质基础,气血充盛则神有所化,气血平和神自安。从阳明经论治,调摄气血的同时配以引气归元之法,即针刺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四穴,使气血归于元神,神有所养,神机敏捷,呼吸受控,气息调畅,鼾声自消。

5 标本根结,四海从治

鼾症本质属睡眠问题,营卫功能的正常为寤寐节律有常的重要保障。《子午流注针经》中“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突出说明了针刺时探寻卫气之所在的重要性。卫气覆于全身,肌表之腠理与玄府等处均为机体卫外之门户,为根结之所在。肘膝以下的根部与本部为阴阳之气交会之处,营卫之气通行之道,为十二经循环交接的重要之处。标与结则为经气所归、所结及所聚之处。结合标本根结理论,从四末取穴,选取井穴、原穴、络穴、下合穴或八脉交会穴,从胸背取穴,选取膻中及背俞穴,可有效调节经气,疏导经络,使经气升降出入有常,上下内外相合,从而祛除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充分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重要原则。

四海主宰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髓海为元神之府,主宰经络脏腑活动;气海为宗气聚集之处,可贯心脉而行呼吸;水谷之海化生营卫、气血;血海亦指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三焦原气之所出,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从四海理论出发,灵活选取百会、悬钟、膻中、五脏俞、足三里及膈俞,调神、调营卫、调全身气血津液,充宗气而利呼吸,祛痰瘀而通经络,四海充盈有度、输注有节,经络通畅无虞,鼾症自可随之而解。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