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这样用半夏

在现行版药典中,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目前甘肃西和县、清水县为中国旱半夏主产区。

目前临床使用的半夏几乎都是家种品,而药典中有关半夏的性状描述实为野生品的特征,两者性状略有差异。家种半夏个头比野生半夏大(经常可见直径1.5cm左右的),形状常见为扁球形,而非类球形。此点各验收人员不可不知。

仲景方中半夏大多脚注“洗”,《金匮玉函经》中描述更为详细,云:“不㕮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提示其使用的半夏,当为生品,甚至有可能用的是鲜品。全书中从无半夏直接吞服的记录,即使散剂如“半夏干姜散”(第十七),照样是杵为散后,煎服。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半夏的毒性,其毒主要表现为对口腔、咽喉、胃肠道黏膜及神经系统的毒性。目前报道的半夏中毒案例,几乎都由于误服生品散剂或未按要求煎煮导致。因此,如非用于消肿止痛必须使用生品以外,从用药安全角度,应当尽量按实际需要分别选用炮制后品种。

半夏的炮制,一是为了减毒,二是为了改变半夏的药性及作用趋势,扩大使用范围。它的炮制品种,演变至今,仍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仙半夏、宋半夏、青黛半夏、苏半夏、醋半夏、胆半夏、京半夏12个品种保留下来,其中以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最为常用。

半夏出现的最早炮制品种为姜制半夏,见于南齐《刘涓子鬼遗方》:“汤浸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与现在的姜半夏炮制法不同,现行版药典中姜半夏为半夏与姜、白矾合并炮制而成,此法首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则为半夏在甘草-石灰液中加工而成,未在古籍中查及出处;直接用半夏和白矾加工出来的炮制品,叫清半夏,首见于宋代《圣济总录》,临床观察法半夏、清半夏两者功效接近,均长于燥湿化痰。半夏一旦炮制、切片,就不容易区分真伪了,所以加工前的鉴定工作至关重要。另外,不管是法半夏还是清半夏、姜半夏,均不得出现口尝强烈麻舌的现象,如有说明炮制未到位。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礼记•月令》中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纵观古今常用方剂,从《内经》中半夏秫米汤,到仲师大、小柴胡汤,小陷胸汤,三泻心汤,温经汤等,至后世二陈、温胆、涤痰之类,半夏用之颇广,古人用其也多有所感所悟。

半夏之用,关键之处在于其能引阳入阴,主要功用可以用散、下、润、和四字概之。其一,半夏味辛善行,散而开郁结化饮邪,亦能散血而治破伤跌仆。古人记载其可以“救暴卒”,言“凡遇五绝之病,用半夏末(此指生半夏)吹入鼻中即治”(五绝即缢死、溺死、压死、魇死、产死)。其二,半夏下气而为止呕要药。尤善治气逆之由水气相激者。其下气的特点是可以使气不自中焦而上,这与杏仁、旋覆花等的降肺气,即降上焦之气不同。其三,半夏之润乃由其体滑而味辛,时珍谓其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能行脾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泻小便。临床实践中,通过巧妙配伍,使半夏发挥多种作用。

辛散布津  

半夏味辛,本身并无润燥之功,但其辛散之性可布散津液,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仲景小半夏汤、小青龙汤等治水气病方剂,治内有水饮,却积聚不能疏布,而致口渴等津液不足之燥证,用半夏辛温散之,燥渴立解。但其本身并无润燥之功,何以能润?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主冬水之气,冬令时节,阳气内敛,寒气当令,寒性凝滞,腠理闭合,津液运行不畅,而为“燥”象。张景岳在《类经》中对此做了精辟的注释:“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

故“辛以润之”,其润燥的效果是通过其行散作用而产生的,非直接生津以润。此即半夏辛能润燥的机制。

半夏配以大量滋阴润燥之药,又可助行药力,布散津液,治疗胃热津伤之候,如仲景之麦门冬汤。《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选用半夏配伍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用治津液干涸,“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劳肺痿。然半夏毕竟为温燥之品,临床配伍运用中需与清热生津之品合用,且用量宜轻于他药,方能体现其布津之功。

竹叶交通心肾,心火升于上,其不过炎,必因于肾水,心肾交通,水火交融,则心火不炎,肾水不寒。正如《四圣心源》所说:“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如若分崩离析,则心火独炎于上,火胜则易耗伤心阴,阴伤则燥。

《本经疏证》云:“半夏味辛气平,体滑性燥……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故其为功,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可出入阴阳,调和营卫,自然可交通心肾。降心火以温肾寒,启肾水以济心燥。如《内经》半夏秫米汤治不寐,则用半夏平少阴厥气,通心肾相交之道,其心火下降,肾水上承,阴阳既济,心阴得养,神宁而自寐矣。此虽非为润燥而设,却实有润燥之功。

半夏辛温,可振奋脾阳,恢复脾运而布达津液,常与清热养阴之品配合,运用于热病后期,津液亏损之证。如《伤寒论》治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之竹叶石膏汤。方用石膏、竹叶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人参、麦门冬益气养阴;配伍半夏除可治“气逆欲呕”外,还可借其辛温之性条达脾气,使津液得输,干可解,虚烦安。

纵观上述,半夏本身并非润燥之药。但对于病痰湿,水津失于输布,而见有机体失却濡润,肌肉消瘦及水津不得宣化之咽干、口燥、便秘等燥象者确有良效。其用半夏者,在于使水液重新分配,使停聚之水湿而成濡润之津。对于因热伤津者,必配以大量滋阴药物,助半夏布散津液,以成半夏润燥之功。然而半夏终有辛燥之性,临床于真阴耗损,津伤液亏而燥者,则当慎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