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配伍用药与中西成品药用量的底层逻辑差异

在药物对症的情况下,当病情发生好转时,调整用药的方式并不仅仅是减少原药的服用量那么简单。人体具有自愈功能,在许多情况下,减少服用剂量确实可以直至治愈。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有些处方可能具有其他副作用或额外的其他作用。如果只是盲目地减少服用剂量,可能会导致意外的其他改变。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伤寒论经方的妙处在于其针对性强、有效率高。它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配方的调整,包括药物用量的调整,甚至药物的增减调整等。例如:

1. 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在这个例子中,桂枝加桂汤的配方中增加了桂的用量,以增强其疗效。这种调整是基于对病情的深入了解和针对性的考虑,旨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桂枝去芍药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在这个例子中,桂枝去芍药汤的配方中去掉了芍药,这种调整是基于对病因的理解和针对性的考虑。芍药具有缓急止痛的作用,去掉芍药可以增强桂枝的解肌发表作用,更有助于治疗脉促、胸满的症状。

综上所述,当病情发生好转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减少原药的服用量。而是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和处方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避免因盲目调整用药而引发的意外变化。

​然而现代人习惯了用成品药,包括中成药、西药,不管颗粒剂、胶囊剂,其本质上是基础药物组成、用药比例都是固定的。

由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就是这样:

(1)药物A=a*3+b*2+c

(2)药物B=c+d*2

等等。

当病情有所好转或恶化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在基础处方仍然有效的情况下,成品药通常不会改变其基本的药物组成和结构。因此,临床上医生往往会要求病人更换一种药物或者增加或减少药物用量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这种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药物的结构和组成没有改变,虽然可以调整用药量,但药物的疗效可能会受到影响。原本有针对性的药物可能会变得疗效不佳,或者副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因此,随着病情的变化,调整用药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调整用药时,医生应该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方法。如果基础方是有部分效果的,那么应该调整基础药物的组成结构,即通过改变药物的成分、增减药物种类等方式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不是简单地更换一个药方。

总之,在调整用药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特性来做出决策。如果基础方是有效的,那么应该通过调整基础药物的组成结构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不是简单地更换一个药方。这样可以避免药物疗效不佳或者副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的问题。

比如,将药物A=a*3+b*2+c改成A1=a*2+b*2+c、A2=a*4+b*2+c等,从而更精准地治疗。

关于西药的变化服用

比如需要同时服用2种药,原先服用:2颗A药+1颗B药,但是随着病情变化得改成:3颗A药+1颗B药、2颗A药+3颗B药等,但A药、B药的组成调整只是部分的改变,不能像经方汤剂那样灵活调整。

经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方。相比之下,成药药由于其固定的配方和制作流程,难以实现这种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无法与经方相提并论。

经方的特点在于其灵活性和针对性。在临床治疗中,经方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进行加减和调整,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成品药由于其固定的配方和制作流程,难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因此难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此外,经方的使用还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在经方的加减和调整中,可以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使得经方更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而成品药往往受限于其固定的配方和制作流程,难以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

综上所述,经方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和调整,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能够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而成品药由于其固定的配方和制作流程,难以实现这些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经方的发展和应用,让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