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
桂枝汤为群方之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里把桂枝汤均列为第一张方剂,是耐人寻味的。其加减方剂,向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本方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并有治病求本,本于阴阳这一涵义。方中五味药物,分阴阳两类,即桂枝、生姜为阳,芍药、大枣为阴,至于炙甘草则介于阴阳之间而能兼顾。
本方的配伍意义:桂枝、生姜辛温为阳能发散卫分风邪,芍药、大枣酸甘化阴以滋荣分之阴,炙甘草温中补气,兼调荣卫而谐和阴阳。凡服桂枝汤,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并应温覆衣服,微似汗出为佳。若发汗不出,或汗出如水流漓,则病必不除,用本方时以此为准。
一、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1. 治疗荨麻疹:一男性患者,60岁,患荨麻疹,瘙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荣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祛风调和荣卫,方用桂桂汤原方,不增添一味,药后啜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2. 治发热汗出:李某,女,53岁。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出之证,患病已一年,闻其饮食二便尚可。曾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0余剂无效。脉缓软,舌淡苔白。辨为荣卫不和之证,为疏桂枝汤原方,服后取微汗,果热退汗出而瘥。
3. 治汗出偏沮: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汗出,而右半身则反无汗,左有汗而右无汗,界限分明。切其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此证为阴阳气血不和,故汗出偏沮,而左右阴阳不相谐和,致气血之乖戾。治宜调谐阴阳,令气血相和则愈。用桂枝汤原方,服后啜粥取微汗,从此其病获痊。
二、桂枝汤加减的应用
(一)加味桂枝汤:
1.桂枝加桂汤:此方治疗火劫迫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于心等证。如治一崔姓妇女,50岁,患病颇奇,自觉有一股气从内踝沿阴股上窜,行至小腹则胀,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出冷汗;少顷气下行则诸证随减,每日发作两三次,甚为恐怖。其人面色青黄不泽,舌质淡嫩,苔白而润,脉弦数,按之无力。
此证中医名“奔豚”,然如此证者实属罕见。且奔豚发作,皆因心阳虚于上坐镇无权,下焦肾之阴邪得以上冲。今阴来搏阳而与之争,故脉虽弦数而按之无力;况弦脉属阴,阴气上逆是以脉弦。当奔豚所过之处,则发胀、憋气、心悸等证,亦勿怪其然。舌质淡嫩则是心阳之虚。治宜助心阳,伐肾降冲,用桂枝加桂汤原方,另服黑锡丹6g,共服五剂,其病不发。
2.桂枝加芍药汤:此方仲景用以治太阳病下之后腹满时痛之证。余取其义用治慢性菌痢有效。录其案如下:王某,男,46岁。症见:每日大便作痢,达3-6次,不成形且有红色黏液,兼有里急后重。其脉沉弦而滑,舌质红而苔白。西医诊为慢性菌痢,粪检有红、白细胞,病延一年而治疗无效。
余辨此证为肝脾不调,气血不和,肝木乘脾,脾失运化,则阴阳不得升降,是以腹痛下痢,而脉弦。此证非寒非热,介于虚实之间,故补之无功,而寒热之治亦无效。治宜平肝和脾,调其气血,则不专治痢而痢亦可止。方用桂枝汤加芍药,共进四剂,大便逐渐成形而愈。
3.桂枝加葛根汤;此方治中风汗出恶风,反见项背强几几等证。在临床用它治疗冠心病的胸背作痛,阳明病的口眼斜,随证加减均有疗效。如张某,女,26岁。因乘长途汽车,面朝敞窗,疾风拂面,当时殊觉凉爽,比及抵家,发觉面肌拘紧,口眼歪斜。切脉浮,舌苔白而润。证属风中阳明经络,正如《金匮要略》所说:“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之证。治宜疏散阳明经中风邪,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另加白附子、全蝎。服两剂汗出邪解,其病遂瘳。
4.桂枝加人参汤(简称新加汤):此方治发汗后身疼痛,脉反沉迟等证。余在临床用治妇女产后、或行经后,由于失血荣虚出现的身体疼痛,用此方往往获效。曾治樊姓妇女,新产之后忽而身痛,曾服生化汤两帖无效。随我实习的学员诊为气血两虚的身痛,用当归、黄芪等补药服之有效,但未痊愈。切其脉沉缓无力,舌淡苔薄白。嘱改用新加汤,三剂而痛止。学员不解其意,余说关键在于桂枝、生姜能使人参、芍药补营血的作用于体表,它补而不滞,又使荣卫作用加强,所以其效更著。
5.桂枝加附子汤:此方治发汗遂漏不止,恶风而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证,可见此方有固阳摄阴,又有祛风止汗等作用。余认为对老人阳虚患外感,脉沉而汗出恶风的,用此方而加大附子剂量,以温经扶阳为正邪兼顾之计。它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区别,是以汗之有无为抉择。如服桂枝加附子汤不瘥,则当急固其本,用四逆汤。
6.桂枝加黄芪汤:仲景用此方治疗黄疸脉浮,日久卫虚之证。意在言外,当具有发热汗出的证候在内。然此方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炎、手足麻木也极有效。
7.桂枝加当归汤:此方治疗荣卫不和所致荣卫不足,或因汗出过多,荣阴外泄等证。故徐灵胎主张应于桂枝汤内再加当归。余用此方治左半身麻木,而脉细舌淡的往往奏效。
8.桂枝加栝楼根汤:此方治津液不足,太阳经脉燥急发生的痉证,表现为身体强,几几然。它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对比,而有脉浮与脉沉、口渴与不渴之别。
9.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中风证兼见气喘。在临床凡外感风寒,脉浮缓而舌苔白的皆可用。用此方应与麻杏甘石汤相比,以辨出寒热;若与麻黄汤相比,则应辨出表虚与表实。
(二)减味桂枝汤:
桂枝去芍药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之证,以及心脏病伴发的胸满、短气、咳嗽等证,也同样有效。
(三)有加有减桂枝汤: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此方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之证。余用此方治疗“水悸”和“水痞”,腹诊时又有腹肌痉挛的,此方有效。昔陈修园于嘉庆戊辰,治吏部谢芝田令亲之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烦,六脉洪数。初诊疑为太阳阳明合病,谛思良久,曰前病在无形之太阳,今病在有形之太阳。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得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遂瘥。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此方治火劫迫汗,心胸阳虚,使痰水之邪上迷心窍,发为惊狂卧起不安等证。余师其说,用治精神分裂症,舌淡苔润滑的用之有效。服药后有时作吐,亦不可不知。
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而且恶寒等证。余宗其义,治疗心胸阳虚,寒邪凝滞为痹,亦有疗效。今录治案如下:王某,男,46岁,建筑工人。多年来胸中发闷,甚或疼痛,遇寒冷气候则甚,并伴有咳嗽气短等证。切其脉沉弦而缓,握其手则凉,询其溲则清长,视其舌质淡嫩,苔白略滑。证属心阳不振,阴霾布于胸中,气血为之不利,亦胸痹之证类也。治宜温补心阳,以解寒凝。用桂枝汤除姜枣仅三味药,患者流露不信之色。一周后欣然来告,称连服六剂,一次比一次见轻,多年之胸中闷痛得以解除。
综上所述,桂枝汤能解肌发汗,又能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又能下气降冲、扩张血脉、缓解痉挛,故为群方之冠,而有它的独特之功,故其治疗范围为广。
桂枝汤是中医临床常用经方,原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原文第12条指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这两条原文指明了桂枝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而设,凡见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证,不论外感内伤,均可使用本方。笔者在临床中将桂枝汤随症加减运用于儿科临床,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营卫失和,长期遗尿
赵某,男,3岁半,1995年4月25日初诊。患儿自幼夜尿频多,3岁以后仍然每夜必遗,尿液清长。平素倦怠懒动,稍微活动则自汗,面色苍白,肢凉怕冷,饮食及大便基本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曾服用温肾健脾固涩之剂收效不显。分析该患儿病机除遗尿、尿液清长、肢凉怕冷为下元虚寒所致外,稍动则自汗,面苍白懒动为肺气虚弱引起,因而病机当为肺虚气弱、下元虚寒,方用桂枝汤加味。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5g、益智仁15g、菟丝子15g,台乌10g。服药6剂。再诊,患儿遗尿次数减少,由每夜必遗减至3~4日一遗,自汗稍敛,余症也有好转,效不更方,续服6剂。服用中药的同时,嘱家长晚饭后不给进汤水饮料,每夜1时适时唤醒小儿排尿。近日家长来告诉,小儿遗尿基本控制,夜间有尿意时会主动排尿。
按:
遗尿是指发生于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病证。遗尿的病因病机常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水液代谢失常以及膀胱开合失司所致,临证治疗多从健脾温肾固涩小便人手。用既定之方法来治疗千变万化的疾病无异于守株待兔。
结合患儿病证,除遗尿外,面白汗多、倦怠懒动实为肺卫不足,藩篱不密之见症,故循常法治之效果一般,而改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收效明显。因足太阳膀胱经既司开合又统摄营卫,主人体一身之表,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桂枝汤调和营卫又能温通膀胱经脉,加入益智仁、菟丝子温肾固涩,台乌加强温肾散寒,除膀胱冷气之力,全方用药与肺卫不固,营卫失调,膀胱开合失司的病机一致。
2.脾胃运化失调,纳呆厌食
范某,女,3岁,1995年5月30日初诊。患儿近3个月来无明显疾病因素影响,纳食甚少,每餐大约进食50g,全天共计150g左右。就诊时体重11.5kg,面黄无华,肌肉松软,自汗明显,盗汗也频,便溏不实。检查:心肺(-),腹软稍胀,唇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平素好吃生冷瓜果,既往体质虚弱,易患感冒。证属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纳呆厌食,治选桂枝汤合健运脾胃之剂。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5g、潞党参10g、白术5g、砂仁10g,服药3剂。
再诊,纳食较前增加,每餐约能进食80g左右,大便稍实,余症同前,再诊拟方:桂枝10g、白芍5g、生姜3片、炙甘草5g、大枣3枚、炙黄芪10g、砂仁10g、鸡内金10g,服药3剂。
三诊,患儿饮食、二便基本正常,汗出略减,考虑既往反复感冒,表气必虚,以玉屏风桂枝二陈汤补肺固卫调理脾胃巩固疗效。
按:
厌食证是儿科近年来临床常见病证,多从脾失健运,胃失受纳,脾胃功能失调,视其病机,治疗以调理脾胃运化功能为主。由于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根,脾胃是营卫气血之根本,是营卫气血之统领。
结合该患儿病情看,既往喜食冷饮必伤脾胃功能,反复感冒足以证明营卫气血本自不足,病久影响脾胃运化,运用桂枝汤既可调和营卫又能舒畅、振奋脾胃气机,调整运化功能,更体现了厌食治疗重在运脾醒脾的原则,略佐参术砂仁鸡内金以助补脾开胃之功。脾胃气机舒畅,脾气健运,胃气受纳,厌食可愈;营卫调和,自汗、盗汗、面白体弱易感冒不治而愈。
若见腹胀,食少加枳壳、木香、谷麦芽等理气开胃之品,兼阴虚,口渴,盗汗明显,合参麦饮益气生津;气虚自汗尤著,加炙黄芪、炙麻黄根收敛止汗。
3.藩篱不密,反复感冒
高某,女,2岁,1995年4月25日初诊。感冒2天,清涕涟涟、喷嚏、自汗,稍动则汗出如洗。检查:心肺(-),咽不红,舌淡少苔,指纹淡红达风关,体温不高。患儿既往经常感冒,每月感冒1次以上,自汗频频。其病机为体虚,营卫气血失调为本,外感风邪为标。治宜调和营卫、疏散外邪,选桂枝汤加味治疗。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g、荆芥5g、苍耳子10g、防风10g,服药2剂。
再诊,服上方后,清涕、喷嚏已除,汗出略减,症见面白无华,神倦食少,以桂枝汤加香砂平胃散调理而愈。
按:
临床常见部分小儿经常感冒,每月感冒1次甚至1次以上,此外还伴有自汗盗汗,其形成的原因在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肉脆,血少,气弱”(《灵枢·逆顺肥瘦篇》),体质较差,卫外不固,外邪每易乘虚而入。阴阳气血失调而又兼外感风邪是导致患儿反复感冒的关键,故用桂枝汤调和阴阳气血以固本,加荆芥、苍耳子、防风疏散外邪以治标,标本兼治而获效。
《内经》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指出了辨清病机对于治疗的重要性,特别是运用经方时更不可只问病名就套用原方,而应审明病机,抓住病机灵活运用。
上述三个病案,虽然病名各异,但三者病机都离不开阴阳营卫失调,脏腑枢机不利,症候表现共见病程较长,卫外不固,容易感冒,气虚自汗,舌淡苔薄白,脉弱,指纹淡也是正虚不足之见症。使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平衡阴阳,温通经脉,开启枢机,故用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