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劳累疲乏没力气,这是身体里的气不够了

半个月前,我接诊了一位得了“怪病”的患者,这位患者自述半年前得了重感冒,现在经常乏力,胸闷,睡眠不好,有时候会突然觉得一阵阵的畏寒,头面部烘热感。

之前也在其他医生那里看过,多是使用桂枝汤、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方。

但没有明显好转,就诊过程中,我注意到患者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症状,就是不间断的头面烘热感。

这让我想起了李东垣的一个名方,再结合患者浮大无力的脉象,舌淡苔薄,于是便开出了补中益气汤。

五天后复诊,患者明显感觉精神了许多,于是原方续开,以巩固疗效,更上一层楼。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是中医“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

方中组成与用量为: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此处剂量仅供参考,具体加减应用需在中医辨证指导下使用!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是作为培土派的李东垣补土最常用的一组核心药物,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配伍党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

既能补全身之气,也能补脾,补足了气,有了动力源泉,才能发挥出正常的运化功能,才可以源源不断的为身体输送清气。

原方用的是人参,现代则多以党参代替。一方面是由于价格,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党参比起人参,更能气血双补,且不会过于温燥,能够防止方中温燥药物及风药过多,耗伤津液。

▋升麻、柴胡

脾胃动力不够,便会影响脾主升清的功能,脾主升清功能异常,便会导致中气下陷,因此气足了,我们还得把气往上提,黄芪在补气的同时还能将气往上提。除了黄芪,又加上升麻、柴胡。

肝主疏泄,条达,肝气的作用如同大树,不断向上生长,开枝散叶。柴胡入肝经,能够通过调畅肝气从而带动脾胃之气向上运动,从而治疗中气下陷。

升麻就不必多说了,通过名字我们也应该看得出来有升提、生发、透发之性,身体里有热了,可以用升麻来清热,还可以发表透疹来治疗各种皮肤病,还可以升阳举陷,比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都可以用升麻来搞定。

同时要注意的是,柴胡和升麻的用量不必过大,因为其主要作用在于协助脾气上提。

▋陈皮、当归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相互依存的,中医有句名言,叫“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用于形容气和血之间密不可分,补气的同时加入少许补血的中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于是,补中益气汤中便加入了当归这一补血名药,养血和营,协助黄芪以补气养血。

最后,方中还有一味陈皮,陈皮辛温理气。前面黄芪等药补益效果强大,就好像军队一下子补充了许许多多的兵力进来,可能会因为指挥不当,出现混乱无序,如果不加以指挥,则会发挥出一加一小于二的作用。

陈皮在这里的作用就相当于军队中指挥的将领,通过其理气的作用,使得补益药能够在体内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不至于入而不补,壅滞在体内。

▋中气下陷

中气下陷的人日常感觉体倦肢乏,少气懒言,饮食减少,面色萎黄,头晕眼花;

所引发的疾病有很多,比如子宫脱垂、胃肝脾肾等内脏下垂、胃黏膜脱垂、脱肛、疝气、重症肌无力、虚性便秘等;此外,还可以引起各种不明原因低热、泄泻、习惯性流产等。

在中医看来,我们脾胃中有一股气,叫“中气”,他的强弱预示着脾胃运化、升清降浊等功能的变化。

通常中气宜升,如果营养不足,气不足,就会造成中气滞留,甚至往下走,人就会常常感觉自己提不起精神来,说话呢也有气无力,面色萎黄,无精打采。头面部缺少精微物质,则容易感觉头晕眼花。

所以说,中气可称得上是我们身体的顶梁柱、人之柱石。倘若这脾胃之气出了问题,或是说顶梁柱轰然倒塌。那么我们就可以形象地将其称之为中气“塌陷”了。

脾的升清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将营养物质向上运输到肺脏,再通过肺朝百脉的功能,将精微物质输布到全身,营养四肢经络及五脏六腑;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帮忙提拉。

像我们的肌肉,一方面既需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滋养,才会强健有力,否则就松松软软的。

另一方面,又需要提供附着点使肌肉在固定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如果脾没有好好地负责提升的工作,反倒下陷,那么韧带、肌肉,就少了支撑点,没了牵引作用,就很可能导致各种下垂,比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等。

此外,由于中气不足,脾胃衰弱,相当于人体产生的气血物质不够了,会导致抵抗力下降,脾属土,肺属金,土不能生金,肺的卫外功能受到影响,则导致容易感冒,或者长期感觉自身处于类似感冒的困顿感,容易怕冷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