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芒硝、大黄等消法在《千金方》儿科方剂中的运用
我在研究《千金方》过程当中,发现像巴豆、芒硝、大黄等药在《千金方》儿科方剂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这里介绍给大家。
紫 丸
主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呗,食痫,先寒后热方。
原方:代赭赤石脂各一两,巴豆三十枚,杏仁五十枚。
上四味为末,巴豆杏仁别研为膏,相和,更捣二升杵,当自相得,若硬,入少密同捣之,蜜器中收。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旦更与一丸。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増减。夏月多热,善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紫丸无所不疗,虽下不虚人。
【衍义】初生变蒸虽所禀不足,而于不足之中必有痰癖内结,所以蒸发寒热,紫丸一方药品颇峻,而用法最缓。设虑其峻而因循,不即下手,即将来乳哺,日蕴为痰,有增无减,为惊为痫,靡不由此。方以石脂温养心脾,代赭除腹中邪气,杏仁下气散寒热,虽用巴豆荡练脏腑,以二石护持中土,故叮咛致再,服之无伤,允为防微杜渐之的方,泻中寓补之捷法也。
黑 散
主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在蒸时而得行时者方。
原方:麻黄杏仁各半两,大黄六铢。
上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乃细细纳散,又捣,令调和纳密器中。一月儿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
【衍义】于变蒸之中,复挟时行邪气,非急为开提中外,何以保全万一。方中大黄荡涤内结,即用麻黄开发表邪,杏仁疏利逆气。盖大黄原有安和五脏之功,麻黄兼有破除症坚之力,杏仁交通中外,乃麻黄汤之变方,守真通圣双解,从此悟出。
关于黑散我运用的非常多的。原方是麻黄杏仁各半两、大黄六铢,因为打粉过程是非常麻烦的,所以我没做过,我只是用汤药。后世有个叫紫阳黑散的,它的不同之处是:麻黄和大黄的量是一样的,而杏仁的量是增加一倍。我们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决定。
关于方解,关键就是张璐先生的《千金方衍义》,对每味药的理解很好,方中的大黄荡涤内结,麻黄开表发邪,这就是内消外透。而杏仁疏利逆气,疏理气机。张璐先生讲大黄原有安和五脏之功,麻黄兼有破除症坚之力,杏仁交通中外,所以是双解,后世的防风通圣散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方是治疗小儿变蒸或者是小儿夹食受风,应该是鼻祖级的方剂。
别看就三味药,真是千军万马。我通常是这样应用的:一个小孩儿感冒、发烧、流鼻涕、咳嗽。我先按肚子,看肚子硬不硬,然后我再摸脉,看大小肠是否有积滞。根据小儿用药很轻灵的特点,用量都不大。我曾经治了一个月子里的小孩二十天左右,舌苔白腻,三个药一样一克,让他煎完之后兑在奶里,喝一天,结果效果非常好。几乎是十岁以下的小孩儿我都这么用,你可以根据年龄不同,调整用量。一般是三岁孩子每味药2g左右,四五岁3—5g的量,一般都会取得好的疗效。这里顶多我加一味药鸡屎藤,因为鸡屎藤有消食行气活血去湿化瘀的作用。
这个方真的是不可思议,通常我们习惯用大方了,尤其是明清后期大方很多,看着三味药,你可能觉得不那么好用吧?实际上你到临床一试,真的很好用,一般是三天左右,问题就搞定了。所以大家要相信这个方,临床放心大胆去用。
九味当归汤方
主治:小儿宿食不消,发热。
原方:当归甘草(炙)芍药人参桂心黄芩干姜(各一分),大枣(五枚),大黄(二分)。
上药切,以水一升半,煎取六合,去滓,分服,增减量之。
重新排列:
桂心、芍药、炙甘草、干姜、大枣(桂枝汤)
+大黄(桂枝加大黄汤)
+人参(新加汤)
+当归(内补建中)
+黄芩(合黄芩汤)
我要推荐的第三个方就是九味当归汤方,主治:小儿宿食不消,发热。临床上我发现孩子有病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由于食积引起的毛病,所以喂孩子千万不要追着去喂食喂饭,不是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嘛。这样的孩子身体也有很虚的,吃多了脾胃自伤。个人认为,实用黑散,虚用九味当归散,以后有志从事儿科的学子,希望你们一定记住这两个方,它们在儿科的成就极高,无与伦比。
我们把九味当归散重新排列之后,看一下方子的结构。第一序列是桂心、白芍、甘草、干姜、大枣,明显是一个桂枝汤的结构,只是把生姜改成干姜。加大黄有桂枝加大黄汤之义;加人参有新加汤之义;加当归有内补建中之义;加黄芩合黄芩汤。
张大昌先生一再讲,阴旦和阳旦的合方一定是治复杂之病,黄芩汤我们通常理解为阴旦,桂枝汤通常理解为阳旦,这个方实际上是一个合方,大家在临床中慢慢去体会。
医案一则 : 11个月的女孩,发烧5天,西医住院3天抗生素不效。我去医院探视,孩子与母亲相向而抱,不愿换任何姿势。思之如此之高热,胸腹贴于母身此乃虚证。遂书九味当归汤一帖。服后二小时烧退。后怕的是全身疹出,如继续延用抗生素,是必疹毒内陷,后果不敢想。嘱其喝一勺香菜汁。隔天,疹出齐而出院。后嘱小米粥加小块海参调理。愈。
温中汤
主治:小儿夏月冷积,洗浴过度,及乳母亦将冷洗浴,以冷乳饮,儿儿壮热忽值暴雨凉加之儿,下如水,胃虚弱,则面青肉冷,目陷、干呕,宜先与此调其胃气,下即止方。
原方:干姜厚朴各一分,当归桂心甘草各三分,人参白术茯苓桔梗各二分。
上九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余皆随儿大小。
原方症候群的症状都是我们古人在临床或者是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所得出的症状,我个人认为就是专方专用。你在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就选择对应的方剂即可。比如夏天最热的时候儿,一个孩子来了,出现感冒发烧这些症状。你问一下这孩子怎么得这病,是不是雨淋着啦或者是洗浴过度,你就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否选择这样的专用方了。
经验大黄汤
主治:小儿暴冷,水谷下或乳冷下青结不消,或冷食吐下,干呕烦闷,及冷滞赤白下者,若已服诸利汤去实,胃中虚冷,下如水,干呕、目陷、烦扰不宜利者,可除大黄。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气未消,饮儿遂为霍乱,宜利者便用大黄,不需利宜温者除之。
原方:大黄六分,桂心厚朴甘草干姜各一分,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各二分,桔梗三分。
上十味,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儿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一合,七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者服三合。
【衍义】冷痢用理中汤,加桂心、当归兼和血气之寒,更加桔梗升举于上,厚朴温散于中,茯苓分利于下。若冷乳不消,蕴热而为滞下,干呕、烦闷不安前方中加大黃一味,名经验大黄汤,以微利之,不须利者,宜温和之,仍用前方可也。
重新排列:
干姜、人参、白朮
甘草桔梗(上)、厚朴或加大黄(中)、茯苓(下)
当归、桂心
此方是在温中汤的基础上加一味大黄。张璐先生《千金方衍义》说得很好。这样重新排列之后实际就是理中。首先小孩儿的脏腑很清灵,你不要想的太复杂,用理中丸温中,然后用桔梗、厚朴调畅上、中焦气机。如果加大黄、茯苓就是往下走。再当归、桂心,基本上是这样一个结构。第四个方第五个方我觉得在临床上只要你细心的去观察去询问病因,基本上都属于专方专用一类的。
麻黄汤
主治: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
原方:麻黄生姜黄芩各一两,甘草桂心石膏芍药各半两,杏仁十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儿若小以意减之。
重新排列:
1、麻黄汤:麻、杏、桂、草。
2、麻杏石甘汤:麻、杏、石、草。
3、桂枝汤:桂、芍、草、姜、(枣)。
4、黄芩汤:芩、芍、草、(枣)。
愚按:此阴旦、阳旦、麻黄、麻杏石甘汤去枣四合方。主太阳伤寒中风合少阳阳明。【衍义】不用枣者,以婴儿脏腑窄弱,恐其恋膈助满也。
这里推荐的最后一个方就麻黄汤,原方麻黄、生姜、黄芩、甘草、桂心、石膏、芍药、杏仁。主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这里咳嗽、头面热,是辨证的要点。
重新排列之后就很有意思了。这里边有伤寒的麻黄汤的方根,有麻杏石甘汤的方根,有桂枝汤的方根,有黄芩汤的方根,只是去了一味大枣。所以说他是麻黄汤、麻杏石甘汤、桂枝汤、黄芩汤的四合方。
另外,这里我们一定不要忽略一个治小儿非常有效的方,就是《千金方》观止系列里边的茱萸汤。因为伤寒的疾病发于阴、发于阳不一样,大家可以去查阅这个关于疾病的发于阴和发于阳,我在这里也不讲了。总而言之,柴胡剂是发于阳的,而茱萸汤是发于阴的,茱萸汤对于治疗小儿的感冒发烧是极其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