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针灸方药本一家
在了解仲景的医学体系之前,首先要从他生活的历史背景去着手。下面我根据历史上的一些记载简单趣说一下。
我们知道,他是河南人,是商周大地养育了他。商周大地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大家都知道成汤八百年基业,到了后代的周朝,再到春秋战国,秦朝一统七国等等,当地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历史上南阳有五圣——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而仲景是医圣。
仲景上过私塾,还跟同乡的名中医张伯祖张大夫系统地学习过针灸和方药。在当时的背景下,他还要跟先生学习《诗》、《书》、《礼》、《易》等儒道家经典,所以从小他就知道了乾坤阴阳变化之道。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呢?第一,我们知道他是个基础扎实深厚的读书人;第二,他还比较聪颖好学,能看懂很多其他的医书;第三,他能接受张大夫的指导,表明他的医学功底是不错的。
另外,仲景还是举孝廉,据说后来还当了长沙太守。当然,现在也还在考究。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孝顺、廉洁和备受爱戴的一个人。如果按照历史上记载的话,他父亲还是一名官员,所以他的家庭条件不错,衣食无忧,家里还有藏书,相当于现在的中产阶级,因此仲景能上私塾,能够看到很多书。自从跟同乡张大夫学习,进一步接触医学的发展史,仲景就有了个人的中医信仰,偶像是扁鹊。
仲景所处的东汉末年,非常动乱不安,战争频繁,百姓病死的、饿死的、流离失所的太多了,日子非常不好过。他举孝廉之后,不久就被重用当上了长沙太守,这个时候他的生活稳定了,就有条件来关爱老百姓,于是就在大堂里面,给老百姓看病。
仲景体系如何构建成形
那个时候百姓生活条件艰苦,病痛外伤非常多,所以来看病的病人也是相当多的,虽然现在无法考证他每天要看多少病人,但至少也在七八十个以上,应该不会比这个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看下来,看了数十年的病,这样的话就有了一个大数据。有了大数据以后,结合自己从小学习的四书五经,再加上学习张大夫的专业知识,有理论基础,有专业知识,又有自己对疾病的看法,经过数十年看病的思路经验,就总结分类初步构架了三阴三阳体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伤寒论》里面的三阴三阳体系。
那么仲景是如何构思的呢?首先,当时的文化背景是汉朝,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导致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普及,所以四书五经都是必修课,而首部经典就会学到《易经》,学到大易六爻思想等。随着跟同乡名医张大夫的学习,同时应该也学了其他大夫对医学的一些经验总结,仲景从而打下了当时医学体系的坚实基础。加上受到河南商周文化的影响,前有文王创后天八卦,后有大道之源的《周易》,南阳五圣里面至少有三个人是非常精通《易经》的,比如姜子牙、张衡和诸葛亮,他们都通晓易理阴阳变化之道,那么仲景是浸润在儒道易的体系中长大的,脱胎出来的就是大易六爻、阴阳五行等等思想。另外,仲景要构架自己的思想体系,自然而然少不了当时的医学体系背景,在《伤寒论》序言里面也提到《素问》、《九卷》,自然而然,《内经》的三阴三阳体系他也是熟知的,经过数十年的经验归纳、总结提升,就形成了自己体系架构。
什么是经方?
现在大家都说经方,那么经方到底是什么?只是大家所知道的麻黄汤、桂枝汤这些方子吗?这应该引起大家的一个思考。原来我开方比较多,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针灸以后,就改变了观点,再看仲景的体系,发现仲景一直都在针灸方药并用。仲景是针刺、艾灸、方药结合并用的一个中医全科大夫,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偏颇于某一个,我觉得这才是仲景确立的三阴三阳体系为后世所重的一个基本内容。
个人认为,三阴三阳体系里面,针刺方、灸方、药方,加上方法,总体合成经方。方药只是四分之一,如果除去应用方法不论,那方药也只是三分之一,把这个当作是仲景体系的全部,是不妥当的,也是有失经方原貌的。仲景把针刺、艾灸、方药的三阴三阳体系贯穿在《伤寒论》里面,那么大家学习的时候,就要全面的去学习,不能只是学习其中的某一方面,目前将针、灸、方割裂开来是不妥当的,这样对于理解、认识和应用《伤寒论》来说,是有缺陷的。
看到大家现在只用仲景的方子,我个人觉得如果仲景现在还活着的话,也会很郁闷。因为他的体系里面不仅包括方药、针灸,还有方法融入其中,我们现在只把方药作为重中之重,或者是只知道药,而针刺和艾灸基本上忽略不用,忽略了方法。所以我认为首先要给仲景这个体系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经方不只有方药的方,针灸穴位组方也一样是经方”,这两句话,希望大家能够重新认识,也希望引起各位同道的重视。
下面,我们就以《伤寒论》里面所记载的条文,来看一看仲景是不是又用针,又用灸,又用方药。
仲景针刺条文举例说明
方药的话,就太多了,不再多说,我先举两个针刺的例子。
在《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正常情况下,太阳病桂枝汤证服药应该可以好,这时却出现了“反烦不解”,说明内有郁热阻滞经脉,仲景就给了一个方法,针刺风池和风府。为什么刺这两个穴位?因为仲景受到经络体系影响,知道风池是足少阳和阳维之会,风府是足太阳、督脉和阳维之会。而且风府在《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提到,“夫痎疟皆生于风”、“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疟疾是受风邪所致,风邪从哪里进去,哪里就开始形成疟疾,发病时间有前有后,而这邪气就是在风府穴进入人体。风府穴是足太阳、阳维和督脉之会,风池穴是足少阳和阳维之会,针刺以后既可解足太阳之郁,又可以防止向足少阳胆经传变,还可以借足少阳的升发之气疏风解表、清利头目。所以说,这两个穴位配合起来,既可以解决太阳病之邪,又可以解决少阳病、督脉、阳维之邪,形成一个通经祛风的配穴。针刺以后,经络之郁疏解了,再用前法桂枝汤,自然而然就达到营卫调和、邪去而安。
第24条这句话,相信大家都看过背过,在只用方药的时候,这句话无足轻重,可能没有什么应用,但是在仲景针灸方药并用体系思想下,它的意义就非常大了。下面我来汇报一下,我所能够理解到的一些信息。
我认为这句话提供了给我们两个思路。首先,在解决疾病之时,辨证也对,用方也对,疾病治疗不解的时候,这个情况下要考虑用到针刺的方法。有的时候,你辩证也对,下药也对,其他都对,但是吃下去就是刚开始有效果,越到后面没有效果了,这并不是说你的方药出了偏差,而是病人自身的经脉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形成了药力不能通达病灶,才出现病情不能够进一步向愈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最好就是用针刺的方法疏通一下郁阻的经络。大家都知道,桂枝汤证是太阳中风表虚证,太阳中风病要用到的就是祛风的穴——风池、风府,仲景针刺的穴位,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说,辨证也非常精确,不是什么穴位都选。辨证下来了具体经络,选穴针刺,疏通一下经络,再接着用前方,这样的话效果就非常好了,这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看病思路。
我平时治疗痹证的时候,特别是常年累月久病的痹症,风湿、类风湿等等,刚开始用药治疗时效果非常好,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效果就差了,辨证也对,药物加减也对,在这个情况下换方是一个思路,那么按照仲景这里的办法,是不是可以先考虑有没有可能是经络出现阻滞?如果我不用针刺,要用方的话,用什么方呢?仿仲景刺风池、风府的办法,既可以解决少阳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太阳的问题,在《伤寒论》里面就有一个代表方——小柴胡汤,现在大家把这个认为是通调三焦的方,按照开合枢的理论来说,就是少阳枢。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类似的情况,不妨用上几剂小柴胡汤,然后再用前面的方,这样的话效果就又会往前再走,大家可以这样去试着应用,这是来自于仲景方法的一个变法。当然,如果你会开方药,又会针刺的话,那么针药结合,这样既可以缩短疗程,病人也少受罪。这是我个人对这个条文的第一点理解。
第二点,就是在感冒初期,桂枝汤适应症,哪怕是麻黄汤适应症,初期都可以直接针刺风池、风府。大家想一想,在仲景那个年代,他拿的针灸针肯定没有我们的细,如果是用金针、银针的话又软又粗,而风池、风府两个穴位又非常危险,如果掌握不好方向、角度、针刺的深度,马上会出现危及生命的问题。大家想一想,仲景的针灸水平高不高?是非常高的,最危险的穴位它都敢针刺。我们现在针刺风池、风府都觉得非常危险,都捏着汗,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是一般轻易不针刺的。那么要用的时候可以怎么办呢?就是按揉穴位或者是浅刺的方法,针刺一分到两分即可,这也可以起到相应的效果。感冒初期用这两个穴位就可以了。
下面再说两个条文。《伤寒论》第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第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我就不讲条文的理解了,只说一个问题,为什么刺期门?在《伤寒论》里面出现针刺最多的穴位就是期门穴,这个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现在大家基本上没有用过。
期门这个穴位非常有意思,它是肝经的募穴,也是肝经、阴维和脾经的一个会穴。这一个穴位既可以解决肝经的问题,又可以解决脾经的问题,经络所过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两条条文合起来看,刺期门解决了什么问题?一个热入血室,一个肝乘脾,都是说明肝经有实证,其中“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应该来说,里实证脉沉实,这里脉浮而紧就不是里实证了。肝经有实证的时候,就是刺期门来泻其实。
期门是肝经的募穴,募穴是什么?脏腑经气汇聚之处。这里提示我们,五脏六腑的问题尽量要知道运用募穴。在太阳少阳合病或并病的情况下,也会用到期门穴,而期门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穴位,现在针刺期门的人都很少,仲景在危险的穴位上解决复杂的问题,那么又一次证明了他是运用针灸的高手。
我们要重视期门穴,现在这个时代肝经实证的非常多,另外肝经有虚热的也可以用,泻完以后再补嘛,结合其他穴位就可以了。而且期门穴还给了我们一个思路,如果把这个期门穴扩大了,太阳病可以用,阳明病可以用,太阳少阳并病可以用,三阳病都可以用,再扩展一下,你会发现杂病有肝经实证的都可以用,在仲景的方子里面有一个小柴胡汤,在穴位里面有一个期门,都是在从肝论治,大家可以重新再看一下仲景书里面所记载的一些条文。现在有很多医家喜欢用小柴胡汤通调三焦,然后随证加减治疗很多疾病和这个有关系,山西一个医家朱进忠老师还专门写过一本书,提出杂病从肝论治,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仲景艾灸条文举例说明
以上的三条是说针刺,底下挑了一条是说灸法。大家看到前三条都是三阳病,那么底下这个是三阴病里面的,三阳病多刺,三阴病多灸,这是《伤寒论》里体现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规律。
《伤寒论》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那么这里面为什么脉不至灸少阴?因为少阴病提纲就是“脉微细,但欲寐”。这里面灸少阴的什么穴位?可以先灸少阴经原穴,少阴有足少阴、手少阴,原穴太溪、神门,如果还不行,再灸复溜,双侧可以同时灸。
现在大家很多人用附子温阳,其实艾灸的话效果也可以,而且在特定的时候效果非常好,在少阴病阴阳两虚不可以用附子等热药的时候,运用灸法更合适。
在仲景的三阴三阳的体系中,三阴里面用的灸法很多,但不是说三阴里面都是用灸,也有三阴病变出现实证用到针刺方法的时候。怎么样去理解它?仲景的本意就是全面发展,该针则针,该灸则灸,该方药就方药,该针灸药并用就针灸药并用,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段。这是仲景体系原貌所给大家展示出来的一个观点。
最后,请大家思考一下,在临床当中你运用过《伤寒论》里面的针灸吗?《伤寒论》里面并不仅仅只有方药,还有针刺、艾灸、方法,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针灸既可以主治疾病,也可以辅助提高疗效,还可以对疾病的向愈或者疾病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家只要认真仔细地去看《伤寒论》,就会发现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大家去重新学习。我们不能偏颇于方药,也不能偏颇于针灸,一定要方药、针刺、艾灸、方法四大体系齐头并进,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伤寒论》,更好地走进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