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痰在肺,粘痰在脾,老痰在肾,三招挖掉生痰的根
痰分“有形”“无形”
“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可以理解为咳嗽的痰,而中医通常提及的是无形之痰。无形之痰会分布在身体的各个角落,看不见、摸不着、吐不出、吸不进,比如打呼噜就是无形之痰堵塞在呼吸道,让呼吸无法正常运行。
人体70%的成分是水,在中医中称为津液,它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可以把身体里的垃圾运送出身体的物质,如果津液运行失常,首先会形成湿,当湿不能够很好地运化,再蒸腾进津液就会形成痰,所以痰湿的本质是津液的一部分,它是在一个病理状态下出来的。那么,如何辨别痰湿呢?
看肥胖
正常人的腹部肥胖不会有胀满的感觉,没有明显的不舒服。痰湿体质的肥胖表现为腹部肥满而松软,感觉身子特别重。
看大便
痰湿体质的人大便常常是黏腻的。
看舌头
痰湿体质的人通常舌苔厚腻、感觉口苦。
百病皆因“痰”作祟
中医常说“百病多由痰作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体内一旦有痰形成,就会成为气血流动的阻碍,“粘”在身体某个部位,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体内的痰停留在不同的地方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痰在表皮
出现皮炎、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皮肤问题;
痰在腠理
出现增生、结节、包块、痰核、脂肪瘤、富贵包、肌肉僵硬、肥胖等;
痰在经络
出现带状疱疹、面瘫、中风、颈腰椎病等;
痰在血液
出现血粘稠、高血脂、血栓、静脉曲张、循环不畅等;
痰在关节
出现风湿、类风湿、积液、老寒腿、各类关节炎等;
痰在脏腑
出现生殖系统病症、脏器积水、囊肿、肿瘤、息肉等问题。
清痰在肺、粘痰在脾、老痰在肾
痰证之名始于《金匮要略》,除了肺失宣降、脾失健运之外,肾阳不足,或肾阴不足,肝失疏泄,三焦不通,心阳不足等,皆能聚湿生痰,再加上寒凝、湿郁、热灼、燥结、风扰等六淫因素,便形成了痰。中医上讲“清痰在肺、粘痰在脾、老痰在肾”,怎样辨证去痰湿呢?
清痰在肺
“肺为储痰之器”,意思是体内所产生的痰都藏于肺部。当肺部有痰时,肺气失宣,风邪入侵,出现咳嗽咳痰,痰色偏白,质地清稀这时要温肺化痰,可选小青龙等;当痰在肺中蕴积化热,痰色为黄,胸闷口干,可选清肺化痰丸。人参可补气益肺、生津安神;茯苓可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的功效;百合可让喉咙舒缓,不干痒;雪梨可化痰止咳,生津润喉;罗汉果有清热润肺,利咽开音的功效。
粘痰在脾
“脾为生痰之根”,脾主运化水湿,当脾出现问题,水湿无法排出,就会生成痰湿。中医有气滞痰凝的说法,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通过渗湿健脾,杜绝生痰之源,标本兼顾。推荐宋代的二陈汤,其中半夏可燥湿化痰;陈皮可理气行滞;茯苓可渗湿健脾;炙甘草可调和诸药,补中气。舌头有齿痕,舌苔又白腻又厚,这就考虑是脾虚的问题了,水液运化失常,导致水湿凝聚,湿久成痰,需要健脾益气,燥痰化湿,可参考六君子丸搭配二陈丸。
老痰在肾
“肾为生痰之根”,中医讲肾主水,水液的汽化与重复利用都与肾有关,如肾阳不足,水液不能正常的运化,久聚必定生痰。经过科学验证的固本培元方可益肾固精、养护元气和元神。像固本培元方剂中的桑葚,可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黑枸杞,可益肾滋补;覆盆子固精,强肾无燥热之偏;人参大补元气,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黄精补虚,安五脏壮筋骨,乌须发;杜仲雄花,更是植物活化石,可安心神,补肝肾。
如果肾阳不足,水液不能正常的运化,那么水液久聚必定生痰。
如果说这个人肚子大,胖大,总干咳,怕冷、腰酸背痛、经常尿急、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舌根凹陷,,这就是肾阳不足,还要在祛痰的同时补肾阳、健脾化痰,如果是长期被这种痰所困扰,一定要多加重视,找经验的老中医辨证论治。这种情况可以用去吃金匮肾气丸,它可以温阳化气,行水利尿,把体内积聚的痰饮给排出去,很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咳嗽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