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卡压坐骨神经与腰间盘突出的鉴别
梨状肌综合征卡压坐骨神经与腰间盘突出的表现十分相似,都是臀部的疼痛以及大腿后外侧、小腿后外侧有放射性疼痛、麻木、酸胀感。来看看梨状肌综合征和腰间盘突出的区别!
01本质不同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梨状肌充血、水肿、痉挛、肥厚以及解剖变异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以一侧、双侧臀部酸胀、疼痛,伴大腿后侧或小腿后外侧放射性疼痛,甚至活动受限等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也是引起急慢性坐骨神经痛的常见疾病之一。
腰椎间盘是卡在椎体中间的部分,看上去有点像果冻,有韧劲。椎间盘通过固定相邻的椎体来维持脊柱的稳定,并且吸收加载到脊柱上的载荷和能量,可以承受反复应力而保持稳定,但这个结构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老,不正确的使用会加速老化,导致椎间盘突出。
02发病人群不同
梨状肌综合征
久坐的电脑族、麻将爱好者,尤其是长期坐姿不良,爱跷二郎腿,由于长期固定姿势压迫梨状肌导致此病发生。长期站立及行走的人群,比如收银员、导购、教师,缺乏整体训练却爱好跑步的人群,负重训练的运动员等,由于梨状肌长期使用导致此病。曾有臀部外伤的人群,由于外伤出血,组织粘连,瘢痕形成,从而导致此病发生。
腰间盘突出
老年人久坐久站人群重体力劳动者腰部外伤史人群肥胖或瘦弱人群腰部经常受凉人群产后女性腰骶椎先天异常人群
03症状表现不同
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梨状肌充血、水肿、痉挛、肥厚以及解剖变异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以一侧、双侧臀部酸胀、疼痛,伴大腿后侧或小腿后外侧放射性疼痛,甚至活动受限等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也是引起急慢性坐骨神经痛的常见疾病之一。
腰间盘突出
最常见的就是腰痛,这种疼痛在卧床休息后减轻,在劳累后加重。
除此之外,就是下肢疼痛或麻木。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节段以及突出程度不同,压迫神经也就不同。因此有些疼痛沿臀部、大腿后侧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足背和趾;有些疼痛放射至大腿前外侧、膝前部和小腿前内侧。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腿或足的力量减退,甚至足下垂。
04评估诊断不同不同
梨状肌综合征
1、梨状肌试验,患者仰卧休息时,患肢外旋,当主动旋转至中立位时诱发坐骨神经痛为阳性;2、Lasegue征,患肢处于屈髋伸膝位时诱发坐骨神经痛为阳性;3、Freiberg征,患侧髋关节被动内旋时诱发坐骨神经痛为阳性;4、Pace征及屈曲内收内旋(FAIR)试验,患肢处于屈髋屈膝位,内收、内旋患髋关节时诱发坐骨神经痛为阳性;5、Beatty试验,患者健侧卧位,抬高患膝后诱发坐骨神经痛为阳性;6、超声,可显示梨状肌的纵、横断面各径线及面积增大,梨状肌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部分可见包膜表面不光滑地增厚,局灶性回声增强,偶可探及带状液性暗区;7、MRI,表现为梨状肌肥大,神经血管样组织骑跨,信号为脂肪及纤维条索的混合影像学表现;梨状肌变小,纤维束较正常偏细,周围脂肪化性质的软组织显示梨状肌病变。
腰间盘突出
1、有腰部扭伤后突发的腰腿痛病程,咳嗽、打喷嚏时加重。2、有典型的直腿抬高试验加重的体征、足腿麻木区、膝与跟腱反射减弱及伸踝、伸足拇趾无力等体征。3、腰椎X线平片、腰椎间盘CT检查、腰椎磁共振平扫等检查,注意排除腰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脊髓与马尾肿瘤引起的腰腿痛。
很多人出现腿麻木、疼痛症状后,总是先入为主地将其认定为腰椎间盘突出。但实际上,这种症状也有可能是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所以当出现不适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免延误病情或错误治疗。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简单方法
诊断方法:凡同时具备下述一,二两点,经检查排除其他脊柱与脊髓患者,可诊断为腰间盘突出症(冯天有)。
一,青壮年腰腿痛伴有 沿坐骨神经干放射性疼痛史。
二,双拇指触诊检查腰部有四个体征:
1,患椎脊突位置偏歪;
2,患椎上下棘间隙一宽一窄;
3,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
4,患处脊上韧带有条索样剥离,触之钝厚,压痛明显。
压痛点与软组织定位
下胸段或腰部棘突间、棘突旁、骶中嵴压痛点(棘上、棘间韧带);
髂后上棘内缘及髂嵴后1/3压痛点(骶棘肌);
耻骨联合上缘压痛点(腹直肌与棱锥肌);
髂嵴压痛点(腰方肌、腹外、内斜肌);
胸腰椎椎板及小关节突压痛点(腰部深层肌之棘肌、多裂肌、小关节囊);
腰椎横突与第12肋骨下缘压痛点(腰方肌及腰背筋膜);
髂后上棘与骶尾骨下外缘及臀肌粗隆压痛点(臀大肌);
骶髂关节压痛点(长短韧带、关节囊);
髂骨翼及坐骨大孔内上缘、股骨转子间窝压痛点(臀中、小肌);
髂前上棘后方及股外侧压痛点(阔筋膜张肌、髂胫束);
坐骨结节外侧压痛点(股方肌);
坐骨结节上内侧压痛点(骶结节韧带);
股骨大转子尖部压痛点(梨状肌);
股骨小转子肌附着处压痛点(髂腰肌);
耻骨上下支肌附着处压痛点(股内收肌群);
臀上皮神经压痛点;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压痛点;
臀上神经梨状肌上出口压痛点;
臀下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压痛点;
胫神经掴窝处压痛点;
膑下脂肪垫压痛点;内踝下方压痛点(胫后肌腱及腱鞘);
外踝下方压痛点(腓骨长、短肌腱及腱鞘);
跗骨窦(伸趾短肌、踝垫)、跟骨棘(跖腱膜、跖长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