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的再认识
《素问·痿论》曰:“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通过病例观察肝脾在人体的作用并做出了系统总结。由于解剖学的局限,历代不少医家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存在误解,当代医家则应当重新审视而纠之。有些医家认为“脾主身体之肌肉”仅仅指的是体表之肌,即骨骼肌。难道人体就仅有骨骼肌?现代解剖学认为,人体的肌肉组织按照结构和功能来分,可分为三大类,即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类。难道平滑肌不能属于肌肉吗?既然平滑肌也属肌肉系统范畴,那“脾主身体之肌肉”这个概念就非常丰富了,体表的血管系统,体内的大小肠、胆囊、胃等等,哪一个不是由平滑肌组成的?
《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这里讲的是气血运行与疾病的关系,此点历来为医家所重视,但此处还提示我们若想要达到气血调和、流畅,经隧的“守”至关重要,这点几乎已被人淡忘。
以三焦为例,人体内不仅仅有各个器官,在器官间还布满了大小网膜、系膜、腔隙,有学者认为此即中医概念之三焦,体内之三焦腑分布于胸腹腔间,最为广泛、宽阔,为全身之气机与水液流通之通道,通常我们非常重视通道内水与气的盈亏滞畅,极少关心这个流通的管道壁——三焦之膜是否运动、舒缩自如,恰恰这个管道壁的蠕动、舒缩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通道内容物的流畅与否。
如果难以理解,再举一个例子。西医学研究发现,人体肌肉发生痉挛、疼痛的原理,是由于肌肉张力和收缩发生异常,使骨骼肌/平滑肌产生强直性收缩而产生。而且这个收缩是无规律的,是远远超过平时正常的肌张力的,且几乎都是快节律的。如何恢复?必须让这个骨骼肌/平滑肌产生的无规律的快速性、强直性收缩得到舒张,降低肌张力,肌肉痉挛、疼痛才能得以缓解。
这些骨骼肌/平滑肌若发生痉挛,其治疗中最经典的药物就是芍药。芍药性酸,酸能收,难道是为了敛邪?错得离谱。不少医生被“芍药酸敛”“芍药敛阴止痛”之类学说所困扰,不敢用芍药,白白浪费了这味药。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芍药的这个酸收之性就是来缓解这个骨骼肌/平滑肌之无规律的快速性收缩,使之得到舒张,并降低肌张力。这样,疼痛就得到缓解了。
另外,肌腱(筋)为肝之表征,所以关节病、筋病,都可从肝论治,最经典的药物也是芍药。芍药能减少肌腱之无规律的快速型收缩,并降低肌张力。这样,“脚挛急”之疼痛就得到了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