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有“信者医,不信者不医”的说法?
这个问题其实很普遍,在日常的临床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如此患者,有些是小心谨慎,有的则是大言不惭,还有的则是满腹狐疑;总之呢,就是不信医,但他却又想让医生给自己治病,这就很矛盾了。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目前很多人认为,中医治病很简单,无非就是问些问题,把把脉,看看舌苔就完成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呢,中医治病讲究是很多的。首先,中医治病讲究时机,不同的病有不同的禁忌,有不同的用药方法,更有不同的辨证思路等等。其次则是从情志上听从医生的,这点是现代患者几乎做不到的,所以,医生的医嘱也是尽可能的告诫患者控制情绪和自己的情志变化。有很多人说自己的情绪自己也控制不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作为医生,我觉得也只能让患者另请高明了;毕竟疾病的治疗,本身就是医患相互配合的一个过程,如果患者不配合,即便是找到很好的大夫,得到了正确的辨证结果,用了很好而适合病症的道地药材,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其结果也只能是缓解了部分症状而不能完全康复。
例如《内径》第三十二篇《热论》中有关后遗症的问题;黄帝问岐伯:“伤寒热病看上去已经好了,但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遗留病症,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是这样回答的:“诸多疾病的遗留病症,都是本病已经减退,但是伤寒的热还在,其主要原因是谷气,也就是五脏六腑之气还很弱,身体的热与食物的热相互叠加,自然就会留下后遗症。”
这段话要告诉我们的是,临床治疗伤寒热证,应该多吃一些谷类食物,这样的饮食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切不可经常饮酒、吃肉,食用一些肥甘厚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吃这些东西就会很容易留下后遗症。
上面的典故说的就是不信大夫的,不遵从医嘱的,会缓表而误本,从而有所遗留。然后就有可能再次“伤于寒”,用现代化就是重感,如果治疗不及时,严重的可能会要了小命的,这是多么严重的事情。所以说:“信者医,不信者不医”。当然,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医生遵循这种理念,还有自我保护的意义在里面。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里面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作为患者,如果您站在医生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您或许就会想到医生为什么会这么做了。
人命相同,但有贵贱, 一方济之,仁术不失。从医数十载,所治患者不下几何,然始终坚信:“信者医,不信者不医”。
任何事物都会有一种载体,都不会是单独存在的。如木生于土,鱼活于水,就是这个道理。世间的福报基于厚德,但厚德不见得可以载动万物;我们行走在人世间,莫不是立足于大地;这就像是房子,在修建之前总是要打牢地基的,对于行医者来说,患者的信任不正是医生立世的土壤根基吗?
其实,信任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力量,特别是当你坚信一件事的时候,身体机能就会增强,这就是信念恶力量。有了这种信念,它可以使得药物的精华更好更快的归入脏腑经络;信念伴随药力经由血液、脉络传输到身体四肢百骸的每个部位,无论身体的哪个部位出现损伤,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纠正;再就是患者要本着一颗赤诚之心来求医,在医患二者相互建立的过程中,信任的力量就已然悄悄对您的身体起效了,患者主动医生交流,对病症事无巨细的详尽告知,也就能很快治愈疾病。
然而,对于那些本身就不信任医生的患者,姑且不论他是否会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单说他在一开始就对医生有了很大的质疑,不相信药效,更不信任医生,这便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负能量;还有很多患者在医生的闻诊过程中三缄其口,仅凭医生切脉自知,病症自然得不到全面了解,更得不到很好的救治;即便有高明的医生勉强通过脉象得知疾病,但那也是不全面的,是片面的;勉强用药治疗也不会有太好的成效;
由此可以看出,质疑、不信任是用药治病无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循环往复只会贻误病机,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而导致病情愈发严重。
归根结底一句话:“但凡病由,皆出于己”,如果从一开始你就不相信医生,又何谈找医生治病呢?一个装睡的人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也是不可能将他叫醒的;一开始就已经放弃的人,就算扁鹊在世也无回天之力。
上面讲的最多的就是“信任”二字,而这里所说的信任,不仅仅指的是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同时也指医生对患者的信任;只有双方相互信任,对于自身的信任、对于辨证的信任,对于药物的信任;对于患者的信任;作为一个医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医道走的更远。同时作为患者,只有信任医生,才能使自己的疾病以最快的速度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