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四关穴即双侧合谷穴与双侧太冲穴的总称,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之二,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原穴,四关穴之二,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之间。明代徐凤《针灸大全》注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这是中国古代医家,第一次将合谷穴和太冲穴定义为“四关”。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八风之邪,令人寒热疼痛,若能开四关者,两手两足,刺之而已“。由此发端,”开四关“遂成为针灸学中的固定术语和标配治疗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
本来手阳明与足厥阴之间也没有太多的联系,可为什么太冲与合谷共用,对有些疾病的疗效会显著提高呢?通过反复研读《内经》,我才发现中国的古医圣贤早已把个中道理说得透透彻彻,讲得明明白白,只是我輩愚钝,尚未开悟矣!
一、明代李梃早在《医学入门》中就提出脏腑别通的理论。即:心与胆通;肺与膀胱通;胃与心包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脾与小肠通。
二、比李梃更早的要数《灵枢.根结》中的六经开阖枢理论。即:开:太阳(三阳)——太阴(三阴):膀胱通肺,小肠通脾。太阳布气,太阴运水。
阖:阳明(二阳)——厥阴(一阴):胃通心包,大肠通肝。阳明纳降,厥阴司阴血潜藏。
合:少阳(一阳)——少阴(二阴):胆通心,三焦通肾。少阳枢气,少阴枢血。
由此看来,手阳明合谷穴跟足厥阴太冲穴不仅有联系,而且还是天成的一对,地作的一双。大家看啊:一阳一阴;一手一足;一上一下;一天一地;一金一木;一燥一柔;一降一升;一收杀一生发,岂不是最完美的一对组合
“四关穴”:关者,门户也。合谷者,阳明之原穴也,其功能是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汇聚,故此穴对头面五官疾病均有疗效,但用此穴需慎:妇人妊娠可泻而不可补,补即堕胎。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本经为病,实则伤热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虚则伤寒而肠鸣痛泄,补必酸凉;该经气血物质的变化为高温之气向低温之液的转化。
太冲者,厥阴之原穴也,其功能是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吸热胀散,故此穴对气滞及湿热所引起的神志病,泌尿生殖病,血液病等均有疗效。厥阴肝经多血少气,本经为病,或资心火以补肝虚,或抑阳光而泻本实;该经气血物质的变化为不断吸热蒸升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人体生病主要病因是气机不畅,合谷属阳,功在沉降;太冲属阴,功在升发。因此开四关可以交通阴阳上下,使天地交泰融圆。
四关穴除了能治疗阳明病和厥阴病,更有祛风散寒、醒脑开窍、镇心安神、行气活血、解郁止痛等诸多功效,是临床运用中高效精简的典范对穴。
即便如此,因合谷则天,太冲法地,天地之间还相隔着一个“人”,所以必须把人这个“关节”打通,天地才能从容交泰。怎么打通?需一个穴道,这便是中脘。为什么是中脘?因为中脘是胃之募穴,处腹脑之中心,又为后天之本,沟通天地非中脘穴难当此大任。
体会:临床证中如需”开四关”,我通常是先刺合谷,再刺太冲,最后刺中脘。如此天-地-人的顺序,是我多年实践所得,感觉效果最好。当然,穴是死的,证是活的,遇疑难之时,概须据证灵活把握
2013年我曾遇一14岁少年,因踢足球时被球击中裆部,当时掣痛难耐,他母亲把他送来时,见他脸色惨白,冷汗直冒一副不忍直视的痛厥之状。各位小伙伴们,如果遇到这样的急症你怎么办?这个少年的母亲曾是我的患者,当时她患有比较严重的胃痉挛和顽固性失眠,辗转求治好多医院无果,结果我用6次针灸就解决了她多年的苦恼。
这次事发时,他孩子踢球所在的场地,就在我们诊所不远处,于是她背着孩子一路小跑,满怀希望把孩子交给了我。望着她满头大汗的样子,再看看躺在床上痛得几乎昏过去的孩子,我心里也没底。说实话,这样病例在我行医的三十多年里,还是头一次遇到。
我在想:孩子突然被重力所伤,当属气滞气结。“凡气病者,当开四关。”我立即以寸针刺其合谷,寸半针刺其太冲,四穴稍加捻转后,再以拇指点其中皖,期间合谷太冲逐渐由轻捻转入强刺激。五分钟许,少年面色渐渐转润,冷汗旋止,问其痛处,阴囊掣痛十减三四。我想:既然四关已开,而痛未止,说明这四关开得不够。于是我取下太冲两针,以两手拇指分值太冲之上,嘱少年深呼吸以放松,而我已暗中运气于两指,趁其不备,我猛然加力太冲穴,少年身不由己痛得大叫了一声,再问其痛,答曰:“已经不痛了”。此病例仅治疗了一次而愈。像这类病例,医生如果墨守成规,只知道取刺阿是穴,病人必然痛苦难当,即便痛过之后,恐也难有如此迅捷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