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麻桂二方谈表实表虚

麻黄汤治太阳伤寒表实证、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大家应该特别熟悉了,无论是从咱们《伤寒论》,还是从这个方剂的教材来说,都是前面第一篇就接触了。那么今天为什么还要重复这个话题?就是咱们还是希望尽量找出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

外感病与营卫之气

这个外感病应该说是一个简单的病,大家都经常治疗。但是我们临床久了,往往会形成一种感觉,就是患者如果没有汗的话,即使高热恶寒,这种情况下治疗可能也容易一些,但是一些有汗的患者来找你的时候,你问他有发烧了有汗吗?有汗。那么这时候治疗可能在这个病程上多少要费点波折,比无汗表实证治疗要慢一些。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无汗者正气不虚,即使是高热恶寒,也可以通过发汗的办法把这个邪气给掀掉。有汗的患者体表的正气不足,即使邪气不是特别强盛,也会因为自己的这个阵脚本身就不整齐,所以这个时候跟邪气斗争就难以取胜。可见这个解表的难易程度,不在于这个邪气的强弱,更关键的是看这个患者自身的这个气能不能顺利地提供医生支配

咱们经常说正气、邪气,这个正气其实是一个特别宽泛的概念,具体到体表,一般来说体表的正气就是指的营卫之气,二者相伴循行于体表,对我们机体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卫行脉外。这句话就说明这个卫气是比较活泼的,行动比较迅速,这个营气比较厚重,它是卫气的一个后盾,提供这个后盾支持,是这么一个特点。咱们也可以说,这个卫气是一个开路的先锋,营气就是正规的大部队

麻黄三板斧,麻黄汤中配桂枝

在咱们这个机体如果受到外邪以后,医生就要想办法调动这个营卫之气,对这个邪气发动进攻。比如说受到这个伤寒,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当然就是用麻黄汤直接给他发汗解表。如果这个患者脏无他病,内里没有什么其他不调的话,就是单纯的受寒邪,这时候用上麻黄汤,大家都有经验,往往就是汗出而愈,见效是特别快的。

这个方子既然叫麻黄汤,其主要作用的药物当然就是麻黄了。麻黄的药性是性温发散,古人说有麻黄生长的地方,在冬天它不积雪,这说明什么?麻黄能把地下的阳气,也深层次的阳气给提调到表层,阳气达到体表,起到这样一个提调阳气的作用。所以咱们吃完麻黄以后,虽然说可能会出现感觉到身体发热并且出汗,但是麻黄本身并不是补充阳气的一个药,只是把已经存在的阳气给它调出来供给使用。咱们中医都有一个常识,就是用麻黄不能量太大,如果用量过大,那容易造成亡阳,出现身冷、汗出不止等等这些症状,主要就是因为麻黄是发越阳气的,把阳气给挥霍的太多了。

所以说,麻黄虽然起效很快、很灵验,但是它的作战只会三板斧,虽然勇猛,但缺乏后劲。如果邪气比较薄弱的话,你光用麻黄还可以,如果邪气比较凶悍的话,只用麻黄就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可能是不能突破重围光用麻黄没有能够把表给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突破了,但是也会造成自身的正气大伤,表现为体表有汗,但是表邪又不能完全的除。正是由于麻黄有这弱点,所以在麻黄汤中必须要配桂枝麻黄和桂枝配在一块以后,麻黄发越的是卫气,桂枝最根本的一个作用,就是它有通脉的作用,所以说它是输送了营气,刚才说了营气是卫气的后盾,所以这麻黄先锋没有把握必胜的时候,后面必须要依靠桂枝来运送强大的营气,这样我们这部队有先锋、有后盾,就可以比较有把握的把敌人给它击溃了。

中医发汗与西医发汗的根本不同

咱们知道,西医退烧它也是发汗,人家也懂这个发汗的办法,但是可以这么说,咱们中医懂得用麻黄配桂枝,是中医的发汗和西医的发汗根本的不同。西医的发汗退烧只是缓解症状,只是一个对症治疗,并不是真正的治病的一个治疗。有一些感染性的疾病,西医认为光靠发汗退烧是不行的,必须得把病原体给杀灭了,应用抗生素或者抗病毒的药物,否则你光发汗,汗退了以后,体温还会再升上来。这样看,跟西医相比,中医光懂得发汗,根本不懂得杀菌、抗病毒,似乎是很愚昧的治疗。但是中医千百年的实践表明,如果发汗得法的话,往往病人热退了,病也就痊愈了,并不是像用西药那样汗退复热,汗退了过几个小时又热了,我们中医往往就把表邪给他解了,这病也就结束了。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就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其实这个西药发汗,就跟咱们刚才说的像麻黄一样,它只是发卫气,并不能发营气。也就是说阿司匹林水杨酸相当于是麻黄的作用。水杨酸的作战虽然特别勇猛,但是它只是开头取得一些小的胜利,把邪气打开一些通路,让汗能出来,由于光发卫气,后边没有营气,没有大部队对外邪形成一种大兵压境的态势,所以邪气并没有真正的溃败。也就是说,你光发卫气不发营气,这个邪气可能只是暂时地退让一下,它很快又会复集起来,所以病人汗一收了,很短的时间,又会再次发烧。一看病人又烧了,再给点发汗药,再给点水杨酸吧,重复地发汗,结果是让病人天天的大汗淋漓,病人自己都感觉虚,汗不断,但是发烧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西药的发汗其实并不比中医高明,因为它在一开始的战略上就是一个错误,每次打的都是无准备之仗,它不像中医把营气、卫气都集结在一块,前锋后盾都到位以后再正式作战。

外感病西药发汗后不容易治

外感病在中医里边,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病,每个中医都不难应付。但是我们接诊病人的时候,往往就最开始碰到的都不是刚刚发病的病人了,都是一些被西药发过汗的病人,所以一接这些病人都特别头疼,本来是很简单的事,结果变得麻烦了。这是因为刚发病的人病机比较单纯,如果说按照正规的方法给予解表,就可以很容易地痊愈了为什么用西药发过汗的病人就不好治了

其实机体为了防止外邪的入侵,平时在体表都是分布有长驻的营卫之气的,来了外邪以后先由这些平常在体表驻扎的营卫之气来阻挡,这样这个邪气就不容易进入体内,但是由于体表长驻的这些营卫之气又不够强大,它还不能把外邪给驱赶出去,所以说这二者相持不下就形成了表证。医生要做的就是什么?要向体表给它增派兵力,来达到击溃敌军的目的。比如咱们刚才说的,里边的麻黄和桂枝就相当于分别把卫气和营气调集到体表了。在卫气和营气也相当于是精骑兵和水军,麻黄行动比较迅捷,它像是骑兵,特别快,桂枝它是通过血脉来运送兵力的,相当于水军,别看它慢,但是实力强大。就是说前锋和后盾都到位了以后,再开始正式的作战。这种作战可以说是从容不迫的打法,所以说胜算是比较大的。但是用水杨酸发汗就不一样了。它是什么?它并没有从机体内部调集兵力,就相当于直接对体表长期驻扎的这点兵力,给它下达作战的命令。结果也可想而知了,因为体表长驻的兵力不够强大,当然是把这点兵力都给它拼掉了,把这点正气都拼掉了,结果邪气还是没有散去。所以说,西医认为发汗不能治病,治病必须杀病原体。

咱们从服用中药、西药后机体出现不同的反应,其实也可以推断二者调动气机的能力不同。像喝完麻黄汤以后,如果大家有喝过就知道,会出现心跳加速,或者身体感到烦热等,这些表现其实就是机体的正气被鼓动的一个表现。但是你吃阿司匹林、水杨酸,吃完以后往往没有这些感觉,不知不觉地人就出汗了。所以从这个区别来看,也可以发现这个西药其实发汗的层次还是比较表浅。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人吃完这个水杨酸以后一发汗,第二天这个病确实也就好了,人家也没用抗生素。这个是怎么解释?其实就是正邪实力对比的一个问题。如果说这个人体质非常的强壮的话,那人家不用调集集体内部的正气,仅仅靠这个体表之气,就能把这个邪气给打败,这种情况当然是存在的。如果更极端一些,这个人正气更强大一些,他可能虽然感受了邪气,但根本就不发病,也就是说别人受着寒了,可能感冒了,他根本就没一点事儿,说明他体表的这个正气足够强大。

所以说,为什么用西药发过汗的病人不好治?举个例子,这个体表的正气就相当于咱们平常手头的这个零钱,那么如果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你就用这个西药给他发汗了,这相当于什么?就是无谓的把这点零钱给浪费掉了下一步治疗,就会感觉到这个手头特别的拮据,只能去银行去取固定的资产,也就是从体内再调集这个正气,所以说这时候就给这个治疗带来一些麻烦。从这一点来说,中医都不愿意接被西药发过汗的病人,如果刚刚开始得病就来了,那直接中医给发一些汗,这病很容易解决。

桂枝汤:恢复体表原有秩序

外感病的这个治疗大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所谓“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的这个道理咱们刚才已经说过了,那下边咱们再解释一下,为什么有汗要用桂枝汤?一般的解释,有的说是这个桂枝汤中的芍药味酸能敛汗,还有一些本草书说这个桂枝也能止汗,但是都是从这个单味药的角度来解释的。我有另外一种认识,我认为这个桂枝汤的作用,其实是恢复了体表的秩序,打个比喻就是说桂枝汤对体表进行了一种格式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体表之所以出汗,就是因为原有的秩序被打乱了。这个营卫之气为了抵抗外邪,也就是说它要和邪气打仗,那么应该都是有一个阵法排列的,当然,你说具体到它是一个什么阵法,咱们是不知道的,但是咱们知道这个机体它都有这个灵性的本能,肯定本能地会对这个营卫之气有一个合理有效的排列。那现在外邪入侵的时候,你给它瞎指挥,就是各个作战的单位都给打的特别凌乱了,不像以前排列的这么规律,这么有秩序了,那么这个体表的营卫之气一混乱了以后,也就会出现这个体表不固,这个时候就有汗液漏出了。

如果不好理解的话,那咱们还是举例子。这个作战单位混乱以后,就像铁块里边这个铁原子没有统一的极性,这些铁原子是杂乱无章的在里边排列存在的,既然没有统一的排列,所以这块铁也就没有这个磁性。怎么能让铁原子都向一个方向排列呢?当然是让它磁化,也就是用这个磁铁吸引它一下。这样这个铁里边的铁原子就会排列的特别整齐了,都向一个方向排列,排列整齐以后,那这块铁就带有磁性了,也就是说磁铁把这个铁给磁化了。那磁铁是通过什么起作用的?咱们知道,它有南北两极,是靠这个两极形成一个整齐的磁场,在这个磁场当中铁原子都被它顺化了,顺化了就都朝着那个磁力线的方向这么一排列,那么它也被磁化了。

再回过头来看咱们中医的这个桂枝汤,最主要的两味药当然就是桂枝和芍药,这个桂枝的辛散和这个芍药的酸收,其实正好就是设立这个磁场的两极然后在这个磁场当中原来已经很混乱的营卫之气顺化过来了,形成一种比较规则的阵营这样体表就可以恢复往日的宁静了。也就像那个磁带一样,以前那个录音机放的是磁带,磁带上记录了各种信号,接收信号的时候也是比较不规则的,但是如果说你把磁带在这个磁铁上给它过一遍,那么原来的一切信息就都被抹掉了,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消磁”。其实我觉得桂枝汤起到的作用就类似于这个,就是建立统一的一种场,让混乱的秩序给它排列得规则了。

桂枝汤蓄能,麻黄汤释能

提到这个体表的秩序,我们说任何自然的事物都是从有序走向紊乱的,如果不给它提供能量的话,它都是从有序的一个状态慢慢地走向紊乱,也就是都是向着熵增加的这个方向推进,要保持事物的这种有序性,就必须给提供能量。比如说咱们这个生物细胞的细胞膜,平时总要保持一种电位差,维持这种电位差当然就是要消耗ATP的。那么消耗这么多能量,来维持这样一个电位差,有什么意义?这个其实也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道理,只有平时保持这个电位差,有这种势能,你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形成动作电位,才能进一步完成这种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同样,体表的营卫之气平时绝对不是杂乱无章的乌合之众,那就是说平常那个营卫之气是要保持一定秩序的,但是机体要保持这种规律性、保持这种秩序,肯定也是要消耗一定能量的,如果不给它提供一定的能量支持,它自己就会从那个有序蜕变到无序的这种混乱的状态。所以说,其实体表平常就要储备有一定的势能,存有一定的能量的,这样来了外邪之后,咱们想办法把平常存的势能给它释放出去,这样就达到拒邪的目的了。

所以,咱们治疗的合理性,关键就是掌握释放势能的时机,不能提前释放。就像咱们刚才说的,提前释放就是说你把手头的零钱都给挥霍掉了,还没有买到一个像样的东西,那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这个零钱和你银行的那个整钱合在一块购买一件你想要的像样的东西,不要乱花。我觉得特别咱们男同胞,消费的时候经常犯这种错误,本来这个东西值一千块钱的,不舍得花一千块钱买这个东西,只舍得花两百块钱买一个山寨货。山寨货你买过来一看,不顶用,不顶用怎么办?再花三百块钱买一个好点的。买个好点的,还不行。这样你的五百块钱已经打水漂了,没起到实际的作用,最后当然就是花费的不少,但是还没有达到消费的目的。所以说你不如别把那个零的给它浪费了,把这个整的零的合在一起。这个买东西和发汗,道理是一样的。

咱们都熟悉有个游戏叫多米诺骨牌,是吧?这个其实是储存和释放能量的一个游戏。你看,咱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把这个骨牌给排列好,就是把这个势能给它存起来,升起来了。然后在需要娱乐的时候,你再把这个势能是释放出来,释放成动能,最后骨牌变得一片狼藉。通过骨牌,咱们类比一下中医,这个骨牌从杂乱无章的状态给它排列井然有序的状态,就相当于说是使用桂枝汤的过程,也就是这个过程是把能量给蓄积起来。相反把骨牌排好以后,你再把它推倒,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是使用麻黄汤的过程

那也就是为什么桂枝汤的组成补益的意味好像要比麻黄汤多一些。你看桂枝汤有生姜大枣,并且它的服法也有讲究,喝完以后要喝热稀粥,补益的成分好像要多一些。这是因为桂枝汤要蓄积能量,这能量需要一个来源。而麻黄汤就不需要准备这么多了,麻黄汤就相当于直接扣动扳机,把这个能量给放出来就行了。所以说,你看咱们《伤寒论》里边,麻黄汤用完以后,按严格要求,就是用了一次,第二天就不能再用麻黄汤了,因为能量释放的快,但是你要把它蓄积起来就慢了。比如那个水,你把它存到很高的一个水位,“哗啦”放出来,你要再存就要花费好多时间才能存起来。但是理论上是这么说,实际有时候也不是绝对的麻黄汤只能喝一次。有时候喝麻黄汤发完汗以后,也可能一次邪气散不干净,你可能还剩了一半麻黄汤,第二天可以再喝,只要不是把这个卫气给发的太厉害,造成病人漏汗不止的那种,我觉得这个不是严格的禁忌。主要道理大家明白就行了,释放能量是比较快的,但是储存能量是比较费劲的。

中医气血与动能势能

动能和势能,这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前几天我看到有个小视频,一个演讲特别火,是《科技日报》的总编说的。他说了一个观点,中国自古就缺乏科学的思想,虽然发现了指南针,但是没提出来磁力线的理论,造出来这个黑火药了,但是没有进一步升华,把它造成黄色的这个炸药,总的来说,就是说科学的思想不够浓。他把科学和技术分开,认为中国古代技术是比较领先的,但是没有提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这个确实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觉得也不完全对。虽然说中国这个科学理论没有西方那么精确,但是其实也是有科学的这种思想在里边,别的不说,就说如果只是有技术的话,那么咱们中国发展这些东西全是靠经验偶然发现的?其实咱们的中医就不是这样。中医不只是这个经验医学,如果只是经验医学的话,那就是说它只有归纳,没有演绎的这个功能,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合理的推论,这就不符合中医的这个规律了。其实咱们中医并不是说靠几千年经验的总结,它是有一套内在的这个理论推导的,而且还是比较严密的推导。像刚才说的这个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咱们中国古代当然是不会拿算式具体计算这个动能和势能具体怎么转换,但是并不代表咱们没有认识到这种现象。其实动能和势能的这种应用,可以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中医当然也不例外。

从哪儿能看出来?咱们《内经》里边不是有记载嘛,说这个少阳是多气少血,太阳是多血少气。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这儿解释一下,咱们都知道,气的特点是动,也就是说这个气是活泼的,它是富含有这个动能的,而血是静谧的,就是说它不活泼,但是储存了一些势能。再看少阳和太阳,少阳是阳气初升,阳气刚刚初升,就像一个小伙子,这时候他没有什么资本,只有一种闯劲,可以说他这个时候处于创业的阶段,所以说这个少阳它是多气少血。大家一看也就明白了,多气少血其实就是说的动能多势能少。你想这个气比较活泼,这种活泼之气如果因为道路不够通畅的话,就很容易发生郁滞,所以咱们中医说少阳主疏或者少阳为枢,就是少阳出了问题应该以疏散、枢转为主。那么太阳多血少气,也就好理解了,这个太阳是老阳,阳气已经衰了,他到了老年阶段了,没有开拓精神了,这时候是处于这个守成的阶段,也就是说他不用在外边拼搏了,只是吃自己年轻时存下来这点老本就行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太阳多血少气其实是势能多、动能少。你看,中医是用气和血这两个概念来代替物理学里边的动能和势能这样一个理念。虽然它不是真正的动能和势能,但是这二者的性质是类似的。正是因为太阳多血少气,所以体表平常就有像张开的弓弩一样的守卫的势能在这儿存着不发,来了外邪以后,用麻黄汤一放箭,把能量一释放出来,这个时候病也就解决了。从这个意义来说,太阳是主开的。可见太阳它是以蓄能和放能为主,一蓄一放完成工作。

当然,这种蓄能和放能应该是在平常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就不断完成了的,就是说不一定在得病的时候才发生这个过程,即使平常机体不受邪,太阳平常也能够不断地去发挥这种生理功能。那咱们使用麻黄汤和桂枝汤,只是说在体表出现障碍了,不能独立完成功能的时候,这个时候再用。也就是说,如果体表扳机失灵了,导致箭放不出去,那这个时候我们要用麻黄汤来帮助一下它,把能量释放出去;如果说由于体表释放能量过度,导致原来秩序过于紊乱,没法自行恢复的时候,那么要用桂枝汤来帮助一下,让它恢复秩序。这就是势能和动能的一个例子。

传统文化中的动能势能

下面再引申一下,可以说蓄能和放能的例子,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到处都有,绝不是仅仅限于中医的。

比如说咱们熟悉的书法艺术,有一个故事说这个王羲之在王献之写字的时候,偷偷从王献之的背后,突的使劲拔他的笔管,结果没拔动。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感觉到王献之确实特别厉害,你想这确实是真功夫,一般人没这功夫,笔抓不了这么紧。那后来长大以后,自己慢慢也写字,就发现问题了,觉得这个故事肯定是外行编出来的,杜撰出来的。为什么?你写个字就知道,如果把毛笔抓这么紧的话,那肯定整个肢体气机都是特别僵滞的,这种情况下你根本就没法好好地写字。真正的艺术肯定是放松的,不是紧张的。所以说后来我就把这个故事给否定了,认为它不是真的,是外行编出来的。

但再后来,我又改变观点了,觉得这个故事有可能还真是。为什么?就是我觉得真正正确的握笔方法应该是既紧又松的什么叫既紧又松?好像是废话似的。怎么解释呢?这就像鹰爪子一样,大家看老鹰的爪子,它在平时不用的时候,并不是总是紧紧的绷着,但是只要一碰到猎物,那个爪子马上就能收缩,也就是说虽然它平常处在一种特别含蓄的状态,但其实是时刻准备着的。也可以说像老鼠夹子一样,你像咱们把老鼠夹子给撑开了以后,这个夹子张的嘴很叉,把嘴整个分开了,好像是很宽松一样,但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宽松,但这个夹子里边已经含有势能了,所以说你一碰它,这个势能马上就能释放出来。握笔的正确方法,其实也是应该是这样的,就是即不能紧张,握笔不能抓得特别紧,但是这里边要有一种势能,要含的一种能量。你要是完全放松的话,虽然比紧张强多了,但是也不是正确的,因为它就是松懈的。必须里边包含有一种势,这样你才能时刻把精神、意气输送到手和笔上。

咱们既然提到王羲之的书法了,就聊聊为什么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究竟好在哪呢?当然,首先来说是人家用笔的笔法特别的精到,一丝不苟,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细微之处见精神。就像我虽然不懂汽车什么的,但是我相信汽车工业造一个东西,每一个螺丝都特别讲究的话,那么整体来说肯定是不会差的,如果说每个细节你都特别稀里糊涂,那么造出来的东西肯定整体也不会特别好。你看王羲之的笔法,仔细看每个细微的地方,那就是“细微之处见精神”。当然,这个和咱们今天讨论的动能势能没有太大联系。

第二点,我觉得就是从王羲之书法的骨架、线条上也可以发现,他写的线条即使再短,也绝对不会说直来直去的,每个线条都是有弧度的,但是这个弧度又都不大,不是说特别明显的一个弧度,特别弯。就是它的弧度,必须得仔细的观察才能发现。所以说,你看它似曲非直,只有这种状态这个线条才有动感和蓄势待发的一种感觉,如果这个线条太直了或者太曲了,都是显得比较无力的。

同时,咱们说这个弧线无非就有两种,一个顺时针的,一个逆时针的,那么这两种弧线按照一个什么样的顺序安排,它才能更符合美感?这个就特别重要了。你想,古人写这个行书和草书的时候,书写的速度并不会太慢,他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个笔画、弧度怎么安排,都是自然而然的就直接就形成的,但是最后写出来的字又让人感觉安排的特别合理。这就说明了他写字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存在的,就是一切都是在这个理念下自然生成的,绝对不会是机械地有意设计成这个样子。

书法界还有一个传说,大家也很熟悉了,就是说这个王献之的母亲说过的一句名言,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我对这句话的认识也是经过反复的否定的。小时候刚听那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写字是一个量的积累,你看十年才学会一个点,后边肯定还要再积累若干年才能把笔画学全,才能学好。但是长大以后就觉得这个故事太夸张了,一辈子不可能有这么长,十年刚刚学一个点,那你倾其一生的话,也学不会写字,所以就认为这个故事不真实。但是再后来,我感觉这个故事又有道理了。因为一门艺术背后,它是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规律存在的就是掌握着一个规律,你就可以推演出其它。所以说他虽然学了十年只是学会了这一点,但是如果这一点真是学会的话,就说明他把这个内部的背后的规律掌握了,那么其实其它的笔画应该也是可以了。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说王羲之他是通过观摩公孙大娘舞剑而领悟的书法。那我就思考舞剑和书法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共通的地方呢?我感觉共通的地方其实应该是那种蓄而待发的态势,也就是它能有那种势能,能蓄势让这个人感觉到总有一种活的东西在里面。咱们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自古就比较崇尚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一点就是因为龙的腰曲折盘旋,含蓄但是又充满活力。武术里边的形意拳有四象的这个说法,好像我记得是鸡腿熊膀虎抱头,其中有一个就是龙身,要求躯干要像那个龙一样,那个龙咱谁也没见过,其实其实质性的内容就是取了曲折含蓄之势,就是富有变化能把能量蓄起来这种能力。蛇和龙,要说体型的话,应该说特别像,都是细长的一种,但是要是说蛇身,层次就显的低很多了。蛇会什么?无非就会盘一个圆圈,或者说盘成一个圆锥形。你要问蛇还会什么才艺?它可能还可以给你耍一个正弦曲线,就会这些。圆形,小学生就会了,正弦曲线、三角函数,初中生也学会了,所以九年的义务教育就把蛇给搞明白了。但是龙就不行了,变化莫测,一般你看不透它的。所以说,咱们中华民族特别崇尚龙,就是因为它含蓄富有变化。

总体来说,咱们中国人崇尚的都是一些非线性的东西。比方说这音乐也是一样,你看西方的音乐,它的节奏,它要提速或者减速的话,都是很均匀的进行的。但中国的民乐和戏曲就不一样,它要提速的时候不是一次方不是那种直线速,可能像抛物线一样,以二次方的形式,或者是像三次方的那种方法,甚至有时候它要提速之前,还要先减一下速度,也就是说欲快先慢什么的,这样节奏就像橡皮筋一样被拉长缩短,所以说这个中国的节奏也是在缩放上做文章了,也就是这个能量一蓄一放,总的来说,就是这样。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