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医的第三步

学好中医的第三步,就是深入研读各家医书。这些医书是中医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医家经验的传承,通过阅读医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在阅读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精读和泛读两种方式。

在选择阅读篇目时,没有具体的篇目要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中医书籍推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篇目,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思考。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积累和实践才能掌握。同时,也要保持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理论和方法要敢于提出质疑并加以改进。

总之,学好中医需要不断地阅读和实践。通过深入研读各家医书,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书,作为医学的载体,是医家们智慧的结晶。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医书,我们如何选择、如何阅读,确实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其中,不得不提及中国医家写书的特色、目的和心态。这些特点、目的和心态,其实都隐藏在医书的字里行间,需要我们细心品味。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念:不是所有的医书都值得一读。有些医家为了追求名利或者经济利益而写作,这样的书往往内容粗浅,缺乏深度。对于这样的书,我们不必浪费时间去阅读,更无需评论。而有些医家真心为了传承医学知识而写书,他们深知中医的博大精深,很多精髓部分难以用文字表达。因此,即使是这样的传世之作,也未必能够完全展现中医的精妙之处。

再者,我们要认识到中医的独特之处。中医是一门深藏不露的学问,很多精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是最全面的医书,也只能触及到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能期望通过阅读医书来掌握全部的医学知识。而且,每个医家的表达方式都不同。有些医家擅长言辞,能够将深奥的医学知识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有些医家则可能更擅长实践,他们通过治病救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读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我们要学会从医书中品味出医家的智慧和情感,感受中医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思考和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医书,领悟中医的真谛。

即使某位医家善于言传,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东西全部写出来,他会有一个选择。这个选择背后,既有他的专业判断,也有他的个人经验和观点。因此,他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只是他个人对医学的理解和看法,而这种理解和看法,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我们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我们需要的东西和他写出来的东西之间存在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有时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因为我们可能认为他应该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但他却没有写出来。但实际上,这种不对称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经验、观点都不同,所以对于同样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在他认为重要的东西中,有些可能是我们已经知道或者了解的,这就不需要他再重复了。而有些可能是我们认为不重要或者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但他却认为很重要,所以他选择写出来。这些内容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但前提是我们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

在他认为不重要的东西中,有些可能是我们已经知道或者了解的,但他却选择忽略或者省略。这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这些内容并不是很重要,或者他认为我们已经知道了。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些内容,那么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他写出来的内容,才能找到那些他认为不重要但我们不知道的内容。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内容,我们还需要考虑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他是否愿意传授他的知识。即使是师父在教徒弟的时候,也常常会选择“留两手”,更不用说那些写书以教育天下的人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道不可轻传”。如果轻易地将所有的技巧和知识都传授给你,你可能会不珍惜,不认真学习。而通过保留一些内容,你会开始思考:老师到底保留了哪些内容?我必须更加留意。这样,你就能更深入地学习,更透彻地理解。

因此,这种保留并不是为了自私,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通过保留一些内容,可以促使你去思考、去探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妙处,它并不是自私,而是通过抓住人的心理,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当他们对外人传授知识时,可能会更加保留,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知识被轻易地获取和利用。因此,在写书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保留一些关键的内容,只透露一些表面的知识。但同时,他们也明白,如果完全不透露任何内容,就会失去让后人了解自己本事的机会,甚至可能会招来嘲笑。

所以,他们在书中仍然会透露一些真实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一些基本的技巧、一些关键的概念、一些实用的方法等等。虽然不是全部,但足以让读者了解他们的知识和技巧。这样既可以让读者受益,又不会完全暴露自己的所有秘密。
最后,在他好不容易传下来的这点东西里面,适合你用的,有所很少一部分。因为你和这位医家所处的年代可能不一样,面对的患者人群也不同。这样一来,每位医家的书里,都只记载了他全部学问很小的一部分。你可能会觉得这些书籍中只有一些片段、一些思路、一些故事、一些感悟,但是这些都是他一生医学经验的精华所在。虽然这些书籍可能只是他全部学问的一小部分,但是它们却能对我们有所启发和补充。

读书和跟师的区别在于,跟师,你是要学到师父的很大一部分东西的。而读书只是通过文字去了解这位医家的思想和经验,只能学到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能够通过阅读各家医书,和各家进行对话,吸收其精华,那么你就有可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医学体系,成为一个更好的医生。

因此,读各家医书的前提是自己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问体系。这样你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家医书中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你也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去阅读、思考和实践,才能够吸收各家精华,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各家医书,犹如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众多的医家中,金元四大家无疑是医学界的巨星,他们的著作具有极高的价值。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这四位医家的名字如同繁星一般,永载医学史册。他们的理论、思想和临床经验,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明清时期,医学家们继续探索、创新,他们的著作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到了民国时期,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医学理论。现当代的医学家们则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医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人曾认为解放后的人写的中医书没有价值,这种看法是一种偏见。事实上,现代医学家们的著作在临床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突破和创新。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各家著作,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

在阅读医书的过程中,第二步和第三步是相辅相成的。读经典是每个医学生必经之路,它为我们提供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而读各家著作则是拓宽视野、深入学习的过程。这两步都是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进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