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在伤寒论是怎么运用半夏的

半夏,味辛平,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出现次数18次)

半夏这里头有一个问题,古人谓之“生当夏半”,此与“引阳入阴”之理不符,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读了王德群老师的著作,才知此中消息。王老师有一个解释,半夏是特别讨厌高温的,出现高温之后,半夏就停止了生长。所以那古人云“生当夏半”,一看到夏天一半的时候它长出来了?其实不是,它在春天就已经开始生长了。

插一个题外话,在我的课堂上,王老师的《神农本草经图考》是我对学生们要求结合的重要教辅参考。我跟学生们讲,我让你直接去读《本经疏证》,你不见得能读懂;反之说一句话很冒犯的话,不是对古人不恭敬,古人真的没有我们今天人的这种条件,能拍那么多彩色的照片,能早晨还在青海的时候,晚上你就到了东北,但是我们今天人可以做到。所以王老师在这方面,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给了这些药非常好的诠释,我们干嘛不用?现在王老师的书是我的案头书,很多本草的东西我要用它去校准,尤其我本人从事教育行业,在教学上的时候很慎重,每一句话该怎么说,什么东西该怎么讲。学生相信你,到了临床上,如果用的东西不对,这个因果我们背不起。

那么,“生当夏半”显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它对温度的这种回避,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问题,半夏真的跟古人说的一样,能够引阳入阴。在这儿,我认为张隐庵先师说的非常非常的巧妙,“半夏生当夏之半,白色味辛,秉阳明燥金之气化”,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在夏半的时候,它开始再一次的生长,色白味辛,因此能禀阳明燥金之气化。1主伤寒,寒热(头眩,胸胀)

那么在这儿,“伤寒,寒热”,包括“头眩,胸胀”,我把原文拆开了,做了归类。我们说柴胡类方治疗这个伤寒和往来寒热的外感之证。

小柴胡汤: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

柴胡桂枝汤: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

大柴胡汤:伤寒发热,汗出不解。

柴胡加芒硝汤: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甫所发潮热。

那为啥讲头眩和胸胀呢?所谓胸胁,少阳经部位,对吧。那么头眩,厥阴风木即少阳相火气机变化之体现,柴胡、黄芩、半夏,斡旋少阳之枢机也。2心下坚,下气(肠鸣)

以《伤寒论》中柴胡类方讲“心下坚,下气”,非常经典,比如说有这么个加减,《伤寒》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这两个不同的加减就说得很明确,“不下利,但呕”,需要你下气了。小陷胸同样,“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它再次说了一个位置,《本经》里面叫“心下坚”,它讲“正在心下”,小陷胸三味当家之药——半蒌连,在这儿可以发现《本经》和《伤寒》惊人的一致,因此我们很多人认为《本经》和《伤寒》是一脉相承,有很直观的道理。

三泻心汤就不赘述了,半夏泻心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生姜泻心汤“胃中不和,心下痞硬”、甘草泻心汤“心下痞硬而满……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这个非常明确。旋覆代赭汤“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用半夏,同样是这个作用。当然,还包括小半夏汤,大半夏汤,这个是在《金匮》之中的。3喉咽肿痛

“喉咽肿痛”,苦酒汤“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半夏散及汤“咽中痛”,都用的半夏。苦酒汤中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当然,是不是今天的半夏整整十四枚?我觉得应该不是。为什么?我尝试过,装不进去。我们用的是旱半夏。半夏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我也相信汉代的鸡蛋跟今天的鸡蛋,应该变化也不大,所以说这个里头究竟是什么样?有待于诸位老师和贤达们的印证。

但是苦酒汤这个方非常好用。整个方的化合,用蛋清的这种滋补作用,包括醋的泻阴火、收敛的作用。而且蛋清有一个什么妙用呢?所谓以形补形之法。什么叫以形补形?就是溃疡了之后,蛋清对创口有一个保护的作用。半夏治疗咽喉肿痛,肿和痛是两件事,对吧?形态上的变化和火气燔灼皆可主之。后世诸方每每见到咽痛者,则有半夏之加减,在临床上用的很多当然它必有一个统一的病机,就是痰。痰是什么,不得阳入之孤阴。4咳逆

“咳逆”,这个“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很经典。小青龙里面我常喜欢用的药对,半夏细辛还有干姜五味子,我平时也告诉学生这么用。干姜、五味子,干什么呢?止咳。纵观整个《伤寒论》,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仲景先师在止咳的时候一次都没有用杏仁,他喜欢用杏仁干什么呢?比方小青龙汤加减法有这么一句话,“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四两”,他加杏仁是治疗喘的。咳怎么办呢?五味子、干姜。在小青龙之中,五味子、干姜还要辅助半夏、细辛,没有半夏的化痰燥湿,那么这个咳逆由于在心下水气之泛溢,同样不可以得解。引陈修园先生的一句话,“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讲了一个问题,仲景先师用半夏,是因为气机的上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