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在伤寒论是怎么运用附子的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出现次数23次)
首先,附子这个名字就很直观,什么叫附子呢?它是附在一种植物上的子根。附的是谁呢?我们说的乌头,野生状态下称之为草乌,在人工栽培状态下称之为川乌,附子作为它的子根。我们今天用的最道地的附子,应该是四川江油的。我们知道,云贵川的气候比较潮湿,尤其山里头昼夜温差较大,天气湿冷,因此说附子作为子根,需要储藏大量的能量作为供给,所以附子可以干什么呢?我们称之为回阳。
坊间有很多流传的说法,说四川人很厉害,用这个附子炖肉,对吧?有时候也有人说附子会不会炮制过度,导致它的温性不够,相反出现了寒性?当然了,这也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有一种现象不由得我们不警惕,在这要感谢我们的王德群老师的著作,我是读了王老师的著作之后才豁然贯通的,王德群老师的《神农本草经图考》里面说的很清楚,附子的人工种植是把它从山上移到了平坦的坝子上,不冷,反而很热,对吧?因此附子储存阳气热量的需要就大大打折了,相反,有的时候它还产生了能够清热的力量。说起来有点危言耸听,对吧?我们做中医的人要懂植物,这个太重要了,我们要知道它为什么能干这个事儿。
《本经》里附子的原文,它的文法、章法的次第非常鲜明。“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刚刚王老师提到了《本经》的文法,与家师沈先生不谋而合,附子核心中的核心,就是“主风寒”这三个字。风和寒是两件事,至于条文后面所谓“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都可以作为对“主风寒”的进一步的诠释。陈修园有一句话,说附子是“火性迅发,无所不到”,这句话也是对它的一个阐述,那么我们看看具体的条文。1主风寒
听过上次课的学员都知道,因为咱们是从《伤寒论》引出的《本经》,因此我们借《伤寒》来说《本经》的事。说到风寒,我选了桂枝加附子汤。为什么呢?我在做课件选方的时候,有一个宗旨,告诫自己,不能在方子里头,打比方我要讲风寒,好了,我就找一张能治风寒的方,里面有附子,那么我就把它说成附子能主风寒。我觉得这样做学问是不客观的,过于牵强,不负责任。但是,我们从加减上能看到很多内容,比如说桂枝加附子汤。在《伤寒论》中有这么一句话,“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服”,还有这么一句话,“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那么无论解肌也好,救邪风也罢,我们都知道,《伤寒论》中中风之主方,桂枝汤无出其右。当病人出现了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情况,谁又能救呢?《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让我们知道,用的是附子。
我初学《伤寒论》时有一个疑问,这个人漏汗啊,津液损伤很大,从直观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没有用麦冬、花粉、生地来救津液呢?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仲景先师在《金匮》里面就说过一个问题,上医要治未病。其实当上工更简单,当下工的难度更大,为什么?打个比方,我是东北人,我们老家那边取暖都用暖气和地热,有时候水管质量不好,就会有漏的时候,对吧?一旦水管漏了,怎么办呢?你去当下工直接堵这个漏眼的难度大,还是当上工把水阀关掉的难度大一点呢?其实后者更容易,这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因此,仲景先师《伤寒论》,我在读的时候发现,处处都是上工笔法。比如这个位置,他不去救津液,为什么?津液是已病,太慢了。怎么办?谁导致津液外出了?《内经》里头有这么句话,“阳在外,阴之使也”,阳伤了,所以怎么办?加附子,不治其阴,而其阴自归。相反, 21条接下来有这么一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那又怎么解释啊?《内经》里的后半段话,“阴在内,阳之守也”。20、21两个条文顺理成章,不得不让我感慨啊,《伤寒论》发明《内经》奥旨,古人讲的不是一句空话。
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就知道,附子通过固敛元阳,以救桂枝汤于风寒之不逮,很充分。2咳逆邪气
“咳逆邪气”,其实这个出现在小青龙汤的加减法里面。在临床中,有的时候“咳逆邪气”非常形象,比如我们马新童老师、吴雄志老师刚刚提到的神经性的心绞痛。据我的临床体会,元阳之不足,“若噎者”,患者常常是在夜里如有窒息之状。那么怎么办呢?在小青龙汤中有若干加减法,我总结了一下,它的减法比较一致,都是一要减就减麻黄,基本没什么变化,加法不一样,“若噎者”怎么办?加附子一枚,炮。以壮其元阳,止其逆气。我们知道,小青龙汤专于善于治咳逆,对吧?由于元阳不足,气机不能通畅升降的时候,尤其要用谁去救?用附子。
老子讲过一句话,“大道废,出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在常态的时候很难看到每味药的真实性格,你去看它的加减,好多东西真实得不能再真实,对吧?大家合力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看不到这个事究竟是谁成的,但是真的就是这个大厦将倾的时候,就能看出是哪个人。3温 中
“温中”,这个理中汤很有说服力。我们知道“理中者,理中焦”,理中汤尤以善理中焦之虚寒为见长,但是当理中汤证出现“腹满”一证的时候,我们去掉白术的升降之力,加附子。
在临床上有一个著名的中成药,叫附子理中丸,很多人喜欢诟病它,尤其我们学经方的人。诟病的理由也很简单,画蛇添足嘛,对吧?你究竟是附子剂呢,还是理中剂呢?但是我个人有一个观点,你说它不对,有道理,但你说它对,也有道理。为什么?这个中成药能流传这么多年,有可能很多东西的真相不以我们的意识和主观为转移,它能流传自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在哪?就藏在《伤寒论》理中汤的加减方。作为成药它不可能精确,但是它有可能面面俱到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它要的是一个广,而不是一个专。从经方上你是对的,从成药上它是对的,谁都能用。
那么,我们说附子能够理中温阳,《本经》说它能主温中,这是依据。4破癥坚积聚血瘕
“破癥坚积聚血瘕”,在上一节课中,不是以附子破癥坚积聚,是麻黄。那为什么把它拿来放在这儿呢?(四逆散加减法: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的师父沈谦益先生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健康的概念。师父讲,健和康是两件事,不是一件事。健指什么呢?充足。康指什么?通达。从这块就出现了一个很好玩的悬案。我们在讲《伤寒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往往有一个汤方,有的时候它会有一个丸散,比如有抵挡汤有抵挡丸,人参汤有理中丸,有陷胸汤有陷胸丸,虽然它俩有一些出入,比如陷胸丸里面有葶苈、杏仁、蜜,但是大体上长得相貌基本差不多吧,就像父子俩一样。但是到了一个地方出现了悬案,四逆汤和四逆散放一块之后,大家都不相信它们是亲生的,这个就有一点麻烦。所以怎么办啊?后世有一部著作《桂林古本伤寒论》,它中间出现了柴芍枳草汤,也出现了四逆散。但是从宋本的角度来说,我依然愿意相信四逆散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柴胡白芍枳实甘草,那么为什么它俩都称为四逆呢?昨天马老师讲“春夏秋冬四气相代”,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取法于《内经》,立意非常深远。从这个角度上,我们说其实四逆——手脚的厥冷,只是阴阳气的不相顺接,对吧?从我师父提的健和康的角度,四逆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大家觉得不健和不康哪个能够造成四逆呢?同样,我还以我们北方的暖气举例子,有两种情况暖气都不热,第一种情况是可能你没有交暖气费,这个是什么?不健,对吧?压根就没有这个暖气来。第二个情况,我交了暖气费,还是不热,邻居的都热,这是为什么?你可能需要花点钱找人帮你通一通了。四逆只是现象,它是已病,什么造成四逆?不健、不康,皆能致之。为什么有汤散之分?很简单,“汤者,荡也”,以扶其阳气;“散者,散也”,以通其关窍。二者皆能治其四逆。就像马老师昨天说的四顺,对吧?皆能化逆为顺,为是方之用。
那么从四逆散这个加减法上就有一个很好玩的事,有的时候仲景先师送你点好东西,总不会白读《伤寒论》,比如这儿,居然仲景先师在治疗不健和不康的时候,两管齐下的是哪张方呢?是四逆散的这个加减。为什么?我们说腹中痛,在四逆散之前的《伤寒论》的加减法,比如说小青龙汤,比如小柴胡汤,腹痛证怎么办?加芍药。为什么?“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癥坚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唯独到四逆散的时候,它的加减法变成什么?变成附子。四逆散本身也有芍药以行其通达,那么要用附子补其不逮以使其充足,足而后能通。从这一方面,我联想到很多里证的治疗,比如说治疗癥坚积聚,当它是元阳不足的时候,我们以谁为助,去帮助行散结、消痹,甚至是活血之用呢?仲景先师恐怕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欲免俗儒需读史啊,包括《本经》、《伤寒》里面,很多东西你就能看到,仲景先师的笔法非常明确,一以贯之。5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后面的“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我不想过多地说,大家也都非常的熟悉。“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附子汤实至名归,寒者温之。用了两枚附子,在《伤寒论》中其剂量之最。在这儿不多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