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在伤寒论是怎么运用麻黄的

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寒热,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出现次数14次)

下面着重说说麻黄。我列了一句话,张隐庵先生说的,“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能从至阴而达阳气于上”,前半句,作为东北人的我不认同,在我们东北不是的,但是如果在中原,我相信它是千真万确的。为什么?说明麻黄秉地之阳气积累才得以生长,所以麻黄才能达阳。那么它必然能干什么呢?散阴结,麻黄必然能散阴寒之凝结。1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

麻黄“主中风,伤寒,寒热,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这一部分它有诸多运用,在《伤寒论》中很多,不止一处。

麻黄汤:头痛,发热(35)

桂枝麻黄各半汤: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葛根汤: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31)

大青龙汤: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38)

评:散寒凝2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止咳逆上气,除寒热”,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汗出而喘”,小青龙汤“干呕,发热而咳”。无论是麻杏甘石的在表之寒在里之热,还是小青龙汤的在表有寒在里有湿邪,皆能主之。在后世临证中则往往配杏仁宣肺,配桂枝则能发散。但是小青龙汤有一个变化,麻黄杏仁永不相见——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表里体用之变3破癥坚积聚

“破癥坚积聚”,我在这儿没有条文可以给大家列,列举一个我自己的病案吧。

患者齐某,男,57岁,吉林省长春市居民,于2016年5月20日来我院就诊。主诉:患者约一个月前没有征兆突然倒地抽搐,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家人怀疑是癫痫病,未予足够重视。之后每天抽搐症状发作,渐渐一日多次发作,遂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查,发现颅脑占位性病变。大约一个月后复查,发现病灶增大近四倍。根据4月22日吉大一院头部磁共振所见:右侧基底节区、额叶、颞叶见类圆形异常信号,边界不清,大小4.8×4.9×4.8。考虑为胶质瘤,怀疑恶性。

那么有这么一个脑癌的患者,2016年的时候到门诊,为什么举这个病案呢?很有特征。他刚来的时候,之前这个肿瘤有指甲盖那么大,一个月的时间,拳头一样了,那么半侧的脑室就是挤到一半了,每天发作三次以上,倒地不知人。患者家庭条件很贫苦,最后说这个患者就快走了,咱们没有条件手术,就给他吃点中药,少遭点罪吧。就这样,到我这儿来。

1、首诊主证:患者六部脉俱弦兼紧象,脉位略沉。下肢恶寒明显,口渴。每日癫痫发作数次,抽搐伴呕吐、视物模糊,头痛、恶心发作有时。

笔者思考脉弦为木郁之象,木郁化火则消渴,下肢寒体现命火不足,断为上热下寒证,处方以乌梅丸打底。又因脑为髓海,肾主骨髓,该病主要发病机理为大脑、脊髓胶质细胞癌变,中医角度理解为肾经受邪,邪气循经上行于脑腑日久发病,因此当兼顾发散少阴经邪气,前方基础上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乌梅90g、当归24g、党参30g、桂枝24g、制附子24g、干姜24g、细辛18g、蜀椒9g、黄连16g、黄柏6g、生麻黄30g、粳米12g。七剂水煎,日一剂。

2、复诊5月27日,患者主诉服药一周症状大为好转,癫痫仅发作一次,原因系用药后头痛、恶心、视物模糊等症状缓解,心情好转于是独自外出散步,碰巧因琐事与人剧烈争执而诱发。患者脉弦仍偏沉,弦紧象较首诊缓和,脉形偏细,乏力,恶寒。处方以理中丸、苓桂术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方合用化裁:

党参30g、生白术30g、干姜24g、炙甘草30g、茯苓30g、桂枝30g、生麻黄24g、制附子24g、细辛18g、酸枣仁18g、浙贝30g、全瓜蒌60g。嘱七剂水煎,日一剂,并再三告诫切勿情绪激动,注意调摄起居饮食。

3、三诊6月3日,患者自述癫痫症状未发作,微恶寒,时常自觉胸闷,多痰而难咳出。

后略

这个就是前三诊的证治,第一张方乌梅丸,我们不能说讲谁就吆喝谁,那样不是做学问的方式,他素有厥阴的脉证,那么在这儿厥阴方必不可少,乌梅丸当家。与此同时,30克麻黄,我觉得在这儿少不了了,散其寒凝之结。效果怎么样呢?一周之后复诊,告诉我,大夫,这周只犯了一次,我说那不错,之前每天三次。我说你为什么犯?他说我身体好了之后,出去走道儿,在公园跟人打架后犯了。所以在外头不要一言不合轻易跟人起冲突,你不知道对方有什么情况,这个很麻烦,当时对方就吓傻了。之后再经过了几诊,后续患者在我这陆陆续续调了三个月以上,最后去看影像的时候,病灶比指甲盖还小了。再后来,到今天患者的情况都非常好。他的一个亲属跟我是朋友,我也侧面地表达了,我说能不能再来调一下,我觉得治疗还没有结束。患者得自己身体都很好了,他就不想再来治疗了,没办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