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中医应该针药并用,综合治疗
医针虽小,然收效神速,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故古人有“一针二灸三服药”之说。《灵枢》八十一篇,素有“针经”之称。故针灸为中医学重要学科之一,在农村缺医少药的地区,更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我早年即拜王步举先生为师,深研《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中重要篇章,熟读其中“百症赋”“标幽赋”“马东阳十二穴歌”和《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之“经脉循行歌”“穴位分寸歌”。数十年间,常以此而起沉疴,愈急症,收益甚多。
然针灸之学,易学而难精。首先应明理论,所谓“业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有人以为针乃小技,有何理论可言,这是偏见。若深研《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即可知其高深,非下苦功不可。故学针灸,不能只学某穴治某病,甚至着眼特效穴,而应从脏腑经络学说入手,理解脏腑、经络、腧穴之间的密切关系。“腧穴”绝不只是局限的一个点,而是由点到面,由面到经,内而脏腑,方能收到较好效果。
针刺时,不仅要重视刺手的作用(右手),更应注意左手(押手)的作用。《难经》谓:“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即是强调了押手的作用。得气感应,先从穴下反射到押手上的一瞬间,刺手针下的沉、紧、酸、麻、胀感随之而至。
对补泻手法,常将“迎随”“呼吸”“提插”等手法融合在一起,喜用“烧山火”“透天凉”两法,分别治疗虚寒症和热性疾病。用担法透穴治面瘫,针药配合治破伤风,均取得立竿见影之效。内科医生如会针灸则如虎添翼,自能提高疗效,且易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