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人学体系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考察社会发展的结构,我们都会发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个核心问题:生、老、病、死。其中,健康问题无疑是重中之重。解决健康问题在西方社会主要有三大机构:诊所、心理医生和教堂。在中国,西式医院进入之前,中医诊所遍布城乡,而第三个则是遍布城乡的寺庙。但关键的第二个机构——公所,在中国大陆于1952年后被政府取缔,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诊所,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解决人体身体问题的场所。当人们头疼脑热或身体出现状况时,他们会去诊所寻求医生的帮助。而心理医生在西方社会也逐渐变得不可或缺,尽管弗洛伊德之前的心理医生概念与现在有所不同。
教堂和寺庙在西方和中国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机构。它们不仅提供精神寄托,还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公所,这一在中国大陆逐渐消失的机构,在台湾也于1960年代被取缔,使得许多年轻人对这个词汇感到陌生。
比较起来,我们可以发现,中医诊所和西医诊所、教堂和寺庙、公所和心理医生在功能上都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解决人们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地方,无论是身体问题还是精神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是等同的。
从古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身心灵是三位一体的。当身体生病时,我们需要寻找诊所进行治疗;当心灵生病时,在西方我们会寻找心理医生(这里特指现代心理医生之前的行业内涵),而在东方则找公所寻求帮助。而当心灵的寄托和偏差出现问题时,则需要教堂和寺庙的大德们来开导解决。这样,身心灵的疾病就有了各自的归属和治疗方法。
这里要提醒我们,作为医者,虽然我们需要考虑身体的疾病,但有时也会涉及到心和灵的问题。然而,这并不是我们的主要职责。我们作为医者需要恪守本分,遵循自己的领域规则。因为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一旦我们越界进入其他领域,可能会违背规则,付出沉重的代价。
虽然过去传统的道医可以兼顾三个领域,但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中医师的职责范围已经缩小,主要面对身体的疾病。因此,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确保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而不要越界处理其他领域的问题。
公所,这个词汇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它在中国民间却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应用。公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家公所,常常是道门中某一个修行门派自己的公所,他们中的学而有成者会在这里做事,按照他们的说法,这是为了进到公所来做功德。他们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能会离开去别处,可能是进山修行,也可能是去做其他的事情。另一种是社会上的一些大善人当家组建的公所,他们会选择性地邀请各个门派中想在尘世间做事的高人加入,这些公所的工作时间可能长也可能短,可能是三年五年,也可能是只有几个月。一些所谓的十方公所,水平可能会更高一些,而家公所在某个小范围的技巧性可能会更妙一些。
虽然公所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有些陌生,但是这个行业在中国民间却有着广泛的应用。过去所说的附体、巫婆神汉等事情都是公所要做的。当然这和祝由还不一样,祝由是一个学术词,而公所是一个行业区分范围,主要解决心灵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