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之阴阳两端:健、康——气脉、关窍
身体的疾病,无论大小,其本质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即“气脉”和“关窍”的失调。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对人体健康的核心要素的简洁概括。进一步细化,气脉和关窍各自有着不同的分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个字——“阴”和“阳”。在道经的经典论述中,“阳为气脉之根,阴为关窍之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气脉和关窍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和关系。
现在,“治未病”这个概念在国内被广泛讨论,甚至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那么,什么是“未病”呢?简单来说,就是气脉或关窍已经出现问题,但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只有在这个阶段,通过调整气脉、通关窍,才能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未病”。如果忽略了这一核心概念,那么所谓的健康管理和保健只能被视为一般性的养生,而不能称之为“治未病”。因为这并没有涉及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因此,“治未病”不仅是一种先进的医学理念,更是一种对健康和生命的深度理解和尊重。它强调的是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脉和关窍,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核心所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气脉”。气脉,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生命能量。它贯穿于人体内部,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当气脉出现问题时,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例如气虚、血瘀等。因此,“气脉者,健”意味着只有当气脉通畅时,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与此同时,关窍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窍,指的是人体内部的一些重要通道和节点,例如穴位、经络等。这些关窍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当关窍不利时,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症状,例如疼痛、麻木等。因此,“关窍者,康”意味着只有当关窍畅通无阻时,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健康”这个词,其实是有“健”和“康”两个方面的区分。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的状态,更是一种身心愉悦、精神饱满的状态。而气脉和关窍的健康状态是保持这种状态的关键。
然而,在我们的教科书和常见资料中,对于气脉和关窍的描述并不多见。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气脉和关窍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对于健康的追求也会越来越具体。
一个病来了,我们要分清它是阴病还是阳病。阴病需要去找关窍,阳病则需要找气脉。气脉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否被传输到四肢百骸八万四千毛孔,是关窍的事情。如果局部能够达到或不能够达到,就像偏瘫半身不遂或是肌无力,就是关窍出了问题。严格来说,是健和康都出了问题,一个为主一个为辅。偏瘫主要是康先出了问题,局部关窍被封闭了,气脉没有办法通达,不能够周遍全身。重症肌无力、萎证,则是健出了问题,没有能量,就没有办法去滋养四肢百骸。
所以,病之阴阳两端,简言之健康,细言之气脉、关窍。在中医理论中,气脉和关窍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气脉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关窍则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如果气脉不通畅,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而如果关窍不通,则会导致内外之气无法流通,也会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我们需要先分清阴阳虚实,然后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是阴病,就需要以治气为主,如果是阳病,则需要以治血为主。同时,还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加减用药。
前几天,我有幸与一位医生深入探讨了病例,特别是关于如何治疗半身不遂或骨折后出现的肢体障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治疗的本质和策略。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这种肢体障碍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某些关键的关窍(可以理解为身体的某些关键部位或通道)出现了问题。这些关窍可能受到阻塞、损伤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身体的气血流通不畅,从而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因此,治疗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这些关窍,并对其进行调理和修复。
具体来说,关窍的位置和作用是因人而异的。有时候,关窍可能位于左手或右手,有时候则可能位于左足或右足。这取决于每个人的生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此,找到并修复关窍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一旦关窍的问题得到解决,肢体功能往往能迅速恢复。这是因为关窍在身体的气血流通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关窍通畅时,气血能顺畅流通,从而促进肢体的恢复和功能提升。
相比之下,如果问题出在健(可以理解为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上,治疗的效果往往会慢很多。这是因为健康状况的改善需要能量的积累和逐渐恢复,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