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家气血精气的条件
医患信任一旦达成,就要进入第二步——诊疗,不管是调和阴阳还是解灾,都要进入诊疗阶段。这个时候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说病家的气血精气目前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说它的偏盛是多多少少的,要做一个评判。
过去孙真人曾经把所有的病人分成四类:第一种,正气是充沛的,偶然得一点病但是正气不虚,这样的人不需治疗,到期可以自愈,这不是我们医生考虑的范围。当然,现在过度治疗以后难免会碰到,但过去来讲,不是我们医生考虑的范围。第二种,染病之后,邪气重,但是正气也足,正气盛于邪气,如果医者不介入,长期以后也有自愈的可能,因为正气占上风。但是会很辛苦,而且时间长,还有可能以后会往正气越来越虚、邪气越来越实去发展,所以要医家介入帮助恢复。第三种,是染病之后正气不足以克制邪气了,这时候必须要有医家介入,这个病人才有可能康复。第四种,正气非常非常虚,虚到对于针、对于药没法做出应答,这样病人得病以后,也不是医药所擅长的范围了,这时候需要休养生息,调心,导引,慢慢地养回正气。
现在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说的第四种,现在临床经常遇到,已经针药不应或者很小在应,而往往我们医家采取的手段是什么?加大剂量、使劲儿催针,来把仅剩的元气调动起来。结果,就会出现开始说的各种医疗副作用。因为这时候不是医疗行为为第一位的问题,而应该是休养生息。说到这,我们再多说一句,就是驱邪治病和养生的问题。其实在古人来讲,这个问题分得很清楚,过去古人讲,饮食为滋养精气之途径,针药为驱赶邪气之品,一个养正,一个驱邪,二者有根本不同。但是现在第四种情况下,往往养正和驱邪被混为一谈。有时二者可以交替使用,甚至于说可以以一方为主结合运用,但毕竟这是两方面事情,一个是养正气,一个是驱邪气,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现在我们再要说的是,病家这种精气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如果是第一种,正气不虚的,可以自愈的,你不治他都能好,因为自愈之机很强烈;第二种还好一些,因为正气还是盛于邪气的,大势上有向愈之机,只要不过分地克伐正气,他是可以痊愈的;到第三种的时候,正气已经不如邪气强盛,如果你的方法再有克伐精气元气,这时候医疗副作用就会产生;到第四种的时候,如果一味地乱用,那就不是一般的医疗副作用了,而会出现最极端的后果——生命的死亡,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伤身害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