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又被称为隐匿型哮喘或咳嗽型哮喘,它是一种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的哮喘。在中医的传统著述中,并没有与CVA完全对应的病名。对于咳嗽,近代医学多遵循《景岳全书》的方法,辨别外感和内伤来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有一类咳嗽与风寒、风热或风燥不同,仅表现为咳嗽,病性平和,具有风证的特点,因此我们从风论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咳嗽良久阵发,咽痒即咳,突发突止,连续咳嗽,严重时会出现气促,无痰或痰少,咽中不适,苔薄白,脉弦浮。这与风证相似,因此我们将其命名为“风咳”。
追溯历史,《礼记》中有记载:“季夏行春令……,国多风咳”,而《诸病源候论》则阐述了十种咳嗽,其中一种就是风咳,表现为欲言因咳,言不得竟。后来的《症因脉治》中也提到了“伤风咳嗽”,即风咳,它也是咳嗽的一种类型。
“风咳”主要以咳嗽为主,多无痰或少痰。干咳可突然发作,出现阵咳、顿咳、甚至呛咳。同时,因为过敏因素,如冷风、油烟、异味、污浊空气等也可能诱发“风咳”,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风咳”与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和变应性咳嗽等病名有联系。西医认为CVA无明显喘息、气促、哮喘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夜间为主。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治疗以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舒张剂,常规抗感冒或抗感染治疗无效。
中医有“医者,意也。”指一种思维思无定式;同样,医无门户,应以开放包容之心态加强知识储备,或有“神来之笔”的效果。
任何医学必须在实践中积累,医学学术理论发展不是独立的,目前中医学吸收现代医学检测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深化对疾病的认识,理化检测指标可作为中医四诊的延长,还为中医学辨证论治提供可参考的客观依据,利于总结探讨中医诊治规律。
这好比点校书籍,可参考的版本越多,校出的东西越可信。在学习古籍文献时,西医也可作为一种“点校版本”用。可以借鉴西医哮喘的病理生理和中医皮肤病治法治则,总结风邪犯肺的病机治法。
他认为:阵咳、咽痒、气急是本病主症,具有阵发、痉挛之特征,常猝然发作,骤然而止,体现了“风邪之为病,善行而数变”和“风盛则挛急”的特点。“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是本病核心病机,当从风论治,并制定了“疏风宣肺,缓急止咳”的治法。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本病常有外感史,外感诸症缓解,唯咳嗽难愈,风邪犯肺也。本病凌晨及夜间加剧的特点,正如《灵枢·风论》所说:“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时咳短气,周日则瘥,幕则甚。”
痒是本病的另一主症,咽痒即咳,难以抑制,体现了“风邪为患可致瘙痒”的特点。本病常因过敏因素而诱发,此为风邪犯肺,肺卫失顾,外邪侵袭所致。同时,多兼患过敏性鼻炎、湿疹等,或过敏体质,且症状轻重程度常与咳嗽发作程度及轻重共进退,中医多从风论治此类变态反应性疾病,亦佐证本病发作与风邪相关。
本病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遇诱因触发或春、冬季加重。重点为“抓主症,找共性, 提炼核心病机”和“辨兼证,知标本,治病更防病”之理论。
本病发作时,阵咳、气急、咽痒,需“疏风宣肺,缓急止咳”。“风为百病之长”,《临证指南医案》中就有“若因风者,辛平主治,若因寒者,辛温散之”。
《证因脉治》在言及风邪伤肺时提出:“治宜疏风宣肺止咳”,但也常见夹寒热燥邪,而病患体质亦有差别,需据兼证表现,治随证出。
如风邪兼热象者,咽中痒且少许黏痰不易咯出,或咯少量黄痰,酌加少许清化之药;兼有寒象者,少痰遇冷风咳剧,咽痒,可加适量辛温之品;兼燥者,咽干少痰,或肠燥便干,则宜适加养阴生津之品。
因该病稍有刺激即咳剧痒烈难止,故“急则治标”,缓急收敛能获奇效;反复咳嗽,久病入络,尚需活血,“金水相生”,咳久及肾,“缓则治本”,调补肺肾,预防发作。
遵先贤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药强调轻灵宣动,力求因势利导,调肺气、驱外邪,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恢复,病则自愈。并临床提炼总结苏黄止咳方如下:炙麻黄、杏仁、紫菀、苏子、苏叶、牛蒡子、炙杷叶、前胡、地龙、蝉蜕、白芍和五味子。在此基础上,又指导研发了“苏黄止咳胶囊”。
- 方中麻黄、地龙皆治咳喘圣药,一温一寒,一宣一降,相得益彰;
- 蝉蜕体轻性浮,入肺肝经,与前药配伍,加强疏散内风;
- 地龙、蝉蜕虫药物合用,增强解痉之效;
- 苏子降气,苏叶散风,二药合用,降中有散;
- 牛蒡子疏风止咳利咽止痒;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和白芍,酸甘化阴,润肺止咳,能疏缓气道之高反应状态。
- 方以酸敛之药与辛散之品相互配伍,既无敛邪之弊,亦可制约辛温燥烈之性,一散一敛,相反相成;
- 杏仁、紫菀、前胡、杷叶四药,升降同施,寒温并用,尊肺脏生理本性,顺其功而悦其性;
- 全方共奏“疏风宣肺,缓急止咳”之功效。
同时强调“顺其性而治”,咳嗽本为机体驱邪外达之反应,不可一味止咳,宜顺性助之,本病风邪犯肺、肺失宣降而咳,故疏风宣肺,助其不足,贯穿“以风论治”始终;机体驱邪外达,相争太过,气道挛急,稍加酸敛,抑其有余。
其次,风易兼寒,寒则闭肺,治以辛温,故或见热象,亦不可太过清肺,以防寒凉遏肺。
再者,本病干咳,非津伤肺燥,乃因肺失宣发,不可妄投滋腻。然风为阳邪,日久伤阴,可酌加养阴生津。亦有病患痰嗽,切勿专注于痰,因痰为标,而本在风,肺失宣降,动嗽成痰,可加辛散,宣散风寒,肺复宣降,痰自除也。
本病处方用药不外散与收、升和降、温同清之间动态平衡,以辛平为期。此间深意,需细细品味,深深思悟,方可灵活运用,效如桴鼓,能于此处学养兼到,则是大家法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