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特征与规范操作

第一,脉诊在中医四诊中应该是什么地位?第二,脉诊的应用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际情况呢?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回忆。

一、脉诊的地位与现状

其实,脉诊在中医四诊中的地位目前我觉得在我们中医界似乎有两种极端。有一种极端是认为脉诊太重要了。我刚刚说治咳嗽,70%的咳嗽听到声音差不多就可以处方;也有很多医生说我在临床上靠把脉100%的病或者说80%的病或者60%的病就可以处方,这就把脉诊的作用过分扩大了。也有部分医生,我听说有些医生没有时间把脉,就直接说脉诊在临床上没什么用,可把可不把。

那么,脉诊在中医四诊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地位呢?我个人觉得第一个,脉诊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病都必须把,或者说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脉诊谈不上最重要。我个人认为,脉诊只是四诊之一,而且我们中医还把它放在四诊之末。这里的“之末”不是说它的重要性排在最后,而是说它最后进行。但不管怎么说,脉诊只是获取信息手段的一种。第二个,虽然说脉诊只是四诊之一,却是中医最有特色的两大常规之一。所以说患者来看中医,医生必须要做两大常规,一个是看舌头,一个是把脉。如果你没有看舌或者没有把脉,就开始开处方,患者一般是会觉得很迷惑的,“这个医生连脉都没把他就开方了呢?”这说明很多患者对我们中医的脉诊都抱有很大希望。当然从我们中医来说,脉诊确实有一定价值,所以把两句话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脉诊在中医四诊的地位应该说是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但不是说凭脉就可以断病。我们在座的最少都是大三以上,我们学《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强调四诊合参,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正确的,过分夸大或者过分否定,都是不客观的评价。

关于脉诊的应用现状,我也观察了一下,刚刚说了,我们中医界有两种人,一种是把脉诊的作用过分夸大的人,但在我的实际观察中又没看到他怎么在临床上应用。相反,很多临床的中医生都有一个现状,就是把脉诊的应用说浅了,有点边缘化,有些甚至是形同虚设。我们在座的学生在医院里面抄方也好,跟老师也好,应该有点体会,对很多医生来说临床上只有三个脉:弦脉、缓脉和滑脉,或者说有些医生把脉确实就是一个形式,因为没有这个形式患者不信。我觉得导致我们当前脉诊应用不够理想的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个是方法的问题,我觉得是对脉象变化特征的体系认识不清,导致我们自身对脉象的体系难以做到心中了了。第二个是应用的问题,我们很多医生切脉的操作手法不够规范,难免指下难明。就是说一方面心中不了了,一方面指下又摸不出来。那么,你在临床上会慢慢地发现这个体会不清楚,就会自然地把脉诊的作用放下了。第三个问题是脉证合参的候病规则,这个很复杂。把出来的脉跟临床疾病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经常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应关系。他们不是一一对应的,脉象可能反映的是患者的素体情况,疾病的症状又能反映当前的情况,所以,脉跟证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如果你完全拎不清楚的话,你把出来的脉利用起来就会感到困难。最后一个问题是脉象诊病的实际价值。就是说,感觉在临床上对把脉的感受不深,感觉没有什么用,所以我们不少中医认为,脉诊在临床上没有什么价值。我在临床上,包括我的一些大学同学,他们很多在县级医院工作,回来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说这个脉好像很难把,包括原来我一些同学在读大学的时候,成绩也挺好,学习也很认真,但是他说他在临床上不爱把脉。他说书上的二十八脉我也背得出来,但是我到临床上一把,发现很多脉都不像,慢慢地他就没信心了,不知道是啥脉,也不知道它啥意义,慢慢地放弃了。所以,今天下午的讲座我也会希望借助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给大家一个启示。

讲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大家姚荷生先生,他是我特别崇拜的一个人。我是九二年进中医药大学,姚老当时是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名誉院长,坐在台上做了一个讲话,讲的什么内容我忘了,但是印象中坐在台上。姚老非常严谨,所以我们省内的以前对也他不了解,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发表很多正式的东西,但是其实他写了很多的东西没有发表。所以现在他的儿子姚梅龄老师在把他的一些东西整理出来,我觉得如果他的东西能够面世,对我们中医学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今天下午的内容主要是两块,一个是介绍脉诊心法,其次是脉诊的操作。

二、脉诊的方法

讲这个之前,我也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在座的都是学中医的,我们可以叫内行了,我们有句话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座的各位,如果我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去考核一下别人的脉诊水平,你们一般从哪里着手?就是你怎么判断别人的脉诊水平?如果让你来当考官的话,你怎么来看门道?如果说你连考官都不知道该怎么当,你在脉诊方面肯定还谈不上是行家。我们说认识一个东西,它的好坏你都判断不了,那你可能很容易上当。

现在脉诊在中医很热门,我也听说有些人的脉诊水平非常高,一把脉,什么病都知道,也不用说了也不用看了,非常神奇。你脚上长了个疤,甚至哪里结了个疤痕,他一把脉,就说你右脚踝上长了个疤痕。我没这个水平,但是我想了半天,我作为行家,我来判断,我应不应该相信这个人有这种水平呢?我的逻辑学的知识告诉我,这个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你说你把脉就知道他是什么病,大家说,这个病是个西医的名字对不对?如果你都知道他西医的名字的话,那我就在想,西医每年都在产生的新病种,他们都认识了很多新的病名对不对?假如一个人的患的病西医都还没认识,你把脉把得出来吗?比如说2003年SARS还没有出来之前,如果一个发热的人他得的是这病,你通过把脉你能说:“哦,这个是SARS病引起的。”那怎么可能?再说我们中国古代,我们的先贤很多西医病名听都没听过,你不可能借助古人的经验啊。如果靠你自己的摸索,你要把西医上万个病种的脉象特征都摸出来需要多少年啊!我不相信有这样的神仙,这样的天才。连张仲景自己都说“多闻多识,知之次也”,应该没有这样的人。

所以说,怎么样判断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第一个,他对脉象特征的理解。如果你连脉象特征有哪些都不知道,你说你会把脉,我觉得很难令人信服。关于脉象特征有几种说法,比如说我们最早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在大学学的,常见的病脉28种,加上生理的平脉共29种,那些怪脉、败脉先不说,是不是我们记住了28种、29种脉象的特征就够了呢?其实这肯定是不够的。我上课的时候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脉象。我们在座的各位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讲话声音也不一样。我再说得细点,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脉都有区别。所以说,29种其实不够。那么不管,如果你宣称你的脉诊水平特别高,那我现在请教你,你对脉象特征怎么理解?我觉得这是最基本的,一定要。所以我在跟本科生上课的时候也说,我们学了把脉的人跟没学的人区别在哪里?你们可以回去做个试验,找一个没学过医的人来把脉,叫他说感觉,他一定会怎么说?有些人粗心一点说,哎,有跳动;如果细心一点的人会说,哎,这个脉还有点力,或者是跳得比较慢、比较快。他最多说到这里就说不下去了,因为他脑袋里面没有这个(脉象)特征的框架,他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辨别),所以只能说有跳动或者有什么。但是我们学了的就不一样,我们就会说这个脉是浮还是沉、是弦还是缓、是弦还是濡、是滑还是涩,我们就会注意到这些特征。所以如果你连特征都不知道,我很难相信你会把脉。这是第一个。如果你心里知道脉诊的特征以后,第二个问题就来了,怎么样从手上把它摸出来。如果你记得特别清楚,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滑脉如珠走盘,浮脉如水漂木,沉脉如石沉水,但是你手下把不出来,那也没用。所以我经常说即使你把包括主病都记得很清楚,但是你摸不出来,那也没有价值。所以,我觉得第二个,判断一个医生脉诊水平的高低,就是看你把脉的操作是不是规范。如果你把脉的操作都不规范,我很难相信你能够把这个脉象的特征摸出来,你连脉象特征都摸不出来,你说你脉诊水平高,也就那样吧。所以,我们今天下午重要的就是跟大家介绍这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脉象应该有哪些特征,一个是我们怎么样正确获取这些特征。我上课的时候我说定关特别重要,大家想想一个医生如果在临床上定关都定得不准,你说寸脉主什么、关脉主什么、尺脉主什么还有意义吗?所以说规范的操作是我们判断脉诊水平高低的第二个标准。如果这两个都做好了,我们脑袋里面知道脉象有哪些特征,而且能够通过正确的操作把它获取出来,我觉得我们的脉诊水平已经有了一个基础。判断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第三步是什么呢?我觉得这是最难的。就是说你把出来的这个脉象特征,它有什么临床意义?它跟患者的症状是什么关系?这一个其实是最复杂的,也需要我们最长时间来摸索的。我可以说这句话,到目前为止,第三步没有任何一个人做得非常好,因为这里面太复杂了。我们只能接近真理,我们了解的并不多。

01

脉诊心法——脉象的特征体系

关于脉诊的方法,我个人觉得主要是两个方法,心法和手法。

那么下面,我就跟大家介绍第一个,脉诊心法。什么叫脉诊心法?其实就是说,脉象变化的特征应该有哪些。我们原来五版教材是不谈脉象特征的,我们谈脉象特征就是谈28种病脉,加上生理脉象。到了七版以后的教材,好像我们在座的各位这个中诊教材,里面有一节就是关于脉象特征的。但是我们的教材的特征写的比较简单,而且老师上课一般不会重点介绍。但是我个人认为,正确地认识脉象特征,是我们学脉的第一步。所以,我今天就把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在这一块领域的特征跟大家做个介绍。任何东西我们都不能说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对脉诊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我们中医脉诊的发展,真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是越来越优秀的。我们都知道在《黄帝内经》里面开始有对脉的一些认识,一直到了西晋王叔和写了我们中医脉学的第一本专著《脉经》。其实《脉经》的水平不代表中医脉学的最高水平,相反,姚荷生原来也评价过,说《脉经》其实是误导了中医学脉学的发展。因为《脉经》把病脉归纳为了24种,然后我们很多医生就在它的基础之上,有些,比如说李时珍在《濒湖脉学》里面提出27种病脉。姚老先生说过,用多少种脉这样其实是不合理的。刚刚说过,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的脉都不一样,你没有必要都命名,那怎么办呢?到了清代我们的脉学开始有科学的思维,其中,我觉得周学海是一个很有科学头脑的医家。他在《重订诊家直诀》里面提到:“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盖求明脉里者,须先将位、数、形、势四字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脉象的特征就是四大特征,位、数、形、势。如果我们把这四大特征搞清楚了,所有的脉象我都可以用这个来归纳,不必再拘泥28个脉象。就好像我认识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如果我来记你们名字的话,随着你们人数的增多,我肯定记不下来,那么我可以对人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在座的同学,我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这些特征进行分类。所以我觉得掌握了周学海的这一套,我们就真的可以做到执简驭繁。

我们接着看周学海怎么说。他说,“位数形势者,正脉之提纲也。位即三部九侯也,数以纪其多寡也,挺立于指下而静者,形也,起伏于指下而动者,势也”。然后又说“微甚兼独者,变脉之提纲,即体察形势之权衡也”。最后他说“位数形势四者为经,更纬之以微甚兼独,百病之虚实寒热,全从此八字上分合剖析”。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医对于脉象特征的第一次最科学的论述。所以,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先生肯定也是看到了这段话,然后把周学海的内容再具体化、细节化。下面我就把这方面的内容跟大家做一个介绍。

我们先来看脉象特征的基本要素。大家把手伸出来我们看,虽然我们古人形容这个地方叫什么?叫方寸之地。因为我们把脉的长度用同身寸量法总共就是两寸不到,那么这个方寸之地有哪些特征呢?其实,无非是位、数、形、势四大主要特征。姚荷生先生认为这个“数”不仅仅表示快慢,还有节律是否整齐。我们中医不是讲究“息”吗?所以姚老他说“位、息、形、势”,这个是正纲

任何一个脉象,都一定有位置,比如是在左寸还是在右寸,是在寸还是在尺。任何一个脉一定有它的息,也就是说有它的快慢和节律,也有它的形,大小、长短、势、强弱、紧松等。有人说我们中医是个模糊数学,确实,有了质的不同,我们还得有量的不同吧,比如说,快到什么程度,大到什么程度。所以我们中医就有微甚,微甚就是一个量的指标,兼独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位、数、形、势是一个什么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一个辅纲。我们任何一个脉象,都逃不出位息形势、微甚兼独这些特点。

下面我们就把这些内容跟大家独自做一个介绍。先来看脉位,其中包括了上下、左右、浅深,脉形包括大小、长短、曲直,脉息包括快慢、齐乱、缓急,脉势包括强弱、软硬、利滞,下面我们来逐一做一个介绍。1脉位的特征

我们先来看脉位。我刚才说了,任何一个脉,都一定有一个位置,位置包括上下、左右、浅深。什么叫“上下”呢?我们把手举起来的时候,脉的位置就有上下了。其中,寸为上,尺为下。中医为什么要分上下?因为我们认为它跟气血升降有关。所以生理上它跟升降有关,病理上能够反映病位的上下。比如说,寸脉的异常,寸脉在上部,它反映人体胸膈以上的病变;尺部反映腰脐以下病变;关部候膈脐之间的病变,这一个特征在临床上其实用的非常多的。我原来跟我们学校现在的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求学,伍老把脉就特别注意上下。如果他把到患者的寸脉浮,他一定会问患者最近有没有感冒、有没有头痛、有没有喉咙痛。寸脉如果浮起来,那说明寸脉异常。寸脉异常,它就往往说明了上部有病变。相反,如果他把到尺脉浮,就说明下部有问题,所以他就喜欢问患者是不是有腰以下不适,比方说是不是痔疮、脚气、小便不利这些症状,我跟着他门诊的时候发现这个准确率是很高的。所以我在临床中把脉也经常这样问,如果把到患者的寸脉明显浮,我就问他你最近是不是有感冒。不少患者说他当时是感冒了,鼻塞、头痛;有些患者说他没感冒啊,第二次来就诊的时候说,“医生,上次我回去以后就发现我感冒了。”所以说这个在临床上确实有一定的价值。

下面我们再来看左右。左右是指左手跟右手。我们中医认为,左右在生理上它能够反映气血的偏注,在病理上能够反映病位的偏侧。我们中医认为,左边的病变脉象一般出现在左边,右边的病变脉象一般出现在右边,中间的病变一般如实的反映在两个手。在《金匮要略》的《五藏风寒积聚篇》,里面讲到积病的一个脉象,张仲景说得非常对,他说,“积在左,脉出左;积在右,脉出右;积在中央,脉出两旁”,说的就是这个。另外,我们中医还有个特点,我们认为我们人身的气血的左右是有所偏向的,我们中医认为一般左侧侧重候血,右侧侧重于候气,这个等下我们讲到脏腑的病理关系的时候还会讲到。所以,这里的左右主要是指左手跟右手。

下面,脉位的第三个特点是一个浅深的概念,其实这个是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浅深是把手平放以后,按照中医的习惯,我们一般把它分为三层:浮、中、沉,包括教材讲到脉象,浮取、中取、沉取。那么为什么中医要把它分层呢?因为它跟气血出入有关联。中医认为邪正斗争如果在表,脉就会浮起来;如果说邪正斗争在里,脉就会沉下去。所以说,在生理上,脉的浅深反映气血的出入;在病理上,它能够反映病位的表里。如果说脉象浮起来,说明病势在表,正邪斗争在表;如果脉象沉下去,说明病位在里,正邪斗争在里。这也就是我们《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关于它的一个归经的问题有一个争议。《伤寒论》讲到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我们原来的《伤寒论》教材认为,这一条原文讲的是太阳、少阴同病对不对?表里同病。但是姚荷生先生认为这不是太阳跟少阴同病,他认为就是少阴的病。因为脉沉,说明少阴阳气不足无力抗邪,所以说要用附子、细辛温里,再用麻黄来透少阴之表。我觉得这种分析是比较符合,否则的话,你说太阳跟少阴同病,那少阴在里,可是患者他没有里证,没有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啊。所以,这跟脉诊的浅深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临床上有时候有些脉比较沉,如果它开始往外走,这肯定是好的现象,说明病势向外。

讲到这里,我也说一下我们姚老的另外一个观点。我们刚刚说了,把脉一般分为浮、中、沉三部,姚老认为三部是不够的,至少要分五部,即浮、中、沉、微浮、微沉,就是说你要把它分为五个层次来体会,这样才能够基本上满足临床的需要,如果想要更细一点,姚老说你可以分七层。多数情况下,像我可能也就能够做到分五层的这种水平。

讲到脉位以后,这里其实有一个大家最熟悉的内容,就是我们寸口跟脏腑是一个什么对应关系呢?其实我们中医认为寸口跟脏腑的对应关系就是根据脉位来的。刚刚说了,脉位有上下、左右,如果把上下跟左右合在一起,我们脉就有左上、左中、左下、右上、右中、右下六个位置。那么,两个手分别分为寸、关、尺,它们跟脏腑是一个什么对应关系呢?如果我们只是学到教材的水平,那我们认为左寸关尺对应的是心肝肾,右手对应的是肺脾命门。很多人学脉就学到这个水平,然后居然他就能够在临床上一把脉就开始对别人的心肝肾肺脾命门做出判断。其实,这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这里只讲五脏的对应,那六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对应呢?古籍上关于五脏的对应历代以来争议不大,但是关于六腑的对应就有争议了,比如说大肠。有些人说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应该在右寸的地方,所以大肠的问题应该在右上腹来反映。但是,也有人根据我们中医上候上、下候下的原理,大肠在下面,所以他认为在大肠应该在右尺这个地方反映出来。所以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医籍,是有不同的论述的。既然我们古代的中医认识都不统一,那就说明其实大家关于大肠病变在脉象上到底怎么表现还不太清楚。同样小肠也是这个问题,你说是在左寸还是在右尺呢?

在这里我们姚老总结了三句话,我觉得比我们原来总结的更好。第一句,就五脏而言,叫“左手心肝肾水,右手肺脾命火”。第二句叫“腑器上下相应,腑经表里相从”,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喜欢讲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中每一个脏除了对应的它的六经腑,还对应它六经的经脉。所以,按照上下相应的对应方法,如果说是大肠自己结构的问题,它出了异常,脉应该在尺部反映出来。相反,如果大肠经脉的问题呢?它应该反映应该在右寸。这里我们再举个例子,就是小肠。如果是小肠自己的问题,根据这个原则,腑器上下相应,那小肠应该在尺部。但如果是小肠经自己的问题呢?那应该在左寸。再举个例子,我们说说胆,位置正好是居中吧?它位于脐、膈之间,所以从上下相应来看它也应该在关,但是如果从腑经来说呢,它也在关。所以,历代医家对胆的论述其实就没有矛盾了,大家都认为肝胆都是在左关为主。第三句话叫“三焦分配三部,左右同步相属”,什么意思呢?姚老他们对三焦的认识跟历代有点不同。我们认为三焦是一个腑,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形的六腑之一,而不是一个分布的概念。那么对三焦腑而言,它就分配三部,也就是说上焦的病变对应的是寸,中焦的病位对应的是关,下焦对应的是尺,叫“三焦分配三部”。“左右同步相属”就是说三焦的病变一般同时反应在两边的脉上。比如上焦有问题,它两个寸同时出现异常;中焦有问题,它两个关同时出现异常。

好了,今天讲到这个对应关系以后,我觉得对大家应该有点启发。也就是说,我们的寸关尺跟脏腑的对应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右寸可能反映肺,也可能反映大肠,也可能反映上焦。那你们还会相信一个医生一把脉就能判断人家心肝肾吗?他难道不可能是腑或者三焦的问题吗?所以,我们中医为什么要强调四诊合参,因为生命现象太复杂了,单纯靠一诊就能够了解疾病的全程全貌,这个太不可靠。

我经常说,医生也就是修理工。其他的修电器的,人家修的是物,我们修的是人。世界上还有任何一个东西的结构比人、比生命现象更复杂吗?目前没有。所以说,其实我们做的这个修理工作可以说是难度最大的修理工作。这要求我们都应该努力学习,让自己能修好的、能解决的问题更多。如果你们喜欢看古代的《笑林广记》,其实不要说我们近代有些人反中医,其实古代很多人也反中医。《笑林广记》里面就有很多嘲笑医生的段子,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段子就是说阎王派小鬼到好多镇上去遍访名医,小鬼说我怎么知道哪个医生名气比较大、水平比较高?阎王说你去找找,他附近冤魂最少的应该就是水平最高的吧。小鬼果然发现一个医生面前冤魂很少,过去一问,医生刚开业。当然这是批评我们段子。我觉得这应该给我们一个鞭策,因为我们学医确实不容易,谁都有误诊误治的患者,所以我们只能说,尽量做到比较少地误诊。医学学无止境,越学越谦虚,我相信这个。好,脉位就介绍到这里。

讲到脉位我再说一句,就是我们很多患者,对中医比较感兴趣,他们也知道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然后把手一摆,哎,医生,你把把我心肝肾、肺脾命门怎么样。其实,我一般不随便发表这种脏腑对应关系的观点,因为我个人觉得这个太复杂了。2脉息的特征

下面来看看第二个,脉息。脉息是脉的一个动特征,具体来说,包括快慢、齐乱、缓急,我们逐一介绍一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快慢。这个简单,快慢就是指脉搏跳动的频率。中医认为,脉搏跳动的频率跟气血的动静有关。我们中医有句话叫“血得热则行,血得寒则凝”,所以中医认为脉搏的快慢跟寒热有关。如果有热,它就会加速,如果有寒,它就会变慢。所以我们中医有句话叫“脉迟为寒,脉疾为热”。但是在这里,这句话很有问题。

讲到数脉,你不能说这个脉跳得比较快就是一个数脉了。如果一个患者的脉跳一分钟100次,你能不能就在病历上写脉数或者数脉呢?脉数可以,但不能写数脉。因为脉数只是说明它的快慢特征是有问题的,但是你讲数脉就不对了。因为一旦你讲数脉,它指的就是热证。但是脉数不一定是热证,脉数我只能说他是有热,但是这个热是正气的热还是邪气的热?那未必。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只要人发烧,他的心跳都会加快,除非你是窦性心动过缓的人,正常的人烧到39℃以上肯定心跳过快。那你能不能说心跳快的人都是热证呢?那不行。那怎么判断呢?

讲到这里我要跟大家说,我们原来有一批西学中的医生,他们很多人在这个地方犯这个错误。他们把脉把到病人的脉跳得快,他就认为是热证,然后就用苦寒药,结果就不会治感冒发烧了。所以,我这里说的热,大家注意,可能是邪热,那就要清热,也可能是正气卫阳郁遏在里面的热,那你用发汗药吗?发汗药散寒的。你们想想张仲景的麻黄汤证心跳会不会快?患者恶寒发热心跳会不会快?应该快的。但张仲景为什么不说快而说紧呢?这个我们留在以后再讲。

第二个,这个稍微难一点,齐乱。齐乱是什么意思?就是脉跳动整齐的程度。正常的心跳节律应该是比较整齐的。中医认为脉的整齐与否跟什么有关呢?我们认为它跟气血的交接有关。中医认为脉为什么会跳动?是因为宗气鼓动血液运行。所以如果气血的交接正常,脉就是整齐的;相反,如果气血交接失常,脉可能就会出现节律的异常。我这里举两个例子,比如说“数中一止”,就是说脉跳得比较快,时而有个歇止,那我们中医就把它叫数脉,认为这是阳气的阻滞;相反,如果脉“迟中一止”,我们认为这是有阴邪阻滞。

讲到这里,大家想想,我们学的二十八脉里面讲到节律异常的脉象有几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促脉、结脉、代脉。其实,如果你仔细点就会发现,里面还有一些别的脉也是属于节律异常的。比如说散脉,散似杨花无定踪,其实它也是个节律异常。但是不管怎么说,是不是临床上所有节律异常的脉象都可以用促、结、代来描述呢?是不行的。为什么?你能不能说西医的早搏就一定是我们中医的促脉或者结脉或者代脉?不行。为什么?因为我比较强调逻辑学,我们中医说数中一止为促,迟中一止为结,那我问你,假如说,这个脉不快不慢又时有一止,应该叫什么脉?那也不能叫代脉,代脉其实是偏缓的,而且它止有定数,假如这个人他不快不慢、止无定数呢?说是涩脉也说不过去,我们说涩强调的是脉的流利度,不是强调节律。所以,在这里我就要说一句,我们江西的姚荷生先生,包括伍炳彩教授,我们把到节律异常的脉的时候,不太喜欢用促、结、代来描述,比如说这个脉时有一止,而且脉偏弦,我就直接说这个脉有些止就行了,我不说是促脉,也不说是结脉。否则的话,我是不是应该命名这两个脉象?对于不快不慢时有一止的脉,我当然可以给它命名,但是我觉得没必要,我们就把脉的特征说了就行了。

讲到齐乱,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如果说,脉齐乱有异常,那就说明气血的交接异常。所以就是说,脉促跟脉数主病意义是有不同的。促也是比较快,数也是比较快,那么它们主病有什么区别呢?数就是一个单独的热,因为血得热则行。但是促,它有歇止,说明有阴邪阻滞,所以有阴邪跟热邪相结合,比如说有寒、有瘀、有湿、有食积,这些东西阻滞导致气血交接异常。

讲到齐乱我们再联系一下生活。其实,我讲什么都可以联系到生活。比如这个齐乱大家想想,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20岁以前的或者25岁以前的年轻人做心电图,多数人都有个什么特点?西医在心电图的结果会写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不齐从我们中医来看是个什么问题呢?是不是脉齐乱有点异常啊?他脉不够整齐,窦性心律不整齐。那提示什么呢?中医认为窦性心律不齐就提示他的气血还不够协调、平稳。所以我们古人说,年轻人戒之在斗。为什么年轻人容易冲动?因为气血不稳,所以情绪就容易失控,容易冲动。到了40岁的时候,就比较沉稳了。为什么沉稳?因为气血比较稳定,所以脉节律比较整齐。

所以,我个人觉得,生理、病理、临床,跟生活都是紧密相关的。前面讲的快慢也是我自己悟出来的。我就这么想,正常人的心跳是多少次?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察一般是75次左右,西医说60-90次都是正常,其实我反对他们固定的这种值,多数人在70-80次之间。我们做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一个标准,那么我就在想,我们平时判断音乐节奏的快慢是以什么作为标准的?其实有一个潜在的标准,就是你的心率。超过你心率的节奏你就会觉得快,比你心率慢的节律你就会觉得慢。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人也是有节奏的动物,希望跟音乐同拍,所以,所以当我们听到比较舒缓的音乐的时候,我们也会把自己的心跳慢慢降下来;相反,听到动感的音乐的时候,我们的心跳也会加速。为什么年轻人喜欢欢快、动感的音乐?因为年轻人气血本来不够稳定,他跟得上。真的,70岁的人还喜欢天天听迪斯科那种节奏的音乐吗?受不了的,因为跟不上。所以我经常说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用我们中医得到一个圆满的解释。

下面讲讲第三个,缓急。这个更难一点。缓急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它是指脉搏的传导速度。大家在把脉的时候,脉是不是有起伏?我们就用缓急来描述起伏时间的长短,所以我这里说缓急是脉起伏的传导速度。

我们看到这边有一个示意图。比如说第一个图,它是一个正常的起伏过程。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图,它的心跳次数和第一个图一样,但是第二个比第一个的起伏时间短一点,我们把这个就叫急;相反,第三个图的心跳次数也是一样,但是它起伏的时间更长,那我们就把它叫做缓。中医认为脉象起伏的时间或者说它的传导速度跟气血的顺逆有关。在临床上一般能够反映病势的缓急。比如说如果病势比较急,传导也比较急;病势比较缓,脉象的传导也比较缓。

在这里稍微要注意下就是缓急跟快慢,其实缓急跟快慢是有联系的。什么联系呢?一般来说,心跳比较快的脉象多数也比较急。既然心跳过快,它的起伏也会相应地加快,所以快的脉象一般都比较急,如果心跳很慢的脉象,一般来说它也会比较缓。所以快慢跟缓急是有联系的,但是它们又不等同。不等同在哪里?快慢强调的是间隙的长短,而缓急强调的是传导速度,也就是说还有部分人,心跳不快但是也可以有缓急的异常。

在这里我也举个例子,我把孕妇的脉的小体会。也有不少孕妇找我看病,我每次都会特意留心她们的脉,看这个孕妇的滑脉跟正常人的滑脉到底在哪里不一样。因为我看儿科的病人很多,儿科的滑脉现在是非常多见的。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小孩营养好,所以很多小孩的脉都很滑。除了小孩,很多年轻人的脉也比较滑,我就观察他们跟孕妇的滑脉有什么不一样。我目前的观察得出,孕妇的滑脉稍微带点急,所以我在写孕妇的滑脉的时候有时候写成动滑,跟缓滑略微不同。

到这里,我把脉息的特征介绍完了,包括快慢、齐乱、缓急。3脉形的特征

下面讲讲第三个,脉形。这个比较简单,为什么呢?周学海说,“挺立于指下而静者,形也”,也就是说,形是一个比较固化、静态的特征,具体来说呢,主要有三个特征——大小、长短、曲直,我也逐一介绍一下。

现在看第一个,大小。大小是指脉的宽度。中医认为脉的大小跟气血的盛衰有关。如果气血比较充盈,脉就会比较大;相反,如果气血不足,脉就会比较小。所以,在生理上它跟气血的盛衰、充盈有关;在病理上,它跟正邪的盛衰有关。我们一般认为,正盛邪实则脉大,邪衰正伤则脉小。《内经》说,“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内经》这里的大小,是个动态的观察,是指脉变大,脉变小,不是说大脉跟小脉。《伤寒论》说:“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这个脉小可能还真的是指一个静态的脉,说病人是快好了。我们学校原来一个计算机老师找到我,他说最近他观察一下我们中医,他说中医其实很像模糊数学,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有一个相对的标准。比如说,什么叫大?什么叫小?我们单位也有人认为,这个大脉、小脉可以量,比如拿个游标卡尺来,超过了多少毫米它就是大,小于多少毫米它就是小。其实我们中医自古到今没有这种标准,我们靠的是比较。比如我在江西当医生,天天把脉,把到多数人的脉都是那么大,然后把到你的脉比大部分人的都大,那我认为你的脉就是大;相反,我把的那个人的脉比我把的大部分人的都细,那他就是小脉。所以这是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我们在座的人有来自山东的,甚至来自吉林的、长春的,你们那边的人体格要魁梧一点,是不是你们的脉比我们江西人的脉相对来说都要大一点呢?那你们大脉的标准可能比我们的要更宽一点,我们这边人的大脉在你们那边可能还正常,所以标准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你在哪里从医,你就以哪里的相对标准作为衡量。我个人觉得这样会比较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长短。这个也是很容易被误诊的,或者是说,对初学者而言最难理解的一个。什么叫长短?我原来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经常碰到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把到寸关尺,他把完了以后,把无名指往下移一点,感觉后面还有跳动,就说,老师,这个脉长。大家想想,那这样把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脉长?不对。中医的长短是一个什么概念?一定要注意,我们在座的很多当医生的一定都把过脉,正常的脉在你指下是什么感觉?我们中医把它形容叫三部满指。什么叫三部满指?就是寸、关、尺三部都在你指下有跳动,但是你不会感觉指头后面还有跳动,就感觉只在你指下有跳动,这个就叫做满指;相反,如果说你感觉你的指头后面还有跳动,那我们就把它叫长。比如说,超过了你食指的前面,就把它叫寸脉长;如果超过了你无名指的后面就叫尺脉长,那就是说一定是在你三个指头不移动的情况下你感觉后面还有跳动。相反,如果你指下感觉不满指,那就叫短。所以长短在临床上一般来说是只针对寸脉跟尺脉的,关脉一般的来说都谈不上长短。关脉它都能满指,所以你很难谈到长短。中医认为脉的跳动是靠气推动的,那么,长短主要是跟什么有关呢?在生理上跟气机的形成有关,在病理上跟阳气的亢卑有关。就是说如果阳气偏亢、阳气条达,脉可能就会偏长;相反,如果阳气被郁,或者阳气不足,脉可能就会偏短。所以《内经》说:“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就这个意思。如果脉长,这里的长可能是指正常,不是指它超过寸关尺的范围。就是说如果脉能够条达,说明气治;相反,如果这个脉短、脉的长度不够,那么说明气病,气什么病呢?我们等会儿再说,它可能是气虚,也可能是气郁。这是关于长短的一个判断,在临床上确实容易被误诊和忽视。

下面讲讲第三个,曲直。我目前在别的书上很少看到曲直这个说法,这是姚荷生先生提出来的。他说脉的形状,除了大小、长短,还有一个概念叫曲直。曲直反映的是脉管的一个形状。像我们在座的各位脉都是直的,说明气血的路径是条达的。但是,如果我们看老年病,是不是发现很多老同志的脉不是一条直线,是弯曲的,弯曲说明路径不畅。所以我们经常说,肝阳化风则脉挺直,痰阻经遂则脉道曲。特别是有些同志原来血压比较高,脉比较急的,吃了降压药或者中风以后,这个脉就会变弯曲。中医认为这个“曲”就是因为他的脉道阻滞,也许是有痰,或者是有瘀阻滞了脉道。这个在老年病里面有一定的依据。

到这里呢,我也就把脉的形状特征跟大家介绍完了。4脉势的特征

下面我们介绍第四个特征——脉势。脉势是指一个趋势。周学海说,“起伏于指下而动者,势也”。具体来说包括强弱、软硬、利滞三个特点。我来介绍一下。

现在看第一个,强弱。强弱就是指脉搏的力度。中医认为脉的力度跟气血的强弱有关。如果说阳气推动有力,脉就比较强;相反,如果阳气推动无力,脉就比较弱。所以,脉的强弱,在生理上跟气血的强弱有关,在病理上,它跟病机的虚实有关。中医有句话叫有力者说明邪气实,无力者说明正气虚。但是在这里我也要多说一句,这个都是指一般情况,不代表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下有力也可以表示虚的。《金匮要略》说,“脉大为劳”,但是那种是特例,我们这里讲的是常例。

下面讲讲第二个,软硬。脉除了有力度以外,还有一个特点——软硬,就是脉管的软硬度,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紧张度。脉管的紧张度跟什么有关呢?跟气血的刚柔有关。在病理上,它反映了病机的亢抑。如果病机比较亢奋,脉管往往比较紧张;相反,如果病机比较抑郁,这个脉管就比较柔软。所以,比如说在临床上肝气有余的病人,脉就比较紧,或者比较弦,像这个紧、弦,它都是一个比较硬的脉;相反,如果我们的脾气不振,脉就比较软。在这里还要稍微注意下,强弱跟软硬是不同的。强弱反映的是心脏泵力,软硬反映的是血管张力。讲到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我喜欢用现代医学的知识来解释中医的一些现象。现代医学认为,动脉中间是有个肌肉层的,西医把它叫平滑肌。既然动脉中间有肌肉,这个肌肉一定有好多种状态,它是收缩的?紧张的?还是松弛的状态?古人为什么说怒发冲冠呢?人生气的时候整个肌肉都紧张了。相反,为什么舒坦的时候人就觉得很松,因为肌肉放松了。其实脉和我们气血的刚柔特别有关系,所以说脉有个紧张度。我把年轻人的脉和小孩的脉,小孩的脉以后你们仔细把一把,小孩的脉基本上都是偏柔软一点,而老年人的脉多数偏硬一点。我们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自来水管一样,你用了十多年、二十年,它的弹性摸上去是不是会下降?新买的管子摸上去是不是要比较柔软一些?所以说,软硬主要是反映血管的紧张度。其实我个人认为很多疾病其实都是人类自然要得的病,早晚要得。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中风,我认为中风就是所有人早晚都要得的病,只要你活得够长,你一定会得。为什么?血管用了这么多年,它的软硬度肯定越来越差,再说脑袋的血管压力又比较大,用的时间长了,早晚有一天要爆裂,就跟我们的自来水管一样。所以说,如果认识到这种状态,将来年纪大了,我们的心态可能会更好一点。所以说,我们为什么都要注意养生,养生就是让疾病晚点到来,但是如果不到来,又不正常,所以我们就不要去追求长生不死了。好了,软硬我们讲到这里。

下面讲讲第三个,利滞。利滞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血液的流利度和血流的通畅度。中医认为它跟气血的往来有关,在病理上它反映气血是否畅利,这个跟现代医学的研究也是不谋而合的。我们现代医学认为血液的成分很复杂,有血浆,还有血细胞,还有脂类的物质,还有很多复杂的物质,我个人认为血液的成分其实可能跟我们中医脉的利滞有关。我上课的时候打了个比方,比如说一个柔软的水管,如果我让自来水在里面流动,你们用手去感觉,它应该还是比较畅利的,就是在你指下可以感觉到有水在往下流,比较流利。相反,如果我在里面加的不是水而是机油,你们再去感觉,可能会感觉它流得非常滑利,指下你抓不住的。相反,如果水管里面流的是泥浆,你们再去摸什么感觉?是不是就是涩滞的感觉?真的,我就把过这样的涩脉,涩到什么程度?那真的是指下像飞沙走石,感觉有形状的东西在你指下咕噜咕噜流过去,那不就涩了吗?这是典型的涩。所以,这里的利滞主要是指气血的流利度。

好,到这里,我把脉象的特征跟大家介绍完了。大家发现没有,我们讲了位、息、形、势,每一个都有三个特征,总共12个特征,多不多?如果在座的同学以前没有学过,我觉得对你来说已经够多了,你要把它背下来不容易。但是我要反问一句,如果你连这些脉象特征都不知道,你说你把脉能够把出这些特征出来吗?肯定难。你的脉诊水平能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呢?应该也比较难。所以说,脉诊特征非常多,都是客观存在的特征,我们基本上也可以用来反问那些彻底否认中医脉诊的人,因为社会上有不少反中医的同志,他说中医脉诊都是骗人的,脉都是从心脏分出来的两根血管,还分什么左右啊?还谈那么多有什么意义啊?我告诉你,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脉象的因素不仅仅是心脏、血管,它的影响因素很多。既然脉有这么多特征,这些特征肯定有意义。所以说脉诊用得好,肯定是有价值的。关于脉象的特征,我就介绍到这里。5微甚与兼独

下面我们介绍脉量,也就是说主纲介绍完了,我们介绍一下它的一个辅纲,微甚与兼独。我们先来看微甚,这个比较简单。微甚其实就是一个量,微是指稍微,甚是指甚加。刚刚我们也说了,中医没有一个标准,比如说脉浅,也没办法用尺子来量,比正常浅了多少毫米、多少纳米就算浮呢?深了多少毫米就叫沉呢?没有。中医只有一个模糊的指标。比如说脉浅,我们大致把它分为三层。比如说浮浅,什么叫浮浅呢?脉象稍稍显于皮肤就叫浮浅。还有种脉叫稍浮浅,就是说脉显于皮下肉上,也就是说手指轻轻放在皮上还感觉不到,要贴住皮肤,按到了肉上的时候才感觉得到。还有脉浮甚,脉显于皮肤之上,临床上是有这种脉的,你不用把,病人手一伸出来你就看得到他的脉在在跳动,像这种脉我们可以把它叫浮甚。所以这就是一个量变。有句话叫量变决定了质变。量的不同反映了病邪的轻重。

我们有些医生在临床上描写脉象,就是用几个字,脉弦、脉滑、脉涩、脉浮,如果你描写脉象基本上就用这种语言来表达的话,我觉得你的脉诊水平应该还是存在问题的,为什么?你居然没有量的描述。浮甚、浮浅、稍浮浅是不同的,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这能够决定你是应该用麻黄汤还是用葱豉汤就够了。我经常说,我们治病跟打仗一样,敌人只来一个人你没必要派一个师过去,敌人派一个师过来你也不能派一个排过去打。我们说杀鸡不能用牛刀,那杀牛你也不能用鸡刀,这是一个道理,所以描述脉象一定要有量的观念。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脉弦,遇到弦脉如果你就写个脉弦也有问题,因为正常人在春天就应该是弦脉。但是古人是怎么形容的?古人有量的概念。《内经》是怎么形容形容生理之弦的?“如揭长竿末梢”,这句话的意思是,摸到竹子的尾部那一段,虽然有点硬,但还是比较柔软。《内经》怎么形容病理的弦?“如循长竿”,摸到竹子中间来了,这个时候就点硬了。如果再弦一点我们怎么形容?《内经》有句话叫“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就是如果脉弦到像个拉紧的弓一样,《内经》认为这太弦了,弦到没有了胃气,所以它是死脉。古代还有最弦的脉,怎么形容的?“如循刀刃”,就好像摸在刀刃上一样割手,这个脉肯定也是非常弦的。所以,量反映了病情的轻重。我希望以后我们在描写脉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脉象的量。

下面我们介绍第二个,兼独。兼独讲的是一个关系,一个什么关系呢?第一个是兼夹关系。什么叫兼夹关系?就是说脉象特征的立体组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脉象。这句话意思是,任何一个脉象都一定有四个特征——位、息、形、势。无论是什么脉,都有位置、形状、快慢、脉势。所以任何一个脉象都是位、息、形、势的组合,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脉象。我们就把这个叫做兼夹关系,它的位、息、形、势必须是相兼的,不可能单独存在,没有一个只有位置没有脉息的脉,也没有一个只有脉形没有脉势的脉,四者缺一不可。

但是,虽然有兼夹,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它们应该有一些独现关系。这个独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形象之独,一个是部位之独。什么叫形象之独呢?它是指脉象仅仅在某一特征出现异常,就叫形象之独。这里我特别有体会,举个例子,比如说脉但弦,这什么意思?脉但弦是说它的哪个特征出了异常?我们刚刚讲了那12个特征中哪个特征有问题了?其实这个脉但弦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软硬。这个脉拉的比较紧,它就是这个地方出了异常,但是注意了,它别的特征都正常,什么意思?比如它的脉位不浅不深;它的脉息不快不慢很整齐;它的脉势不大不小,力量适中,它就只有一个异常,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脉叫弦脉。所以我经常说,当我们说一个脉是弦脉的时候,其实是有丰富的内涵的,它省略了脉位、脉形、脉息的描述。这个形象之独是我们临床当中用的最多的,它就是某一特征出现问题。第二个是部位之独。部位之独就是说寸关尺三部中某一部出现了异常。张景岳有一句话叫“独处藏奸”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说三部中某一部出现异常,那就说明这一部可能有问题。我个人认为,在临床上出现部位之独,对应脏腑有疾病的准确性是比较高的。比如有些患者的关脉独弱,那就提示什么呢?我们要看是左关还是右关了。如果右关独弱,一般来说这个人脾胃是比较虚的。比如说右尺独弱,那肯定说明他的肾阳是偏虚的。这个意义还是比较突出的。

这是关于形象之独和部位之独,这里我再举个例子,脉数,比如患者心跳100次,是不是一定有热呢?不一定。但是如果我说这个脉是一个数脉,那我省掉了什么东西?我省掉了它的脉位、脉形和脉势,脉位不浅不深,脉形不大不小,脉势力量是正常的。如果这样的一个脉,大家说它主什么病?那毫无疑问它就主热证,因为它除了脉息别的都正常。这就是一个形象之独。但是,刚刚说了,别的都正常,就是心跳快,我就可以把它叫数脉。但是如果除了心跳快以外,别的特点也有问题,那你不能说它是一个数脉,你只能说它是一个兼夹的脉象,它除了数还有别的特征的异常。

所以讲到这里,我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我前面讲了这么一个多小时,如果大家真的深刻体会了这句话,我可以说,前面一个小时的课你没白听。至少可以说,你也是懂了的。哪句话呢?总而言之,任何一个具体的脉象,都是位息形势在微甚兼独上的特定组合,这句话能理解吗?无论你什么脉象,都是位息形势在微甚兼独上的一个特定组合。如果我们把位息形势、微甚兼独这些特征掌握了,是不是可以达到一个化繁为简的作用?用这个方法分析,无论是什么脉,不就都是这些特点的组合吗?当然如果有兴趣的话,你们回去也可以做一个功课,把你们现在学到的28个脉象,都用这个方法去分析一下。

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稍微难点的脉象,比如说紧脉。你们看紧脉哪些特征有问题?脉位和脉形都没有问题,脉势肯定有问题,脉紧张,脉息呢?我觉得有部分紧脉的脉息可能会比较快。如果就快慢而言,紧脉其实是一个跳得比较快的脉,但是张仲景为什么不说脉紧数呢?因为这个脉紧的特征太突出了,以至于他把别的特征就都省掉不写了。就好像我们认人一样,某个人的一个特征太突出了,我们看到他就会想到他这个特征,甚至我们第二次见到他的时候也只记得他的那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所以我经常说,我们用麻黄汤的时候千万不要数心跳,发现病人心跳跳到100次,觉得那是热证,感觉不能用麻黄汤,那就麻烦了,那你这一辈子都用不上麻黄汤了。我希望大家好好理解一下这句话。

到这里,我们把脉诊的一个心法,也就是脉象的特征已经跟大家介绍完了。如果大家有兴趣,能够把这些特征都记在心里,剩下的就是怎么去把这些特征体现在手上。那么怎么体现在手上呢?我们先休息一下,我们等一下再来讲怎么样操作。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把脉象的特征讲完了。任何一个脉,都是位息形势在微甚兼独上的特定组合。我们这里举几个例子。

我们讲什么叫“浮脉”?我们的教材是这么说的吧,轻取即得,重按稍紧而不空。其实,从逻辑学来说,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是不准确的。我都是要求我的研究生最好要买本《逻辑学》,因为如果你没学好逻辑学的话,说的话肯定有很多漏洞。所以我就说我们的脉诊、脉象的定义都有问题。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紧,这个不能叫浮脉,省略了很多该写的东西。省了哪些?我们说轻取即得讲了脉位,重按稍紧不空讲了脉势,你应该还要讲这个浮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力度正常。你把它正常的内容给省略了。但是我觉得作为定义不能省。我们在学的过程中,马虎一点可以,但是你不能省,因为省了以后,我们以后只要把到轻取即得,重按稍紧而不空,我们认为它就是浮脉。万一它又快了?我们又说它就叫浮数脉,其实这里面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它涉及到脉的主病。所以,如果说它轻取即得,重按稍紧而不空,我把别的补上来,不快不慢,不大不小,脉形不长不短,脉势力量正常,那我可以告诉你,这个浮脉只主一个病,就是主表证。我们书上又说,浮脉也主虚证。严格地说那个虚证的浮脉不能叫浮脉,只能叫脉浮。因为它轻取即得,但是重按已经不是稍紧而不空,它重按就没了,是不是这样的?严格地说它已经不能叫浮脉了,它在别的特征上也出现了异常,它已经是一种无力的脉,所以我们说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当脉达到浮而无力的时候,你还能说它是个浮脉吗?这是不准确的。所以说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衡量任何一个脉象,你的认识比那些只认识二十八脉的人已经高出一大截。

这里再举一个我们刚才说的数脉。我们书上怎样讲数脉?脉跳一息6-7至,我们书上还在后面补充,心率90-120次之间就叫数脉。我说这个定义错误,不能这么下定义。因为从逻辑学来说,如果你这个定义下完了,只要心率在90-120次就叫数脉,那就完了。你的这个数脉又省了很多前提。省了什么前提?省了它的脉位,不浅不深;省了它的脉形,不大不小;省了它的脉势,不强不弱。如果别的都正常,就是心率90-120次,那就是主热证。相反,如果除了心率快还有别的异常呢?如果它脉浮呢?甚至它是紧的呢?它就不主热证。所以说,你看,相反,如果我们从位息形势来分析的话,如果又浮又紧,我们还会诊断它是数脉吗?不会,对不对?它是兼夹的脉。

所以说,我觉得这个方法真的是个执简驭繁的方法。这个方法来源于清代的医家周学海。实际上,我觉得在清代,有不少医家是比较有科学头脑的。6脉 神

最后,我们还要讲一个概念,脉神。关于脉神,历代医家都有认识,但也不是太细。关于神,我们讲望诊的时候,讲望神,我们说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是体现在我们人体的一切上面的。我们说舌贵有神,脉呢?脉也贵有神。我们书上讲到脉有神,表现为哪些特征呢?我们的教材讲的脉神,说是脉有胃气和神气,其实是有点问题的,犯了互相解释的错误。那么这里来谈谈我个人对脉神的理解。

脉神其实指的是脉动的神韵。什么叫脉动的神韵呢?我总是这样说的,人是活人,活人才有脉动。所以脉动的时候,其实它体现了生命力。所以,它这种神韵就有点像我们的歌曲,它一定要有个曲调听起来才比较舒服。脉神也是,你体察脉象的时候,如果做到虚静凝神、意注指端,真的倾心去聆听的时候,其实把脉就是医生跟患者在进行一个无声的交流。所以,我们有些人不敢脉诊,因为他怕一把脉你就把他的心思都觉察了,真的是这样的。所以说,脉神其实主要指的是脉动的神韵,是我们医生跟患者、甚至医生跟疾病的信息的交流,所以这个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交流。我自己也没达到这个水平,但是我感觉隐隐约约真的应该有这么一种状态,就是说把脉到达最高境界的时候,感觉是一种生命信息的交流。我现在只能达到下面这种水平,其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特征,比如说,脉的胃、神、根。这里我们也稍微做一个解释。

《中医诊断学》里面提到,正常脉象的特征是有胃、有神、有根,我觉得这句话是错误的,我教中诊的时候,发现教材的错误太多了,什么叫正常脉象的特征是有胃、有神、有根呢?这句话反过来讲也可以这样说吧,有胃、有神、有根的脉象就是正常脉象了?那我们二十八脉里面除了少部分的脉,绝大多数都是有胃、有神、有根的。如果这三者少了一个,这就是一个死脉了。所以我说,正常脉象的特征,都是有胃、有神、有根,有胃、有神、有根的脉不一定是正常脉象,它是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根据高中数学,它是一个必备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们教材把它当成一个充分条件,这不太对。

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有胃、有神、有根。第一,什么叫根呢?我们把手举起来,分了上、中、下三部,叫寸、关、尺。我把手再平放,也分了三部,简单点分三部,浮、中、沉。按照我们中医一般的观念,上下而言谁是本、谁是标?肯定上是标、下是本。从浅、深而言,浅是本,深是标。好,大家看看我们的手,所以说,什么叫有根气?是不是从上下而言应该取下,从浅深而言取深。所以我们书上这个定义是非常准确的,叫尺部沉取不绝。尺部就是根部,沉就是深,所以尺部沉取不绝反映的是我们人体最深的先天肾精的存亡。究竟什么叫尺部沉取不绝?是不是你用手指头用力按,它一直都不绝?不是的,我们在座各位的脉象,只要你用力按都会绝的。那怎么判断它沉取不绝呢?其实这都是有标准的,等会我们讲操作的时候再讲。这个比较简单。

第二个是脉的神气。脉的神气实际上反映的是脉搏至止清晰的状态。大家注意“脉搏至止的清晰状态”,比如说正常的脉象有一个起伏,在你手下这种起伏比较清楚,这就是脉有神的一个表现。比如我们在座的各位,包括我们绝大多数门诊的患者,脉搏起伏都是比较清楚的,就是说,你感觉到它跳动是比较清晰的,脉搏的至止是比较清楚的。相反,有些人的脉至止不清晰,不清晰到什么程度?你想去把脉数一下脉搏一分钟跳多少次,都会觉得有难度。如果在你指下脉搏的至止不够清晰,中医来说这就是缺少神气的表现。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心之大主——神的存亡。刚刚有一个同学跟我说心跳次数的问题,其实根据我在临床上的观察,如果患者的心跳真的达到了一分钟140次,我可以说,你这时候通过把脉数他的心跳,是很难数清的,因为它太快了,你很难反应过来,甚至你搞不清楚它到底是跳了还是没跳,就感觉它在那里动,你必须拿听诊器去听才能数得清楚。所以说,如果说像这种脉搏次数都难数清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是缺少神气。

这个我印象比较深刻。我上课每次讲到湿温潮热、身热不扬,都得举这个例子,这是我们学校九九级01班的一个学生,当时来找我看病,正好在门诊。这个学生来看病,主要是看没劲。然后我问了一下情况,他说喉咙不舒服、人没劲、不想吃东西。我把他的脉,脉非常细,简直就是摸不清楚,不知道一分钟跳多少次,因为比较快,脉细数不清,我就问有发烧吗,因为我一般在临床只要把到病人的脉明显快我就会去怀疑他是不是有发烧,他说好像有点发烧。然后我就拿个体温计给他量,好像是39.1°C。然后我就拿给他看一下,他说有这么高啊,自己都不觉得。然后我就赶紧叫他去做个心电图,我们医院诊断他是病毒性的心肌炎。当然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外感,所以我还是让他吃中药,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湿温,当时开了个清热化湿的甘露消毒丹汤。他吃了一包药,当天晚上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烧基本上退下来了。这个学生后来去当兵去了,这说明他心脏肯定没问题了。这个学生我印象比较深刻,因为我一个同学,同样的疾病,也是病毒性心肌炎,但是当时我个人认为就是误治,他当时也是发烧、心慌,然后查出心脏有问题,就在我们医院住院,用西药点滴。用中医来说这就没有得到及时的就医。所以,导致他病毒性心肌炎好了以后,整个大学期间他的心律失常都比较严重,他原来体质比较胖,后来也就瘦了很多。我这个同学,真的是气血的状态影响了性格,他原来脾气比较急而且喜欢打篮球,得了这场病以后,他性格都变得和缓了,也不大喜欢运动了,体质变了,他各方面都变了。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说明有时候一个正确的治疗确实对预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是第二个,脉的神气。这跟我们原来书上讲到脉的神气有些不一样,我们强调一点,就是脉搏至止要清晰。

下面我们讲讲第三个,脉的胃气。脉的胃气是指什么呢?其实它强调的是脉搏往来冲和的状态。这个大家可能还不能明白,什么叫冲和的状态?说得简单一点,脉的胃气的多少主要是跟脉管的软硬程度有关。大家想想刚刚我们前面说到的弦脉,正常的脉是如循长竿末梢,这种脉你把上去是一种比较和缓、比较从容的感觉,我们书上说从容和缓、流利,这确实是有胃气的表现,表示后天生的胃气。那么,什么脉就缺少胃气呢?如果脉慢慢地失去了这种和缓之势,比如说脉弦,越来越弦、越来越弦,弦到如新张弓弦,那就说明它的胃气越来越少,当脉弦到如新张弓弦的时候,胃气已绝,这个病人可能就比较危险。相反,正常的脉是从容和缓,如果它不是变弦,而是变软,这个脉管越来越软、越来越软,软到脉管跟周围组织都分不清了,你搞不清楚它是脉管还是周围组织,那这种过软的脉也是没有胃气的表现。我不知道大家把过这种脉没有,我是把过的,我们南方湿度大,我把过两个脉软得特别明显,软到什么程度?就是你感觉不到脉管的轮廓,你把脉的时候只是感觉一整块都在微微跳动,脉管组织的弹性跟周围软组织的弹性差不多了,真的是这种感觉。

其实我觉得神气跟胃气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的,神气是强调的是一个清晰的状态,而胃气强调的是一个柔和的状态。当然了,有胃、有神、有根,这都是判断生死的标准,所以一般来说,病情比较危重的时候,我们要特别重视这些特征的体察。好,到这里,我们把整个脉象的心法内容都介绍完了。

三、脉诊的规范操作

下面,我们介绍一个脉诊的手法。在这之前,还得再讲一下我们中医的心法特征。刚刚我们提到的脉象的特征,具体来说,至少也有12个特征。这12个特征,其实每个特征之间还可能有兼夹的情况。所以,古人形容脉管是个方寸之地,如何正确获取这个方寸之地的特征,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所以,姚荷生先生特别重视脉诊的规范操作,他认为正确的操作是获取正确脉象特征的前提。我也经常这样讲,如果操作都不准确,你要达到比较高的境界是比较难的。我经常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说就好像用键盘,如果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教你,那你用键盘的习惯一般是用一个指头对不对?就好像我们第一次接触电脑,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才第一次接触电脑,就是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来找这个字母,那效率一定是很低的。而且,没有老师教的会导致即使你知道用两三个指头,但是速度还是快不起来。而且,比如说第一天我就有老师教,教我十个指头怎么摆,哪个指头按哪个键,你就只用一个指头,可能前面三天你还比我快,但是过了一个月呢?我的速度会超越你,为什么?因为我用的是正确的方法,就包括手边的这个小键盘,老师有教我们用大键盘,所以我现在知道怎么控制每个键,所以,我使用电脑比较快。但是这个小键盘,大学老师真的没教,我也没学,所以我现在用小键盘的速度是很慢的,我一定要用眼睛看着点。所以说,我觉得正确的方法非常重要,如果你掌握了这个方法,然后去训练,你就会有非常好的效率,但是如果你没有个正确的方法,就容易走歪路。

这里我也举另外一个例子,原来我读高中、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看金庸的小说,基本上全看完了,很多还看了两遍。看了以后有个体会,大家发现没有,那种练邪门邪派功夫的人最终容易什么?一方面容易走火入魔,另外一方面,他到了一定的境界再提升就很难了,再要提升就会走火入魔。但是正门正派的功夫呢?它开始好像进步比较慢,不像邪派一下就进步很快,但是你练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总能够提升。我们把脉也是这样。

古人有一句话叫“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我觉得这里面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其实你说的心中了了其实你并不了了,你是自以为了了。第二种情况,你心中是了了,但是你的操作方法不对。这两种结果都会导致你指下难明。原来我大学有一个老师,他就很支持第一种观点,他说哪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这回事啊?那是你心中不了了。然后他改一下,说“心中了了,指下可明”。当时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大学的时候我把脉象特征包括《濒湖脉学》全都背了一遍,那个时候我觉得《濒湖脉学》关于脉象特征的描述、鉴别,真的是非常好。当然今天我再学了姚荷生先生关于脉诊位息形势的这种理论,我觉得这个更好。当然,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已经很不错。

01

脉诊的一般条件1时间与环境

所以,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怎么样正确地获取脉象。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一般的条件。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我还是要再谈一下。第一个,脉诊的时间,按照我们中医的观点是以平旦最佳。为什么平旦最佳?《内经》有一段很精彩的话,“诊法常以平旦”,为什么?他说,“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乃可诊有过之脉”,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西医量基础体温的时候,中医认为,这个时候我们的气血处于一个最平和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的脉象有异常,那一定是疾病导致的,不会是因为你的生活、饮食、运动导致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这作为借口,别人找你把脉,因为不是平旦,就不把了。上次我一个朋友说他们单位请了个中医,然后我那个朋友就叫那个中医把把脉看看有什么问题,那个中医老是找借口,他说中医把脉一般是上午,下午不把脉,然后我说你可以找我,我给你把。我说当然我们中医也有这种说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让病人安静下来就行了,只要达到一个近似的要求就行了,不能过于拘束。

下面讲讲第二个,环境。其实把脉的环境非常重要,按要求清净之处最佳,“清净之处”是什么意思呢?不仅仅是说环境要安静,还要求把脉的医生和被诊者都应该进入一个清净的状态。我当中医这么多年,在老家也好,在朋友、同事中也好,略有名气,很多人都知道,坐在一起吃饭,一看到我,就叫我给他们把个脉。其实,我最怕这种状态,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我的心没有静下来。朋友聚会我是很高兴的,我的神情是发溢在表的,这个时候你让我把神收下来,聚精会神地把脉对我来说很累,再说,他也未必能静得下来。所以,这个时候把脉,其实对我而言,第一,是很累,第二,也可能把不准。所以环境最好是清净的,包括原来我上课的时候,我在讲课,很多同学叫我把个脉,其实我也说过,在上课的阶段我的意念都在外面,所以这时候也不适合把脉。我坐门诊的时候有心理准备,我静下来,一个上午看几十号病人也不觉得累。当然如果说平时没啥事,几个同学在一起,还要把脉,我看三四个病人我就觉得很累,就是这种感觉。所以,环境最好是要清净。2调神与调息

下面我们讲讲第二个,调神跟调息,这个稍微复杂一点。什么叫调神?调神是对医生而言,要求我们医生在诊脉的时候要虚静凝神、意注指端,这个说起来简单,做到真不容易。《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持脉有道,道是指方法,把脉其实是有方法的,这个方法什么最重要呢?虚静,要心中空虚、神情安静,这是一个保证。但是,刚刚说了,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虚心凝神,这个时候,把意念灌注到指端,我们三个指头能起到什么作用?它已经不只是三个指头,它是三个眼睛,它是三个耳朵,它能看、它也能听,大家有过这种感觉没有?真的,我们全身放松,意注指端的时候,指头的敏感性立马就得到了增强,这个和很多盲人的触觉特别敏锐是一个道理。西方说,上帝关了一扇门,就开了一扇窗,我觉得我们真的是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医生把脉的时候,虚静凝神、意注指端是你能够虚心、潜心把脉的前提。刚刚说了这里要做到有点难。我在临床上把脉,严格来说,如果想要做到这种状态的话,一个上午就绝对不能看三十、四十号病人,所以,说实话,我个人也觉得惭愧。如果说一个上午就看三到四个病人,我可以做到这点。有时候在把脉的时候,脑袋里面在想别的,其实,你的脑袋一旦在想别的,那个古人形容,你的脑袋意念一旦不在这里,这个三个指头虚而不实。我也有这种状态,有时候身体不舒服或者正好家里有点什么事,或者同学一个电话来了,我手搭在病人脉上,其实脑袋在想别的,然后我对着电脑开始写病人的脉象的时候,我发现还没把啊,我说对不起然后再把一下。为什么?虚静凝神、意注指端这是真的,是认真把脉的前提。

那么怎么样做到虚静凝神呢?其实我把脉有一个不自觉的习惯,我三个指头一旦搭上去脉以后,我的眼睛都是不由自主轻轻地合上的,我们中医说这个合上眼睑叫什么?叫闭外眼、开内眼。当我们把眼睑轻轻闭上,不看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我们的意就能够回来,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打开内眼,用内眼看就是用我们的手指头来看。所以说,要真正认真地把脉,一般来说,眼睑还真的是轻轻合上的。你睁着眼睛把脉,还真的有点难,除非你把脉时能做到目中无人。我相信大家应该有这种状态,就是你在想事情或者看书的时候,当你入了神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外界一切都不存在的感觉?其实如果我们把脉能够进到这种状态,那你提升一定很快。

这里还有个小问题,我们真正认真把脉的时候,还不只是闭目这个姿势。应该是一个什么姿势?我带同学做脉诊实践的时候,我说你们是不是认真把脉,你们能不能有体会,我只要看你们的样子就知道。认真的同学是怎么把脉的?认真把脉的人,头和手的距离一定会比较近。我们认真把脉的时候,头会不由自主地靠近手。为什么?我有这种感觉,我们手指头得到的信息传到大脑,它不是通过筋脉层过来的,它是通过空间距离。(众人哄笑)大家不要笑,这是真的。这个信息一定是通过空间信号传过来的,就好像我们的手机无线电一样,所以把脉的时候,手和脑袋要靠近一点,大脑才能接收到手上的信息。(众人再次哄笑)

好了,不要笑,只要在座的各位能认真去体察脉,是不是会有这种感觉?我再举个例子,你去看认真把脉的同学,他把脉的时候,虽然眼睛是闭着的,但是他的样子像是用眼睛在看,甚至有些同学把脉时,好像用耳朵在听一样。所以,我们南昌人形容得好。我们南昌的患者来找医生看病怎么说的?医生,给我看看脉,医生,你给我听一下脉,他不说把脉。真的,把脉的时候,如果有一种好的状态,你就是感觉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只有进入到了这种状态,你的三个指头才能变成“眼睛”。这是第一个,调神,太重要了,所以多说两句。

第二个,调息。调息也是医生要干的事情。我们说,平定气息、权衡脉息,这句话什么意思?说得比较简单一点,如果没有手表,那怎么判断病人脉的快慢呢?我们古人形容叫以不病调病人,医生一呼一吸病人脉跳几次?一呼跳两次,一息跳两次,呼吸间歇的时候病人脉跳一次,所以一般来说,一呼一吸再加上中间的停顿,病人准确的脉跳是五次,或者我们说四到五至。那么,这就是权衡脉息。其实调息除了权衡脉息以外,还有一个功能,其实调息也可以帮助医生调神。你们紧张的时候是不是做两个深呼吸就会帮助自己安静下来?当你们呼吸很平稳的时候,心情也会比较安静,是不是?当我们很激动的时候,还能呼吸很平稳吗?做不到吧。所以,调息还有第二个作用,就是帮助调神。关于中医的神,我原来稍微查了一点文献,但是没有深入地研究。中医的神里面真的还有很多信息。我把一个脉,脉象的信息传到大脑,我个人的体会,它真的是通过“无线电”传到大脑。所以,它是靠距离的,距离远了大脑接收不到。3诊脉的时间

下面讲讲把脉的时间。一般把脉要多久呢?我们原来中诊教材是说,脉跳50次,其实那是误解的一句话。因为,关于把脉时间长短,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伤寒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里面,批评医生不认真怎么说的?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这里的“五十”是什么意思呢?五十个动息。五十个动息也就是说医生五十个一呼一吸,五十个一呼一吸应该跳多少次?按照一呼一吸五次,二百五十对吧,至少也要三分多钟。所以,关于把脉的时间,认真地把,一般来说,要三分钟左右。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个不是绝对的。我们把脉的目的是把位息形势,微甚兼独这些特征获取出来。所以,只要你把这些特征搞清楚了,时间长短是无所谓的。但是,我还是要说,古代有些医生认真地把脉时间还是比较长的。用过短的把脉时间要想把所有的脉象都把清楚,还是有点难度的。

这里我举个红楼梦的例子。红楼梦有一个张友士,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的时候,把了多久?书上是这么描述的,说,叫她伸出手来,所以红楼梦里面大多都比较纪实的,没有什么悬丝诊脉。她伸出手来,只是说用手帕稍微遮了一下,手指按在上面,他说把了多久?说这个张友士,书上用了这两个字,“凝神”,凝神细诊了半刻钟,也就是七分半钟。然后,换过手来亦复如是,又把了七分多钟,也就是说他把秦可卿总共把了十五分钟的脉。然后,左寸沉伏,右寸虚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那么说,这个左寸沉伏代表心血不足。右寸虚而无力代表肺经气分大虚。上次我在我们学校做了一个讲座,就是关于红楼梦的养生。谈到林黛玉的病,我觉得林黛玉的病跟秦可卿的病在某些地方是类似的,林黛玉五脏都有病,她气血阴阳都有问题,所以,她的脉肯定是变异比较大。所以我们以后在临床上把脉,我个人觉得还是以把脉的特征提取出来为准。

刚刚说了,我们天天看病,有时候会追求效率。我也觉得这并不是错误,因为你看得太慢了,也会影响社会效益。比如说,你的需求量比较大,很多病人都慕名而来,你不看,有时候也是一种残忍的事情。所以还是要根据病情,如果是危重病、疑难病,那你肯定要认真把、认真体会;如果是常见病、多发病、你很熟悉的病,偶尔马虎一点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这就是理想跟现实的距离,包括刘英峰老师看病,我也和他说你有时候为什么不可以多看几个呢?我说你的水平肯定是不差的,你不看病人可能就找了一个更差的医生,让病人得到了误诊误治。其实误诊误治真是太多了,太常见了。我经常说,在我们县级医院,很多医生的水平真的是不敢恭维,虽然说凡是医生就都有误诊误治,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得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少的误诊误治。

02

基本姿势

一般的条件讲完了,我们讲讲第二个,标准的姿势。“标准”这两个字有点夸张了,我们只能说理想的姿势。1患者的姿势

首先,我们来看患者的姿势。患者不懂,所以说医生必须来帮助他做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姿势。比如患者的体位,像我们门诊的病人一般来说是坐位,如果是住院部的病人,可以采取仰卧位或者是斜靠位,但是一般不能侧卧。因为侧卧的话,一边气血受到了阻滞,那么肯定会影响到另一边,所以说侧卧是不合适的,仰卧、斜靠可以。这是患者的体位。

第二个,患者的手臂,这个是有要求的。患者的手臂要求前伸舒展、平放其心。“平放其心”好理解,就是手腕的高度跟心脏的高度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免得因为重力影响了脉象。第二个,“前伸舒展”这几个字有点难理解。前伸好理解,就是往前伸出来,什么叫舒展?就是不能让手压到,要让气血保持顺畅,这个时候的脉象才能反映疾病。今天晚上在做操作的时候,我还会再提一遍,怎么样才能做到前伸舒展。

比如说看这一张示意图,前伸是往前伸,舒展呢,就是肩膀不能夹着躯干。最后,达到腕掌仰放稍斜、可以放脉诊垫的效果。

我们姚荷生先生对使用脉诊垫的要求也是特别高的。脉诊垫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因为我们的手腕是不平整的,后面有些突出的骨性标志,我们用脉诊垫让手臂保持在一个固定的姿势,让手臂保持平直,所以脉诊垫应该有个什么要求?要高度适中,要有一定的柔软性,能够固定好患者的手臂。我看到很多医院的脉诊垫其实是不太规范的,很多医院的脉诊垫很高,然后中间有的鼓起来很硬,起不到一个好的固定作用。另外,手臂放的位置,这一点我已经养成一个习惯。基本上是,脉诊垫一定是放在掌横纹的中央,起到一个比较好的固定作用。另外,脉诊垫要跟患者手掌的一边保持垂直的关系,看上去比较舒服。我们做实验的时候,经常有些学生脉诊垫随便放,歪歪斜斜的,这样一看既会影响人的心情,又会影响患者的信任感,这个是要稍微注意的。另外,病人手的位置大家要注意,放在桌上的,他的手腕一定是要稍稍往上倾斜,大概30°左右,不要超过45°,更不能达到90°。为什么要斜着30°?我们晚上做实验的时候,可以看看为什么要斜。一定要斜,不斜的话,病人的手就是不放松的。这是关于病人腕掌的位置。2医生的姿势

患者的位置讲完了,下面我们讲讲医生的姿势。医生的位置一般来说要求侧对病人。什么叫侧对病人?像我们绝大多数医院,医生和患者坐的角度呈90°,特殊情况下也得面对面地坐,如果这个桌子的宽度不是太宽的话,面对面坐把脉也是可以的。这是医生跟患者位置的关系。

第二个,医生的手臂,要求以左切右,以右切左,与病人的手臂垂直相交,为什么?因为,如果不垂直,医生的三个指头构成的直线跟病人的脉管就不会重合了。所以说,垂直的目的是让医生三个指头跟患者的脉管在一条直线上。有些同学说了,我把手腕折过来把脉,行不行?我告诉你,不行。一旦折过来以后,我前面讲到调神,我说要意注指端,你手折过去了,但是意念就到不了指端了,意念就在手腕这里,这跟打太极的要求是一样的,一定要松。你彻底放松了以后,意念就能够过去了。所以说,医生的手臂要与病人的手臂垂直相交。为什么以左切右、以右切左?我经常和我的本科生强调这一点,他们肯定不会犯这个错误。我们的食指一定是把在寸脉的,无名指一定是取尺脉的。本科生有时候会犯这种错误,如果你在临床上把一个脉象,食指取在尺脉上,这就闹笑话了。我觉得我们中医不管哪个门派,这个应该还是统一的吧,食指一定是把寸脉,无名指一定是把尺脉,我们是不能犯这个错误的。

比方说来了一个住院部患者,在没有诊桌的情况下,我们医生要怎么样把脉?一般来说,我们用另外一个手来充当脉诊垫,托住患者的手,偶尔我也有这种把脉的情况。为什么?有些患者,跑到我家楼下来看病,说小孩发烧,那怎么把呢?那就只能用另一个手托住他的手,我一般要求患者要完全放松,但是这个肯定不是一个理想的姿势,因为医生这样把脉肯定是把不久的,把久了肯定会累的,累了意念就到不了指端。

第三,医生的腕掌。怎么放腕?要求落肘、伏腕、坐掌、弓指。落肘什么意思呢?落肘就是我们把脉的时候,肘放到桌上,不要悬空。为什么?悬空容易累,累了意念就到达不了指端,所以要落肘。伏腕、坐掌这是一起来的,伏腕是说手腕也要放到桌子上,坐掌就是要把腕抬起来,这叫坐掌、伏腕。弓指是说,把脉的三个指头一定要弓,为什么要弓?因为三个指头的长度不一样,你不弓一下它们怎么会构成一条直线呢?这个我们晚上做操作的时候再看一看就比较清楚了。

这是一个示意图,肘要落在桌子上,手掌要抬起来,手腕我要求也是要放在桌上,手腕放到桌上,掌自然就抬起来了,掌一抬起来三个指头自然就弓了,这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弓了指以后,三个指头在一条直线上,就可以这样取脉。

到了这里,我把医患的姿势都讲完了,这里讲的姿势是一个基本的姿势,患者采取坐位、手臂前伸舒展、铺放脉诊垫、仰放稍斜。医生要求全身舒展,以左切右、以右切左,与病人手臂垂直相交,要求做到落肘、伏腕、坐掌、弓指。其实,我经常说,我们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要明确目的,如果你不明确目的经常就会走偏。我们讲这么多的目的是干什么?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放松。患者要放松,患者坐到那里,手也放下来了,铺放脉诊垫,仰放之后他是舒展的状态,他很舒服,随便你把多久。所以患者放松的目的是让他的气血畅利,不会因为坐姿的问题而影响脉象。我们医生做这些的目的同样是放松,这样一个姿势我们医生最舒服,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做到前面的意注指端,才能够虚静凝神。我建议你们在座的晚上试试,你站着把也好,你悬着腕把也好,你能把一分钟吗?把到一分钟你的意念全在哪里?你的注意力全在哪里?如果你的肘悬空了,你的注意力是不是全在肘这里?你的腕悬空了,你的意念也过不去指端。所以,我们讲这么多,其实最重要目的就是放松,医生放松、患者放松,无论把多久,医生不累、患者不累,这是把脉的一个前提。

03

取 脉

好了,医患的姿势如果也比较正确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取脉了。取脉又包括三个内容,一个是选指目,一个是平贴脉脊,一个是指力垂直作用于脉心。我们重新介绍一下。

第一个,选指目。选指目是什么意思?这里我再介绍一下什么叫指目。目是什么意思?目是眼睛,这个指目就是指头的眼睛,是指端的敏感处。指目具体来说包括哪三部分呢?我们认为这三部分都属于指目,第一个,指尖。指尖,大家看到指头,靠近指甲的前面那一小块,平的,很小的那一块叫指尖。我们都知道十指连心,十指连心主要指的是哪里?就是指尖这里,敏感性特别好。第二个,指腹,大家要很清楚,看看自己的手,指腹就是什么?就是我们手指最后一节平坦的指面,也就是螺纹处,那块面积比较大,但是它的敏感性跟指尖比要差一点,没有指尖敏感。第三个,这里我列出一个新的概念,叫指垅。指垅什么意思?我们同样看看我们自己的手指头,指尖和指腹中间是不是就是一个斜坡?我们把它叫指垅。

我们把脉应该用哪个地方呢?其实,这三个地方都可以,但是一般以哪里下手呢?我们的操作规则是用指垅。为什么用指垅?大家看看,弓指的时候,三个指头形成一条直线,其实在哪里形成一条直线?是不是就在指垅这里?所以说,我们要求用指垅来把脉。还有第二个原因。我们来看看指尖,指尖的敏感性确实比较好,但是它有缺点,它的面积太小了。指腹也有优点,它的面积大但是它的敏感性不好。而指垅呢?正好介于两者之间,是不是?它的面积合适,敏感性也还可以,所以我们一般的来说,刚上手把脉的时候用指垅。如果你觉得感觉不太清楚,可以把手指头抬起来,就用了指尖了。如果有些人的脉管比较大,你感觉指垅不够用,那你把指头往下压一点,那就是用指腹。所以我们的观点是什么?以指垅为主,配合指尖、指腹来把脉,但是不管指尖、指腹、指垅,都属于指目,都属于指头的一个眼睛,比较敏感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在说,指目这个词用的真好,眼睛,真的是手指头的眼睛。

我们选定了取脉的位置以后,怎么来把脉?第二个要平贴脉脊,这地方我说一下什么叫脉脊。脊是什么意思?脊一般是比较高的地方,比如我们说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我们说背上的脊柱是不是都是比较高的?所以说,平贴脉脊就是说我们医生的指垅一定要对住患者血管的最高点。也就是说,血管是个圆柱状的,你把脉的时候要把到它的最高点,这样才能够避免只把到血管的一部分。

这个我是比较有体会的,我带了这么多学生,包括我带的研究生也会犯这种错误,什么错误?我把脉,有时候我先问学生这是什么脉,他说这个脉很细,然后我一把我说这个脉一点都不细啊。然后我一看他把,他没有把到血管的最高点。他把到的是血管的一个侧面,他按下去同样感觉血管有脉搏在跳动,但是你只按到脉搏的一个侧面。这个时候你要把指头往里面伸或者往外面放,把整个血管都笼罩在你指下,这个时候你就能够体会到什么叫脉脊了。这个地方犯错误的人非常多,因为不同的人的血管位置在寸口真的是不一样,有些人靠近尺侧一点,有些人靠近桡侧一点。

跟我抄方的同学都知道,我特别会把什么脉?那些什么斜飞、反关脉基本上逃不过我的手,我一把立马就发现这个病人这个脉是斜飞,为什么?原来我的同学他写一个脉,说这个左脉非常细,我一看说这是个斜飞脉。他为什么没发现,我就发现得及时啊?这跟我把脉的习惯有关。我反复强调,一定要有这种感觉,三个指头要把这个血管罩住,就是说,感觉整个血管的跳动都在你的指头控制之下。如果你养成了这个习惯,斜飞脉是逃不过你的手的。因为斜飞脉基本上它在一个地方一定是分出去的,它跑到你指头外面去了,你顺着一摸,就发现它是个斜飞脉。斜飞脉在临床上很多的。反正找我看病的的患者,有不少是斜飞脉。所以说一定要养成把脉脊的习惯,如果你没有把到脉脊,把到血管的侧面,真的,一个很大的脉会把成一个细脉。

再说一下平贴。平是什么意思呢?平是说三个指头的指目端要平齐。我经常看到有些同学这样把脉,就是说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第一节是笔直的,这样把脉的话,三个指头都不在一条直线上,指力分部肯定是不均匀的。所以,要求弓指,弓指的目的就是让三个指头平齐。第二个,贴,贴的意思就是说指节要弓起,倾斜,要贴住血管壁,让指头在一条直线上。

第三个,指力垂直作用中心,刚刚我们已经谈到了。我们用力的时候,一定要是针对血管的中心压过去,这样才不会斜着按,影响到对脉的大小的判断。

04

定 关

好,到了这里为止,医生的上手的准备基本上就讲完了。那么,下面我们重点要介绍的就是定位。定位,也就是说怎么样确定寸、关、尺三部。这在我们不同版本的教材,是有不同的描述的。我印象中,最早的教材说得很模糊,怎么定关?说以高骨定关。但是这个高骨到底是哪个高骨,我们教材没有说清楚,包括我们最近的一版教材,好像谈到了一下,以尺骨茎突来定关。今天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要用尺骨茎突,或者如何取骨性标志来定关呢?其实我们中医最早的定关法,不是用骨性标志,而是用同身寸法。因为同身寸法不方便,所以我们中医在临床中才发现了第二个,高骨定关法。我也经常说,我们有些医生把脉,如果说你定关都没定准,你再谈寸脉、关脉、尺脉的主病意义何在?我也看到有些住院医生在临床把脉,三个手指随便往上一放,一看这个食指都把在关上了,你还去谈寸关尺。所以这个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其实它对你影响非常大。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同身寸法,我们也把它叫做标准定位法。怎么定关呢?按照我们中医学的一个观点,掌横纹到肘横纹是多长?对了,你们学针灸的都认为是12寸,我们针灸书就这么说的。但是我们中医还有个观点,认为肘横纹到掌横纹是11,所以我们中医定关怎么定的呢?我们把它叫关前一寸、关后一尺。什么叫关前一寸?就是说以关分界,关前面是多少?一寸。关后面的呢?一尺。那也就是说总共是多少寸?11寸。我一直在想,当然我也没去考证,寸关尺三个名字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来的呢?因为关前面是一寸,所以就把它叫做寸;关后面是一尺,所以就把它叫做尺。寸关尺是不是这样来的,我也没考究。那么,怎么定寸、尺呢?大家注意了,关前一寸、关后一尺,但是,关前面有一个桡骨茎突,所以关到掌横纹一寸是取不满的,我们只能取九分。关后呢,这里写错了,关后是取一寸。那么加起来一共一寸九分。这一寸九分就是我们把脉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三个指头放下去,总共取患者同身寸的一寸九分。我经常看到我们有些女同学三个手指头特别小,病人又很高大,她把脉时三个指头也并得很拢。正常情况下,我们三个指头并拢好像是两寸吧。所以我们三个指头下去可能还正好是对应的。所以说,有时候如果你个子很小,病人个子又很大,你的三个指头应该分开一点,这样才会够这个长度。所以我们寸关尺三部一寸九分,相当于两个大拇指横纹宽度。我们把它分一下,寸关尺大概就是6:6:7,六分、六分、七分,大概是我们一个部的长度。

中午我做了一个尺子,今天晚上我也可以把它带过来,但是也发现一个问题,我在拉伸的时候,尺子不是均匀拉伸,所以,有一点点误差。大家看到尺子中间这条红线,把这个尺子分成了11等份。中间这条红线到前面就是1等份,到后面是10等份。现在我就可以用这根尺子给所有的人定关了。怎么定啊?你把手伸出来,我用这个尺子一拉,是不是刚好前面分成了1份,后面分成了10份啊?那么,这样定的关毫无疑问就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关,而且我做过试验,这样定的标准关跟患者自己用同身寸来量,基本上是吻合的。所以说,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但是你看病不能拿个尺子去量、拿个笔标记一下,这个影响医生高大上的形象。当然你也不能说叫病人拿个手指在那量一下我再下指头,这影响形象。所以我们这种方法是标准,但是在临床上却没有意义。

这是一个示意图,我就把尺子拉长,中间这条红线对应的就是关,就是我们下手指的地方,我这样定下来,无论你什么人,我用相对性,反正分成11等份都是不错的,那么这个方法是可以的。但是刚刚说了,可以是可以,但是不实用。所以我们医生为了解决这个尴尬,发明了第二种方法——高骨定关法。

我们发现手腕附近有一些骨性标志,用这些骨性标志来定关的话,会比较简便快捷,这就叫高骨定关法。这里我们就来看看手腕附近有哪些骨性标志。主要有三个骨性标志。

第一个是桡骨茎突,这个我们学了医学的同学都会知道,把手拿出来,桡骨茎突就在我们大拇指靠近掌侧这里,大家看看自己的手,发现一个什么特点?桡骨茎突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骨性标志,它不是很准确。

第二个,尺骨茎突。尺骨茎突在尺骨的掌背侧,大家看看,这个骨性标志是不是比较清晰?

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还发现第三个骨性标志,好像《人体解剖学》全都没提到,但是我们实践当中发现确实有这么一个骨性标志,我们把它叫桡骨后突。这个晚上我们上课实践的时候再来重点谈一下。

我们来看这幅图,这个是什么骨性标志?这是尺骨茎突,比较清晰。这是桡骨的后突,你们自己可以摸一摸,其实就在桡骨桡侧那里,把手放平有一个鼓起来的骨性标志。那么我们也在这个骨性标志这里作了一个标记,打了一个小叉叉。把手转过来,我们再来看,也有一个桡骨茎突。那么,这三个骨性标志用哪个最好呢?

我们做个实验。我们先来一个标准定关。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骨性标志的位置有什么区别?我用这个尺子围绕着手臂转一圈,垂直转一圈,我们发现相对于尺子的红线,尺骨茎突的位置比较靠下面一点,桡骨后突的位置要往上一点,桡骨茎突的位置又更前一点了。刚刚说了,你看,这个寸关尺我是怎么定出来的?我不是用骨性标志定出来的,我是用拉尺法标准定关定出来的。那么我这么转一圈,我发现这三个骨性标志哪个跟我们的标准定关最吻合呢?其实就是尺骨茎突。用尺骨茎突定的关跟我们的标准定关基本上吻合。那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这么确定了,我们定关应该选尺骨茎突,绝对不能选桡骨茎突。桡骨茎突定的关比我们标准的关起码上升了差不多五分,也就是说有二分之一指头的宽度,所以如果你用桡骨茎突定关,你定的关实际上是太高了。

确定好骨性标志以后,怎么定?这里有些同学,包括上个礼拜上我课的同学,他们都有一个习惯,用尺骨茎突定关,中指定关,他就把中指放在尺骨茎突上,转一圈,然后放到脉管上定关。但是我们学校的姚荷生先生,他是反对这么定的。姚老说,我们直接用拇指抵骨,中指定关。什么意思?我们人有这种能力,除非你小脑有问题,小脑没问题你拿指一掐是不是一定掐得到啊?所以我们用拇指顶住尺骨茎突,用中指直接掐过来就ok了,这样比你转过来还更简单。我这里可以示范一下,还真就这么准,这样掐得很准,基本上不会有错。

这是关于定关,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具体的操作,我们晚上再说。

好了,定好了关以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定寸。其实对于定寸,根据我在临床上的观察,说简单非常简单,说到规则也比较复杂。定寸应该是把关定好了以后,中指的上缘到掌横纹的中点为寸部。先定关,再定寸。然后再用同样的距离来定尺。那么,我们三个指头所取的距离总共是多长?差不多是一寸九分。这就是我们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规范的一个定关法。

05

运 指

那么,定好了寸关尺以后,下面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就是运指了。定好了位置以后,姿势也放好了,那么下面我们就要开始体察脉象了。体察脉象就是我们中医涉及到的运指,运指是把脉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你运指用得不好,前面的工作都是白费。运指里面用得比较多的就是举按循,除了这个还有上下推、内外推、上下循、单指按,但是其实用得最多的就是举按循。这个大家还很熟悉,我只能把我们这边的观点再提一些。

举按循是手指的浅深的应用,把我讲的跟我们的教材对比,我们教材说什么叫举?我们的原来《中医诊断学》教材说,浮取就叫举对不对?举至皮肤谓之浮取。但是姚荷生说,什么是举?凡是减力的过程都叫举,就是说我们把脉的过程中,我们手指头的力量在减轻,就叫举,一直减,减到什么程度就叫浮取啊?举至皮肤谓之浮取。同样的,我们只要往下加力的过程都叫按,按到什么程度谓之沉取?按至筋骨谓之沉取。这句话也是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每个人的体会都是不一样的。什么叫按至筋骨?我们女同学可能加一点点力就感觉能按到筋骨,我们男同学把脉,把病人手都按痛了可能认为还没按到筋骨。那究竟什么才叫按到筋骨呢?其实这个是有标准的。

我现在用我的标准来把脉觉得非常好。什么叫按到筋骨?仔细体会以后我发现这种感觉,你们下了课可以自己体会一下,你刚刚开始把脉的时候,放在表面的时候,感觉阻力是来自哪里?没有阻力。当你再往下按一点,这个阻力来自哪里?来自脉管。因为脉管搏动,所以你往下按的时候这个阻力是来自脉管。你接着往下按,加到一定力度的时候,突然有种感觉,来自脉管的阻力消失,变成来自下面周围组织的阻力,我告诉你,这已经到沉取了。这个时候正常脉象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把我们班上本科生的脉,多数学生是这种感觉,大多数在座的年轻人也是一样,你们去观察,用力用到这个程度,寸脉、关脉都没有感觉了,尺脉仍然在跳动,而且感觉尺脉还跳得挺清晰的,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尺脉沉取不绝。当然,到了病人身上就不一样了。病人身上,你沉取他的脉的时候,脉在你三个指下仍然跳动,那么就把这个脉叫沉脉。你看,它沉取不绝,如果沉取以后脉还非常有力,这种病人基本上都是高血压。所以,很多患者,我一把他的脉就知道他血压高,包括我楼下的一个博士同学,就在我楼下上班,有一天他找我看感冒,他说头痛,我给他把了脉,我说他血压很高,他说没有吧。他到医院一量,血压是200/120,立马给我打电话,他说血压高得不得了,怎么办?我说你先把感冒治好再说,血压高可能跟你热天感冒发烧有关系。我给他开了三包药,吃了两包药,他身上的酸痛和发烧消失了,但是血压仍然高。对于用中药降血压,我还不太有信心,我跟他说,你血压这么高,西医来说这个长期高血压的危害比较大,所以他仍然要再吃点降压药。那我一把他的脉,就知道他的血压偏高。这是关于什么叫沉取。

那么这个举按循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脉位的浅深,脉势的松紧、强弱、有根无根等等,所以我说举按循是把脉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刚刚说了,我们《中医诊断学》教材说,浮取、中取、沉取,这个指力是僵硬的,是不行的。姚荷生说,举按循至少要分五步,浮、微浮、中、微沉、沉,如果你做得细的话,还可以再分细一点。等下我们晚上也会练一下,就是说怎么样体察指力的变化。

时间关系,下面我就简单点讲了。我们说上下循,上下循是手指的上下运动,主要是体会脉形的长短以及脉位的上下。刚刚我讲到姚老说这个浅深要分五层,其实姚老也说,上下也要分五层。我们现在不是分为寸关尺嘛,是不是分三部啊?姚老说,至少要分五部,还有关上、关下。所以,在姚老师描述脉象的时候,有可能会这么说,关上浮,临床上真的是有这种脉的,你三个指头定位准了以后,可以感觉得到,指头中间的两个空隙鼓得最厉害,那怎么办啊?我们上下循摸,三个指头往下一点或往上一点来体察它最突出的地方。如果这两个空隙的位置比较有力,那我们就把它叫做关上浮或者叫关下浮。体会脉形的长短、脉位的上下,可以用上下循,这个在临床上就是有这种特殊情况才用,不是很多病人需要用到。

第三个,内外推。内外推主要针对的是什么呢?就是有些人的脉太大了,真的有这种脉,你那个指轮都盖不住,那怎么办呢?那我们就把手指头转过来,推一下内侧,推一下外侧,了解脉形的大小,甚至了解脉的曲直。像有些老年人高血压,特别是中风以后,那个脉就是弯曲的。所以要左右推一下。所以有时候三个指头也不一定完全在一条直线上,你得根据脉位的走势进行调整。

最后一个,单总按,这个我们原来学得比较多,比较熟悉。单总按主要是指三个指头整体与分部的运指,一般来说,总按主要是体察脉总体的特征。因为我经常看到临床上有些医生描写,寸脉弦或者关脉弦,或者寸脉滑、关脉滑,我个人认为,像这种整体特征还是总按比较好,包括体察脉象的有力无力,如果只有某一部出现特殊异常的话,我们才用单诊的方法。比如说关脉独弱,我们把其他两个指头抬起来,单纯用中指,它的敏感性更好。

第五个,初久持。这个主要是指有些脉把久了,感觉脉象渐渐有变化,怎么办呢?我们重新把。所以,初持是指初上手或重新切脉;久持主要是体察脉的神气、胃气。

四、常见的错误操作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临床上常见的一些错误姿势。

你看,这一个姿势,什么错?最大的错误就是手用错了,患者的右手,医生用右手把脉。这种错误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食指把到了尺脉上,无名指把到了寸脉上,在我们中医学来说,这种错误是最不应该出现的。如果哪个人这样把脉,用我的水平来判断,这个医生的脉诊水平应该是最下等的,都谈不上把脉。

再来看看,这个错误呢?这个错误左右手是对的,但是他错在哪?这里有好几个错误。一个错误是医生和患者手臂没有垂直。第二个,掌没有放下去,自然就弓不了指,这种指头的指力一定是非常僵硬的,肯定不灵活。你的指力不灵活,我不相信你能够把这个脉象的特征体察出来。

好,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错误。这个错误在临床上很常见,也谈不上错误,我们只能说是一种不规范的操作。你看,患者伸左手,医生呢?也是左手。但是他跟第一张图片的不同在哪里?他的食指仍然在寸脉上,无名指仍然在尺脉上。

为什么我说这个姿势不错误但是不规范呢?晚上我们做个试验,这样把脉的时候,你的举按循一定是不规范的。是不是很多老中医都用这种姿势?我们也可能跟过老中医,说实话,这种姿势就好像敲键盘一样的,我们作为初学者,不要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比较难进步的,我们还是用规范的操作比较好。

这一个呢?这一个是取脉的部位错误,他用了指腹来取脉,不是用指垅。

这一张呢?这是个脉诊垫的位置放得不对,太靠前了,掌都往前屈了。

最后一张呢?患者的手臂没有仰放稍斜,平放着,晚上我们可以做个试验,这个结果是什么?患者肩部有夹紧了,没有放松。

好了,那么到这里呢,脉象的操作我就跟大家介绍完了。其实讲了这么多,核心内容就是几点。第一点,医患双方一定要放松;第二个,要准确定关;第三个,正确应用指力。其实如果我们掌握这三点,只要多把,进步一定会很快。

五、脉象类型的表达方法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脉象类型的表达方法,我们临床上用得最多的就是文字描述,像我们在座的各位在临床上把脉,目前可能用名称描述最多,比如说,脉浮、脉弦、脉数、脉紧、脉滑。但是,名称描述其实是不够的,因为二十八脉远远概括不了临床上所有的脉象。所以,还应该加上具体的描述。什么叫具体的描述?就是把脉的位息形势的异常写出来。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具体描述可以写得很详细,但是不方便记忆,不方便传播。比如我跟你解释一个病人的脉象,我要说半天,那怎么办呢?我们还可以综合运用,就是用具体描述跟名称描述相结合。

第二个,脉图的描述,现在这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多了。但是我从对脉象的研究发现,目前的脉图还替代不了手指把脉获取信息。所以,目前脉图还不成熟,但是我希望有一天脉图能够成熟。如果脉图能够成熟,那我们不用再学把脉了。就跟西医的心脏的彩超一样,用得很好,西医不需要再去叩诊、听诊,我也希望能够把中医解放出来,把我们学脉的精力放在学辨证上,是不是会更有帮助呢?好,我就希望脉图会成熟起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