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胃同病辨证论治

胆,附于肝脏,内藏精汁(胆汁),其色黄味苦,源于肝脏,并受肝脏的疏泄作用影响。胆汁下注至十二指肠,助胃消化食物。胃作为水谷之海,主要承担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而这一过程需要胆的疏泄作用来协助。胆与胃的通降下行是维持人体正常消化功能的必要条件。

从脏腑升降气机的角度来看,胆属于甲木,胃属于戊土。两者的气机都表现出收敛下降的趋势。相火下行是由于土降而金敛,如果相火不降反升形成上热症状,则是甲木不降的表现。甲木不降会克制戊土,导致戊土也不降。《四圣心源·六气解》中提到:“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

再从脏腑相属的关系来看,胆内寄有相火,参与食物的腐熟过程。胆气的通降作用是维持胃中腑气通降的关键因素。正如赵献可在《医贯》中所说:“饮食进入胃中,就像水谷在锅中加热,没有火的加热是无法煮熟的。脾能消化食物,全靠少阳相火的无形力量。”

综上所述,胆与胃虽然功能各异,但两者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从脏腑升降气机和脏腑相属关系来看,胆胃通降下行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同时,胆内寄相火参与腐熟水谷的过程,对维持胃中腑气的通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食物。当胆的功能出现异常时,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其中,胆逆是常见的一种情况,它会导致口苦、胁痛、善太息等症状。当胆逆进一步影响到胃的功能时,还会出现呕吐、腹胀、纳呆、二便异常等症状。

《灵枢•四时气》中提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这句话说明了胆和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胆逆对胃的影响。同时,《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也有“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的描述,进一步证实了胆逆对人体的影响。

除了胆逆之外,情志不遂、寒温不调、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肥甘等因素也会影响胆胃通降的功能,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采取胆胃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中常用的方剂有大、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茵陈蒿汤等,这些方剂都具有疏肝利胆、和胃降逆的功效,对于治疗胆胃不和有很好的效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