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用量

临床上若辨证不属气虚者,则黄芪用量不宜过大,否则可致不良反应。
赵某,男,72岁。退休工人。因右侧上下肢活动障碍,语言謇涩,口眼歪斜半月余而于1987年2月22日来我院门诊。

女儿代诉: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冠心病史4年余。1987年1月25日晨起即感头昏头痛,右侧上下肢活动障碍,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经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病情进展不大。
CT检查报告示:脑血栓形成。来我院就诊时伴头昏,神疲乏力,饮食不思,右手不能握物,右下肢活动困难,需人搀扶方能缓慢行走,舌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
血压:140/90mmHg。诊断为中风(中经络)。
因思患者年高,神疲乏力,遂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投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当归尾10g,赤芍10g,地龙3g,川芎6g,桃仁3g,党参10g,白术10g,怀山药10g,3剂,水煎服。

复诊:服上方后自感气往上冲,头重脚轻,周身不适,血压上升至190/110mmHg,此乃黄芪用量过大,升阳太过。
遂减黄芪为40g,3剂。服后病痛亦未见减,再减黄芪为20g,7剂后,精神好转,食纳增加。守上方加茺蔚子15g,制首乌15g,刺蒺藜12g,20剂。
患者言语渐见清晰、流利,右上肢握力增加,右下肢活动较前轻松,头痛头昏感消失。守上方加黄芪量为40g,意在加强益气活血通络之效,继续服药15个月,活动自如,言语、血压正常,基本康复。

现代研究,黄芪有“双向调节”之说,即血压高时能降压,血压低时能升压。这一理论只适应于其病机皆为气虚患者。否则,不可贸然投以大剂黄芪。如肝阳上亢之高血压,则宜镇肝潜阳之剂,黄芪益气升提则不适宜。
本例患者虽有气虚血瘀症状,但年老久病体弱,投大剂黄芪反致病情加重,血压升高,减量则病情逐渐好转。
设加入助化之剂或逐步加大黄芪用量,可能不会出现升补太过之不良反应,此点有待于继续研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