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长脂肪瘤
不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留心过这样一种情况:有时会在身上摸到很多小疙瘩,有时大大小小会有很多,也不痛,会稍影响美观,一般是在有脂肪的部位,由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其次为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这个就叫“脂肪瘤”。它主要发生在皮下,称为浅表脂肪瘤,也可见于肢体深部和肌腹之间,称为深部脂肪瘤。患者年龄多较大,多见于40~60岁中年人,儿童较少见。深部脂肪瘤多沿肌肉生长,可深达骨膜,但很少侵犯邻近骨骼。
首先声明脂肪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目前该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约1/3多发性脂肪瘤患者可有家族史。
人体内有一种“脂肪瘤致瘤因子”。正常情况下,这种致瘤因子处于一种失活状态(无活性状态),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病,但在各种内外环境的诱因影响作用下,这种脂肪瘤致瘤因子处于活跃状态,具有一定的活性,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内的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致瘤因子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体内的内环境改变,慢性炎症刺激、全身脂肪代谢异常等诱因条件下,脂肪瘤致瘤因子活性进一步增强与机体的正常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段结合,形成基因异常突变,使正常脂肪细胞与周围组织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导致脂肪组织沉积,并向体表或各个内脏器官突出的肿块,即脂肪瘤。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有哪些临床表现。浅表脂肪瘤除了局部肿块外几乎不引起任何症状。可为单发也可为多发,大小可以从几毫米至几十厘米不等。肿瘤生长缓慢,质地柔软,边界清楚,呈分叶状,推之活动度良好,活动时可引起皮肤凹陷。很少引起疼痛,出现疼痛常常是由于大的脂肪瘤压迫外周神经导致的后期症状。
深部或筋膜下脂肪瘤可引起各种症状,取决于它们的部位和大小。如手术脂肪瘤可引起活动滞涨感或活动受限。较大的纵隔脂肪瘤可引起呼吸困难或心悸。
脂肪瘤常见于肥胖者,而且在体重快速增加时其体积也增大,但相反的,在体重严重下降时,脂肪瘤并不随之缩小,这个时候往往就诊患者增加。
除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可选择超声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等,还可以结合病理检查。
直径在1cm内的小脂肪瘤一般不需处理。较大者可行手术切除,深处的脂肪瘤有时因较难完整切除,可局部复发,但基本不发生恶性变。多发性脂肪瘤治疗也以局部切除为主,所以大家也大可不必担心。日常预防也以正常规律,合理饮食为宜。
一个治疗脂肪瘤的中医妙方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1987年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2009年被国家评为“国医大师”。
朱良春治脂肪瘤中药方:炒白芥子4.5克、生牡蛎24克、半夏6克、炙僵蚕12克、昆布9克、大贝母9克、海藻9克、胆南星4.5克、海浮石12克、生姜2片。
服药三个月,脂肪瘤逐步缩小,直至消失不见。
朱老的这张方子正是围绕着化痰来全面布控的,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