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头痛剧烈,重用当归川芎

痛经(肝郁气滞)

郝某某,女,16岁。病历号:51-8-482。

去岁天癸初行量甚少,经来腹痛,食欲减退,两胁窜痛,情志不舒,时生烦躁,形体瘦弱,面色少华。

舌淡苔腻,脉细缓。

辨证立法:情志不舒,两胁窜痛,均属肝郁,肝为藏血之脏,脾为生血之源,肝病传脾,血亏不得荣养经脉,冲脉为血海,血不充则经水少而腹痛。拟调冲任,理肝脾法。

处方

醋柴胡、醋蕲艾、厚朴花、玫瑰花、春砂仁、月季花、代代花、酒川芎、苏梗、桔梗、炒枳壳各5g,杭白芍、阿胶珠、酒当归各10g,香附米、生地、熟地、酒元胡各6g,炙甘草3g。

二诊:服药3剂,食欲增,精神好,两胁已不窜痛,月经尚未及期,未知经来腹痛是否有效,嘱于经前3天再服前方,以资观察。

三诊:每月经前均服前方3剂,已用过4个月,均获良效,月经量较前增多,血色鲜红,经期较准,经期腰腹不觉酸痛,精神好,食欲强,面色转为红润,拟用丸方巩固。

处方

每届经前1周,早晚各服艾附暖宫丸1丸,白开水送下。

解读

经来腹痛,多见于初行经时不重视经期卫生,饮冷遇寒,或肝郁气滞,或血瘀,或为血虚均可致痛经。

本案则因肝郁不舒,遂有饮食少进,致血少来源,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初诊以缪仲淳之加减正元丹为主方,加元胡、柴胡、香附、苏梗舒肝理气,养血调经,服药后不但经来腹痛治愈,而且气血渐充,食欲增,面色亦转红润矣。

杭白芍——醋柴胡:白芍养血敛阴,柔肝和血,缓急止痛,清解虚热;柴胡疏肝开郁,和解退热,升举阳气。白芍酸寒收敛,能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阳气而泻邪热,养血以柔肝,缓急而止痛,泻肝之邪热,以补脾阴;柴胡轻清辛散,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以疏调少阳之气,而理肝脾,调中宫,消痞满。

二药伍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故以白芍之酸敛,制柴胡之辛散,用柴胡之辛散,又佐芍药之酸敛,以引药直达少阳之经,而清胆疏肝,和解表里,升阳敛阴,调经止痛。

生熟地——砂仁:生熟地亦简称二地。生地性凉而不寒,养阴清热,凉血止血;熟地甘温黏腻,补益肝肾,滋阴养血,生精补髓;砂仁辛散温通,芳香理气,行气和中,开胃消食,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取砂仁辛散之性,去生熟地黏腻碍胃之弊。诸药合参,滋阴补肾,益精填髓,生血补血,养阴凉血之功益彰。生熟地、砂仁伍用,为施师所习用,诸凡津亏血少诸症皆宜选用。生熟地质体黏腻,易碍胃腻膈,故以砂仁之辛散佐之,消其副作用,增强治疗效应是也。

当归——川芎:当归性柔而润,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祛瘀消肿,润燥滑肠;川芎辛温香窜,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当归以养血为主,川芎以行气为要。二药伍用,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气血兼顾,养血调经、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增强。

当归、川芎伍用,名曰佛手散,又名芎归散,出自《普济本事方》。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等症。

《医宗金鉴》谓:“命名不曰归芎,而曰佛手者,谓治妇人胎前、产后诸证,如佛手之神妙也。当归、川芎为血分之主药,性温而味甘、辛,以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也。”

明 • 张景岳云:“一名芎归汤,亦名当归汤。治产后去血过多,烦晕不省,一切胎气不安,亦下死胎。”

笔者体会,经期头痛剧烈者,二药宜重用,当归10~18g,川芎15~30g。

艾叶——香附:艾叶温经止血,暖胞散寒止痛;香附开郁调经,行气止痛。艾叶除沉寒痼冷为主,香附开郁行气为要。二药参合,温开并举,调经散寒、理血利气、通经止痛的力量增强。艾叶、香附伍用,出自《寿世保元》艾附暖宫丸。治子宫虚寒不孕,月经不调,肚腹时痛,胸膈胀闷,肢怠食减,腰酸带下等。

厚朴花——玫瑰花:厚朴花味苦、辛,性温,而其气味辛香,具有生发之气,能宽胸理膈、化湿开郁、降逆理气;玫瑰花色紫、鲜艳,香气浓郁,其气清而不浊,其性和而不猛,柔肝醒脾,行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实属理气解郁、和血散瘀之良药。

月季花——代代花:月季花甘温通利,活血调经,消肿止痛;代代花甘平行散,理气宽胸,开胃止呕。月季花重在活血,代代花偏于行气。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调经活血、行气止痛甚效。

施师经验,诸花入药者,均宜后下。否则,有效成分易被破坏,以致影响治疗效果。

苏梗——桔梗:紫苏梗行气宽中,温中止痛,理气安胎;桔梗宣通肺气,祛痰排脓,清利咽喉,升提利水。紫苏梗偏于下降理气,桔梗长于升提上行。二药伍用,一上一下,开胸顺气、理气止痛、消胀除满之功益彰。经期胸闷、乳房胀痛等症尤为相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