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随证变法,治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喘咳
王某,男,62岁。
既往:体尚健,近半年来时发喘咳,伴胸闷,痰少色白,饮食、二便及睡眠均可。
近日喘咳又发,舌苔微黄而腻,脉沉滑。
辨证:属痰气交阻,肺失宣肃。
治法: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平喘。
药用:
炙麻黄5g、射干6g、法半夏10g、炙紫菀12g、枳壳6g、款冬花10g、苦杏仁10g(打碎)、紫苏子10g(打碎)、广陈皮10g、茯苓15g、竹茹10g。
先取2剂,每日1剂,水煎服,以观药效,忌食辛辣油腻。
二诊:
药后喘咳略减,仍胸闷有痰,量少色白。
又新见尿黄,喉痒,口苦,苔转黄腻,脉如前。
辨证:痰热阻肺,肺失清肃。
治法:化痰清热,降气止咳平喘。
药用:
桑白皮10g、黄芩10g、瓜蒌皮15g、浙贝母10g、竹茹10g、枳壳6g、白前10g、紫苏子10g(打碎)、紫菀12g、苦杏仁10g(打碎)、百部10g、化橘红6g。
共6剂,服法与禁忌同前。
三诊:
药后喘咳又减轻,胸闷渐消,尿黄,口苦,喉痒亦均减,治宗原法,仍以二诊方续进6剂。
3个月后来告,药尽喘咳已,至今未复发。
按语
本案属于实喘,初诊证属痰气交阻,肺失宣降,热象不著,所以颜正华教授用射干麻黄汤合温胆汤加减为治。
分析全方用药,药多辛温宣降,而少苦寒,旨在宣肺降气,化痰平喘。
复诊虽喘咳略减,而胸闷有痰与之前相同,且又增尿黄、喉痒、口苦等内热之兆,说明本病病机不只是痰气交阻,还有内热蕴滞。
颜正华教授抓住病机,随证变法,改以清热化痰、降气平喘止咳为治。
药用:
1.桑白皮、黄芩、瓜蒌皮、浙贝母、竹茹、白前、枳壳:清泻肺热,化痰降气。
2.紫苏子、苦杏仁、紫菀、百部、化橘红:化痰降气,止咳平喘,药证相当,收效显著。
三诊仍用原法,遂使热去痰消,喘咳渐平。
慢性支气管炎—喘咳
翟某,女,66岁,退休职工。
初诊:1992年1月27日。
体胖,患慢性支气管炎10年,时轻时重。
半个月前因感风寒使喘咳加重,服中西药乏效,遂来求治。
刻下:喘咳痰鸣,痰多色白质黏,呈泡沫样。
胸闷憋气,每咳出痰则感舒畅。
伴有咽痛喉痒,乏力多汗,汗后身冷,微恶风寒,背痛发凉,口苦口干,恶心纳少,尿黄,大便正常。
咽峡充血,舌体胖大质暗红,苔腻,脉滑。
辨证:痰饮阻肺,营卫不和,夹热夹虚。
治法:宣肺化饮,降气止咳,佐以调和营卫,清泄内热。
药用:
炙麻黄5g,桂枝3g,炒白芍10g,细辛、干姜、五味子(打碎)各5g,紫苏子10g(打碎),法半夏10g,生石青30g(打碎,先煎),射干10g,炙甘草5g,茯苓20g。
共6剂,每日1剂,水煎服,有效可原方继服6剂,忌食辛辣油腻及鱼腥发物。
二诊:1992年2月24日。
药尽6剂喘咳减轻,再进6剂喘止。
今时有咳嗽吐白痰,伴气短乏力,汗出,上肢痛,舌脉同前。
治法:化痰降气止咳,佐以益气健脾。
药用:
紫苏子(打碎)、苦杏仁(打碎)、化橘红、法半夏、旋覆花(包)各10g,款冬花、紫菀各12g,厚朴6g,沉香面4g(另包,分吞),茯苓20g,太子参15g,炙甘草3g。
续进6剂。
三诊:
服上方期间喘未作,停药3天后喘又大作,余症如初诊。
再投以初诊方,方中桂枝增至5g,去茯苓加杏仁10g (打碎),续进6剂。
四诊:
喘咳虽减,仍时而咳吐泡沫状痰,至晚痰鸣,伴胃脘堵闷,口干,纳差,乏力,舌脉同前。
治法:化痰降气止咳,佐以开胃健脾。
药用:紫苏子(打碎)、杏仁(打碎)、法半夏、陈皮、紫菀、款冬花、白果(打碎)、竹茹各10g,炒神曲12g,茯苓30g。
再进6剂,并嘱其慎起居,食清淡,以防诱发加重。
连进10余剂,半年来未加重。
按语
颜正华教授认为,病家患慢支十载,且体胖多痰,又值隆冬再感风寒,遂使宿痰加重。
肺失宣肃,痰饮壅滞,则喘咳吐多量白痰。
邪客肺卫,痰阻气道,则痰鸣喉痒,胸闷憋气。
痰出气道通,故胸闷憋气减而舒畅。
久咳肺气被伤,故痰呈泡沫状。
病久卫阳已虚,风寒又客肌表致使营卫不和,故多汗,汗后身冷,且微恶风寒。
邪郁化热,灼津炎上,故痰黏,咽红咽痛,口干口苦,尿黄。
累及脾胃,升降失调,故纳少,恶心。
总观其证,属痰饮阻肺,营卫不和,夹热夹虚。
按急则治其标之原则,当先宣肺化痰,降气平喘,兼以调和营卫,清泄内热,方投《金匮要略》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射干、茯苓。
如此方证相合,恰中病所,故连进10 余剂即收喘止、余症减轻之显效。
二诊患者仍咳嗽吐痰,且伴乏力气短,颜师又按缓则标本兼顾的原则,主以化痰降气止咳,兼以健脾益气,以祛邪扶正,巩固疗效。
三诊、四诊仿上述原则,随证变法用药,终使宿疾显著缓解。
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喘咳
朱某,男,65岁,退休工人。
初诊:1992年4月17日。
患慢性支气管炎50年,喘咳时轻时重。
患高血压10年,患冠心病5年。
近日因感冒而引发喘咳痰多,色白质黏,胸中灼热发闷,多汗,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血压:150/90mmHg(20/12kPa).
辨证:痰热内蕴,肺失清肃。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佐以宽胸润肠。
药用:
桑叶、桑皮各10g,黄芩10g,全瓜蒌30g,浙贝母10g,竹茹6g,苦杏仁10g (打碎),紫苏子6g (打碎),化橘红6g,清半夏10g,紫菀10g,茯苓20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食辛辣油腻。
二诊:
痰消喘止咳减,仍胸闷,大便干,又见头晕、头痛,血压同前。
辨证:痰热未消,兼肝阳偏亢。
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止咳,兼以平肝。
药用:
全瓜蒌30g,清半夏10g,黄芩10g,浙贝母10g,杏仁10g(打碎),紫菀10g,枇杷叶10g (去毛),茯苓20g,蒺藜10g,菊花10g,生牡蛎30g(打碎,先下)。
共7剂。
1年后又来就诊,云上方服尽7剂,诸症基本消除,至今年余未发。
迎日因感冒又发咳嗽痰多,口苦口干,尿黄,大便干燥,痔疮肿痛。
辨证:痰热阻肺,肠热津枯。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清火润肠通便。
药用:
全瓜蒌30g,黄芩10g,淅贝母10g,苦杏仁10g(打碎),马兜铃10g,槐角10g,生地榆10g,郁李仁15g(打碎),火麻仁15g,陈皮10g,炒枳壳6g,鲜地栗10枚。
药尽7剂,痰咳止,痔肿消。
按语
本案患慢性支气管炎50年,咳喘时轻时重。
初诊:
喘咳痰多,色白质黏,胸闷,乃痰浊阻肺、肺失清肃之征。
胸中烦热,尿黄,便干,乃肺热灼津之兆。
颜正华教授以桑叶、桑皮、黄芩、浙贝母、全瓜蒌、竹茹、苦杏仁、紫苏子、法半夏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其中瓜蒌、杏仁、紫苏子又兼宽胸润肠。
二诊:
痰消喘止咳喊,仍胸闷便干,又见头晕头痛,知痰热未尽,气机欠畅,兼肝阳偏亢。
颜正华教授用全瓜蒌、黄芩、浙贝母等清热化痰止咳之品,并加蒺藜、菊花、生牡蛎平抑肝阳。
如此主兼并治,保持1年不发。
1年后咳嗽又作,并兼便秘痔肿,此乃上有痰热阻肺,下有肠火伤津。
颜正华教授以全瓜蒌、黄芩、浙贝母、马兜铃、地榆、槐角等,上清痰热而止咳,下泻肠火而消。
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慢性支气管炎患的病率要显著高于年轻人群。
特别是现在天气忽冷忽热,正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发季节,应当谨慎重视,提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