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胆论治突发性耳聋

【基本资料】

陈某,女,时年49岁,因“双耳闷塞感反复发作近2月”于2020年8月20日就诊。

【发病过程】

2个月前出现双耳闷塞、头晕、听高声时头痛,外院诊为“突发性耳聋”“咽鼓管异常”“梅尼埃病”,经激素、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所改善,但每于劳累后复发。

首诊证候

刻诊:双耳闷塞,双颈肩酸困,口苦,口干,睡眠可,胃纳可,大便硬,小便正常。舌尖红、苔薄黄,脉缓。辅助检查:听力检查:右耳听力正常,左耳低频中度下降、高频听力正常。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突发性耳聋。

中医诊断:耳鸣耳聋(胆腑郁热证)。

治则:清热利胆安神。

处方:

针刺:百会、印堂、水沟、廉泉、引气归元、听宫、内关、阳陵泉。

精灸:风池、颈百劳、肩中俞、四花穴、听会、丘墟、涌泉各2壮。

刺络:肩井、心俞、肝俞。

埋针:厥阴俞、胆俞。

耳针:心、胆交替。

随诊过程

按上方每周治疗3次,治疗6周后,双耳闷塞、头晕、听高声时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后继续巩固治疗2个月而愈。

【按语】

突发性耳聋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单侧听力下降为主症,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于中医“暴聋”“卒聋”“风聋”“厥聋”等范畴。暴聋多因工作压力大、疲劳或感风邪,心胆失调,邪气阻遏耳窍引起。本病病位在耳,与手足少阳经相关,与心、肾、胆、三焦等脏腑关系密切。

心胆论治针灸技术是选用心经、心包经、胆经相关的腧穴或心经、胆经、心包经的背俞穴、募穴配合,并运用整合针灸思维即“一针二灸三巩固”模式治疗疾病的针灸技术,是解决临床疑难病症及疾病的难点,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归纳所形成的针灸技术。李梃《医学入门·脏腑》在“五脏穿凿论”中指出“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足少阳胆经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手少阴心经“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说明心胆有经脉相通的物质基础,其经脉脏腑相关、病候相应。

肾开窍于耳,胆经、三焦经、小肠经皆循行入耳。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胆腑郁热之象,治疗以清热利胆安神为原则,针刺百会、印堂、水沟、廉泉以调任通督、安神利窍,内关、阳陵泉配合使用,调节心胆,治疗耳鸣耳聋,相得益彰,听宫疏调耳窍,引气归元健脾补肾、祛邪通窍;精灸风池、颈百劳、肩中俞疏通头项经气,四花穴调和气血,听会、丘墟通经开窍,涌泉引火下行;刺络泻心肝胆之火;埋针巩固治疗。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应先明确诊断,按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原则治疗及预防,部分突发性耳聋可由疲劳及情绪激动诱发,平素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疏导情绪。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