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喝上了这碗“粥”,睡眠真的改善了
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
用现在的话简单说就是用流水,并且要扬水上万遍,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甘澜水,用苇来烧火,烧开了之后放秫米和半夏,把五升水熬成一升半,把米什么的药渣扔掉,取米汤喝,每天服三次。新发病的,喝一杯就睡着。
现代用法:清半夏9克、秫米20克,水煎服。
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半夏生长在夏至前后,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阳气最多,进而转阴,是大自然阴阳交会之期。
因而古人认为它有引浮越卫阳入阴的独特功效,正和失眠“阳不入阴”的病机。
此外,半夏辛散之性有助于利窍而接引阳气,服药汗出后,使阳气出入之道更加顺畅,有利于阳入于阴。
并且半夏又可以燥湿化痰,著名的祛痰方剂二陈汤便以半夏作为君药,可见它祛痰和胃之力,胃和则卧安。清半夏是半夏的一种炮制品,炮制后可以将毒性降低。
秫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 (即半夏秫米汤) 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
这是说秫米在本方中具有通利中焦气机,引阳入阴以及交通阴阳的作用。
另外味甘性凉,还能够制约半夏的燥烈之性。由于年代久远,秫米究竟是什么米也已经众说纷纭。目前有人考证认为是黏高粱米,也有人认为是黄黏米,有医家认为也可以薏米代替。
《伤寒论》云:“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甘澜水具有流动之性,我们平时讲“流水不腐”,流动的水不容易变质。我们平时看到的臭水沟,多是一潭死水。
古人认为甘澜水具有荡涤邪秽,疏通下达,调和阴阳的作用,并且不助水湿之邪,因此张仲景在很多治疗水湿的方子都用这种水。
现代可以用水放在桶里,搅动10分钟左右来进行制备。
至于为什么用“苇薪炊之”,张骥《内经方集释》认为“苇火徐炊,火不盛而势缓”,也就是为了增加煎煮时间,一是可以使阴阳充分交通,二是可以通过久煎减轻半夏毒性。
当然现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如此煎煮了,也不能胶柱鼓瑟,据此可以适当延长煎煮时间进行替代,效果也是不错的。
煮出这样一锅粥,把米汤过滤出来,剩下的倒掉。喝上这样一碗米汤,具有燥湿化痰、交通阴阳、调和营卫之功,对于痰湿内阻、胃气不和导致的失眠具有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