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物只是一场骗局?
自2006年以来,在英国,仅抗抑郁药的处方量就增加了180%。而且,每11个人中就有1个人正在服用抗抑郁药,但全社会抑郁症的发病率并没有明显下降。
根据堪萨斯大学的心理学硕士研究表明,大约有50% 的抑郁症患者对药物产生了最初的积极反应,而在所有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中,只有一小部分(估计介于5%至20%之间)会得到完全而持久的缓解。
换句话说: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抑郁,因此具有实际价值,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远远不够。
其实,抗抑郁药物出现的历史并不长,30年代广泛采用电休克治疗抑郁,而真正的药物治疗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到了现在,市面上已经到处都是抗抑郁药物,包括百忧解、帕罗西定、左洛复、怡诺思等等。
2018年2月,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包含超过10万人的500项研究的回顾研究,支持了许多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几十年来一直在说的话,那就是抗抑郁药确实有效。
然而,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的数据表明,在改善患者症状上,安慰剂与抗抑郁药疗效相差无几。
欧文·基尔希(Irving Kirsch)是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最初也是化学抗抑郁药物的支持者。他在研究中得出,化学抗抑郁药在汉密尔顿量表(抑郁症的一种重要诊断工具)上表现的作用平均比安慰剂作用高出1.8点,还不到改善睡眠方式所带来的提升的三分之一。
Kirsch认为,他发现的1.8分增益在临床上毫无意义,并不能证明这些药物的有效性。
此外,基尔希教授有次偶然看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一些内部材料,这些材料记录了抗抑郁药物在研发阶段原始的实验结果。结果发现,制药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选择性公布实验结果。
比如说,一个实验中,一共有245名患者服用了这种药物,但是等到制药公司对社会公布的时候,他们只挑选其中有效果的27名患者的数据,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药品有效,可以售卖。
针对这个问题,作者还曾咨询过一位教授,这位教授透露说:“你是制药公司,那你做了1000个实验,其中998个失败了也没关系,只要你有2个成功,你的药就能进入当地的药店。”
但倘若药品的效果因人而异,那么这些实验数据就不具有普适性,因而毫无意义。
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市面上已有几十种药物可用于治疗抑郁症,但这些药物对50%的患者无效,而2/3的患者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患者个体差异性显著。
如果单纯没有效果也就算了,关键是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比如使人发胖、大量出汗、性功能障碍等等。随着抑郁症的“反弹”,患者一般会加大剂量,药越吃越多,副作用也越来越大,掉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