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肝脾防治六郁

郁,涩滞不畅为之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五脏郁的论治。其达之、发之、夺之、泄之、折之,皆为解散郁之涩滞,令其顺畅条达。金元医家朱震亨立“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论,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各种郁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其影响深远,现仍在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一)气郁

因情绪不畅,肝气受损,郁而不舒,疏泄失常所致。肝气横逆,犯及脾胃,中土失运,以致两胁胀满或痛,胃脘胀痛,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又气滞及血,血行失畅,可导致妇科诸病,如月经不调、或闭经、痛经、乳腺炎、不孕症等。气郁为病,临床以胁胀痛,脉弦,并有情志所伤为其特征。治宜疏肝运脾、理气降胃,兼调气血。

(二)血郁

多因肝气郁结,导致气滞血瘀,或脾虚气血不足,气不运血而致瘀,或寒凝血瘀,或热邪煎熬而成瘀。血郁为病,临床总以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为其特点。治宜以调理肝脾为前提,或理血疏肝,或健脾活血,或温通化滯,或凉血散瘀等。

(三)痰郁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湿盛,运化输布失常,水湿久郁不化则成痰。肝郁化火,火热燔灼,游行于三焦水液之通路,煎津炼液又为痰。痰分有形无形,无处不到,阻于上焦可致喘、咳、哮、痹等;阻于中焦则出现痞满;阻于心窍可导致癫、狂、痫;阻于下焦,可致闭经、痛经、带下、不孕;阻于皮肤,可致疮疡癣疥、痘疹等。痰郁为病,临床总以舌苔腻,脉弦滑为特征。治疗除健脾调肝外,还要根据痰所在部位,痰热痰湿之性质不同,明辨痰郁之根本病机。治方可选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礞石滚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等。

(四)火郁

火郁也称热郁,多因肝气郁结,中焦脾胃气机失常,脾气不得上升,胃气不得下降,气有余便是火,郁结而形成热郁,导致周身灼热。热郁上焦心肺,则喘咳,胸痛等;热郁于下焦,则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崩漏、带下黄赤等;热结于皮肤则致皮肤病。火郁为病,临床多以舌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为特征,辨治则根据中焦、上焦、下焦具体病变,综合辨证治疗。

(五)湿郁

多因脾虚而致水液代谢失常,湿困脾阳,或因肝郁乘脾而致脾虚湿盛。湿郁在脾胃病、肝胆病、泌尿病、皮肤病、妇科病等均为常见。湿郁为病,临床总以中焦脾胃受损为主,出现不欲饮食,脘腹胀满,头身沉重,大便黏溏,苔腻,脉滑或弦滑无力为其特征。对湿郁治宜解郁化湿,根据寒湿、湿热及湿困之性质不同,选择温化寒湿、清化湿热、燥化湿邪等不同治疗。且湿郁的病变部位、起因、以及兼夹他症等情况也应纳入辨证之中。

(六)食郁

食郁多因肝郁气滯,胃气失输,以致中焦虚寒或实热。多可出现胃脘胀痛、不欲饮食、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或泄泻、痢疾等。食郁为病,临床以饮食不下、腹满痛而拒按,舌苔腻、脉沉滑为其特征。治宜疏肝健脾,消食导滞,中焦虚寒者必兼温补,中焦实热者必兼清热。

从脏腑来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其功能涉及气也关乎血。与肝脾相关,肝疏脾运失常,则中焦升降失司,气血运行传导受阻失于冲和是导致六郁的主要原因。正如朱震亨所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志虑不展,则肝先受病,肝郁则气滞。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滞则血流不畅,久则由气及血而成血郁。肝病及脾,脾失健运,或成湿郁,气滞湿阻,聚湿生痰可为痰郁。痰气郁结,湿浊碍及中运以致食郁,食郁日久又可化热而成火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相因为病,错杂互见,百症由生。故六郁乃肝疏脾运失其常态所致,郁证乃肝脾之病也。当然,郁证日久伤及阳气,扶阳解郁也是常用之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