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圈子里不公开的秘密:针灸临床的选穴思路及原则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普通的感冒,针刺合谷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无论是在冬天还是夏天,针刺合谷都非常方便。由于一些需要脱衣服的穴位,如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等,如果在冬天针刺,病人很容易着凉,这可能会导致感冒加重。然而,针刺合谷穴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合谷穴位于手上,不需要脱衣服,因此病人不会感到冷。此外,如果病人脚底下冷,可以烤灯或者穿上袜子盖上毛巾来保暖。通过这些措施,病人不会感到冷,从而避免了感冒加重的风险。
除了保暖措施外,针刺合谷穴还有很多优点。首先,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散邪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感冒症状。其次,针刺合谷穴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巧,因此非常适合在家庭中使用。最后,针刺合谷穴安全可靠,没有副作用,可以放心使用。
在治疗思路中,我坚持的几个原则,特别是在遇到湿邪重的病人时,扎合谷穴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但要想达到最佳效果,还需配合其他穴位的治疗。
我记得当时有一位学生,感冒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星期,始终不见好转。学校的诊所里,各种治疗感冒的方案都尝试过了,包括使用银翘散、防风通圣散、桑菊饮和桂枝汤等,但效果并不明显。她已经持续不舒服一个多月了,那天正好轮到我做她的带教老师,她便来找我求助。
这位学生的症状十分特殊,她既没有风热感冒的喉咙痛和鼻塞,也没有风寒感冒的发热和无汗。我观察到她疲倦无力,没有胃口,舌苔略厚,全身都不舒服。经过仔细辩证,我认为她的感冒是由湿邪引起的。
之前,其他医生已经给她扎过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百会和中脘等穴位,还做了艾灸,但效果都不理想。我反思后认为,治疗湿邪病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脾胃属土,主湿,因此治疗时应以化湿为主。
于是,我给她扎了公孙、太白和足三里等穴位,后来又扎了中脘。治疗结束后,她感觉舒服多了。这个疗效的原理在于脾胃化湿的原合配原则。原穴是太白,配足三里,通过这样的配穴方式,湿邪得以化解,她的不适感自然就减轻了。
现在我在治疗湿邪病时,已经不再扎脾经的原穴了。取而代之的是扎公孙穴,并配以足三里。这样的配穴方式更有助于去除湿邪,这也是我在取穴时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还有一个原则不一定跟取穴有关,但是跟部位有关。因为身体上的病症,会突然反映在身体上的某一个点位,而且每个人的这个点位都不一样,朱兵老师称它为穴位的敏化,金观源老师称它为反映点,实际上就是阳性点,身体一旦找到这个点位,你随便扎下去,效果都非常好。
比如前一段时间,有一位病人前来就诊,他的眼睛感到胀痛的难受。经过仔细检查,我发现他的眼睛疼痛与后脑勺某个部位的压痛点有关。于是,我在这个压痛点上实施了针灸治疗,很快他的眼睛胀痛感得到了缓解。
对于口腔溃疡或口疮引起的疼痛,我通常会在脑空、脑户等附近寻找同侧的压痛点进行针灸。这种方法能够迅速缓解疼痛,让患者感到舒适。
有时候,患者会因为胸痛或关节拉伤而感到不适。对于这种情况,我会在背部寻找压痛点进行针灸治疗。同样地,如果遇到落枕或脖子疼痛的情况,我则会在中府、云门等部位找到压痛敏感的穴位进行针灸。
如果没有针灸工具,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按摩方法来缓解疼痛。比如,当患者感到落枕时,可以找到第一肋间、第二肋间的压痛点进行按压,这也能起到缓解脖子疼痛的效果。另一个方法是用一只手按住风池穴,另一只手掐住肩井穴,同时让肩膀进行活动,这也能迅速恢复肩膀的正常功能。
这些取穴原则都是基于中医的理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前病后取、后病前取、上病下取、左病右取等。但关键是要找到压痛点,只有找到压痛点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我多年的医疗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穴位敏化对于治疗骨伤的重要性。我的好友,一位经验丰富的骨伤治疗专家,已经在医院辛勤工作了50年。她也积极开展针灸治疗,将中医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膝关节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但它的疼痛位置并不固定,有时在膝关节上方,有时在膝关节下方,甚至有时在膝关节的后侧。作为骨伤科医生,我的好友拥有敏锐的手感,一旦她触摸到敏化的阳性点,就会进行深入的按压,为患者进行脱敏治疗。这样的治疗方法往往能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让患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
事实上,许多疾病都与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些部位就是穴位的敏化点。没有经验的医生可能难以找到这些敏化点,但我们可以通过前病后取、上病下取等治疗方法,根据阴阳理论和经络理论来进行治疗。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效果显著。
总结起来,穴位敏化在治疗骨伤和其他疾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仔细的触诊和经验积累,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敏化点,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