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到的“膜”是什么
《黄帝内经》中的“膜”是一个深奥且至关重要的概念,涵盖了筋膜、膜原、肓膜等多种术语,这些术语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首先,筋膜作为五体之一,归肝所主,即“肝主身之筋膜”。筋膜在人体中起到连接、固定和保护内脏的作用,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膜作为邪气侵犯的途径和疑难痼疾形成的场所,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黄帝内经》中,膜原被认为是邪气侵犯人体的入口,也是形成疑难痼疾的重要部位。这为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肓膜作为临床施治的重要部位,其在中医治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这表明肓膜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要冲,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尽管“膜”及其相关术语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却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区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也给临床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对“膜”及相关术语进行深入研究、明确界定和区分,对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内经》经文,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组织概念,提出广义的筋膜和膜原均可指人体所有的膜结构及其间隙,狭义的筋膜侧重于四肢运动系统的结缔组织;膜原侧重于腹膜、网膜、系膜等体腔内的膜结构,处于半表半里的部位,并可受邪,其中肓膜强调膜的间隙(肓),是卫气的内行部位。这一界定,使在针灸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膜系统具有了区分与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