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明经络营卫阴阳
单一的脏腑功能容易明白,但是把这些脏腑功能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某一个方面都能显示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张仲景说到经络阴阳,但是这个经络必须排除针灸的经络循行,按照中医的解剖来明白经络,说明张仲景所言的经络,在内经中称为“经脉”以及“络脉”,这是人体中实实在在的流行血液的脉道。所以,在这里介绍的经络是符合张仲景原意的。
由于营卫的运行是靠脉来发挥作用的,张仲景说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所以在理解经络的时候不能不提到营卫。
其次是关于脉中的阴阳的问题了,由于经脉与络脉的运行不一样,所以在理解阴阳时,还要与经络结合起来。
最后就是关于三焦与腠理的问题了,这两个方面均与经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腠理是遍布于经络的每一个角落的通道,而三焦只是三处不同的,与平常交接方式不同的交结。这三处只是在分析疾病的病情时,才能用得着,所以很少论及。
当以上综合起来分析,初学很麻烦,不容易分辨,但是如果找出规律了,就能把整体框架汇总出来,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张仲景在总纲中说“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内经》曾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运行营卫阴阳的主要道路,所以在分析张仲景有的条文时,必须结合经络之脉来理解,方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经络分为经脉与络脉两种。
经脉连接于心包,最终达于肾,完成心阳之血的温养,由内到外,层层温养,其脉中的营气,营阴,营血,在卫气的作用下,促进脉道的运动,使这些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逐渐布散到肌表,由卫气与营气的正常开合,使腠理开而透散,合而关闭,起到温养与濡润的作用,在这运行中,这些物质通过脉道上的腠理孔窍,透散于脉外发挥作用的。由上焦的心肺遍布于全身,汇总到肾,排出多余的水分,完成了阴阳外透以养的运行。
当多余的水分排出后,正常的津液需要重新由肝脉来输运回去,上升到心肺。所以肝气的升发是从肾开始的,肝脉也是从肾开始的,这就是所谓的“肝肾同源”。在下焦的肾中,肾中的肾气起到对人体固涩的作用,防止过多的排出。虽肾气固涩,但是也不能光固涩,不疏泄,这样肝气(有名元气,胆气)就会输运由肾固涩的精微物质,上升到心肺。其中在肝气的升发时,肝脉中的肾气始终制约着脉外肝气,防止输运太过。由于肾气的固涩,致使肝脉上的腠理通道,发挥着脾的吸收作用,使得脉外的水饮痰湿等物质吸收进入肝脉内,当然也包括胃肠道的水谷精微。肝之络脉笼络了全身的由经脉透散出来的代谢产物,统一上升输运到心肺,再一次进行经脉的运行。这就是关于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这经络的运行之中,还没有提到的是关于三焦的问题,那就是在这经络的运行之中,有着三处与众不同的交结,那就是上面的肺气的呼吸进入,是其他各处不同的,所以称为“上焦”,其次是胃肠道中水谷精微的吸收,这是人体能源的进入点,所以称为“中焦”,那么,水谷精微进入体内了,也要有个排出的道路,下面的肾是水液排出的地方,所以称为“下焦”。这三处的不同作用,均是与经络有着关系,应当明白。
以上是人体内部经络运行的规律,与现在循环系统相类似,但是理解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学中医就要按照中医的思路来分析,不能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