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虚证有几种?有什么异同

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它的出现多是由于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或患上急慢性疾病所致,导致脾气受到严重耗伤。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是纳少腹胀,尤其是在饭后更为明显。大便溏薄,肢体倦怠,感觉浑身乏力,不愿讲话,呈现出少气懒言的状态。患者的面色多为萎黄或晃白,形象消瘦或者出现浮肿现象。舌质淡苔白,脉象缓弱,这些都是脾气虚证的表现。

对于脾气虚证的证候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核心特点是运化功能的减退和气虚证的表现同时存在。脾气虚弱导致运化功能下降,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和腹胀等症状。由于水谷停滞,水湿不化,流向肠道会导致大便溏薄。如果脾气虚弱持续存在,且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营血亏虚,进而演变为气血两虚的证候。此时,患者的形体逐渐消瘦,面色变得萎黄无光。舌质淡苔白,脉象缓弱是脾气虚弱的确凿证据。



(二)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其本质是脾的运化功能下降,无法正常运化体内的水湿,导致水湿滞留。这通常是由于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过食生冷、或者由于肾阳虚无法温煦脾阳所致。脾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纳少,患者往往感觉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此外,患者还会出现腹痛喜温喜按的情况,即腹部疼痛在温暖或按摩后会感到舒适。患者常常感到畏寒肢冷,即手脚发凉、怕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者肢体困重、周身浮肿、小便不利、白带量多质稀等症状也较为常见。舌象上,患者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无力。这些症状和体征都表明了脾阳虚证的病理特点,即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和寒象表现。因此,对于脾阳虚证的治疗,需要温补脾阳、祛寒化湿,同时还需要注意调理饮食,避免过食生冷,以保护脾胃阳气。


(三)中气下陷证

中气下陷证,是一种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下陷所导致的证候。这是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是由于长期泄泻或痢疾,或是过度劳累所引起的。这种病症在临床上的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的诊断依据是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

患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脘腹重坠作胀,尤其是在进食后更为明显。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便意频数,肛门有坠重感。对于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子宫下垂的情况。此外,小便浑浊如米泔也是该证候的一种表现。

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脾气不能正常升举,导致清阳不升和内脏下垂。因此,治疗中气下陷证的关键在于调理脾气,恢复其正常的升举功能。


(四)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因脾气虚弱,无法统摄血液,导致血液溢出脉外的一系列症状。这种情况多由长期患病或过度劳累导致脾虚引起。在临床上,脾不统血证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便血、尿血、肌衄、齿衄等,甚至会导致妇女月经量过多或崩漏。

除了出血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脾气虚弱的典型表现。在诊断时,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出血症状是否与脾气虚弱的表现同时出现,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是否为脾不统血证。

对于脾不统血证的治疗,应着重于健脾益气、统摄血液。


小结 脾病虚证鉴别如下

相同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不同症:
① 脾气虚:形体或浮肿或消瘦。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缓弱。
②脾阳虚:腹痛喜温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沉迟无力。
③中气下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弱。
④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