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变易思维(运动观)


医者,易也。易的本义是变,即运动,人、自然、社会都不断在变,中医在处理人的生命问题上也要随着地理、气象、时间、环境等情况的变化以及人的不同而变,所以中医是变化中的医学,运动的医学。中医学的变易思维就是根据易理,将生命、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过程,不仅重视疾病的传变转化,而且重视治疗的应变而动。

在中医的视野中,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地理环境、气候变化、时间流转和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顺应自然,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变化,灵活运用诊断和治疗的方法。这种思维模式正是中医学的变易思维。

变易思维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不仅将生命、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过程,还强调了疾病的传变转化和治疗的应变而动。在中医看来,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治疗则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的变易思维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考方式。它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顺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也有助于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1.应环境而变。《灵枢·逆顺肥瘦》有这样的概括:人要保持健康必须“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人事”(这也属于整体思维)。寻找病因务必遵循《灵枢·师传》中告诫的“入国问俗,入家问诲,上堂问礼,临病问所便。”   

⑴应地理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白人生于欧美,黑人生于非洲,黄种人生于亚洲,仅就中国人而言,北方人高大体壮,南方人矮小精瘦。逆旅之人常患水土不服,所以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大多呕吐泄泻,苦不堪言;拿破仑进军俄罗斯为严寒气候所困扰,败甲而归。  同样的药物,在南方或在北方得视情定量,不能不加区别。同样的病,也要根据不同地理条件用药。

如治外感:西北地寒,人体腠理致密,常用麻黄、桂枝、羌活、独活;  南方湿热,人体腠理疏松,常用荆芥、防风、苏叶等轻淡宣泄之品。这叫“因地制宜”。  

⑵应社会环境。还要加一条“应社会环境制宜”。旧中国,中国人平均寿命不过40多岁;建国后生活环境及各方面条件都在变,平均寿命竟跃过“古稀”大关。

社会环境变化了,疾病也变异,所以古方不能完全治今病,就要考虑灵活多变。如南宋李东垣分析宋、金之际的状,得出了战争频仍,民众颠沛流离,造成不少人脾胃虚弱,乃至导致当时疾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写出了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中医名著《脾胃论》。

时代不同便生出不同的社会病,如90年代以来,世界发现了六大新疾病:立体盲、嗜瘦症、逃学症、电脑综合症、运动性反应综合症、无兴趣症,中医也要研究相应的治法。

中医学还告诉我们:环境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不能破坏赖以安身立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一旦受破坏,人便会遭受惩罚,如空中无鸟,水里无鱼,地上无植被,地下无资源,大气污染,饮水污染,天被弄“病”了,人焉能不病?地球村的人们要想保持健康,便要爱护这惟一人类伊甸园,毁了地即毁了天,人法地、地法天,天地不存人焉能不灭亡。

当今社会工业发达了,医学发展了,但人体自身功能反而下降了,疾病种类反而多了,陷入恶性循环。究其原因是现代人不顺应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要保持健康,就必须追求天人和谐,以维持阴阳的平衡。和之法只有顺应自然,不能逆天而动。逆则败,顺则成。  

2.应时而变 。

⑴应气候 气侯变化的年周期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特征。  春夏秋冬的更替使人体的汗液分泌、脉搏次数、呼吸吐纳等方方面面都随之而发生变化。如:“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厥论》)。气候温热气血运行通畅,寒凉气血易涩滞。  不同季节常发生季节性时令病。四时失序、气侯反常,即“非其实而有其气”,则会普遍地发生某一种病或几种病,证候群大体相似。疾病的转归也与四时相关。  

⑵应时间。

时间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人体的气血盛衰与月之盈亏紧密相关,月生期间,人体气血逐渐生发旺盛;而月满期间,则是人体气血充盈至极之时。人体穴位也有应时开阖的现象,甚至连妇女的行经也受到月之盈亏的影响。

在一日之中,气血也有隆盛与虚损的变化。病情的轻重随着昼夜更替,呈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疾病的变化常随季节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必须注重四时气候和年月日时间的影响,并随之调整治疗方案。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指出“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之时令用药的一般规律。比如,同样是治疗外感病,春夏季节气温逐渐升高,阳气升发,腠理开泄,此时应慎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桂枝、附子等药,以免开泄过度导致耗气伤津。而在秋冬季节,应慎用寒凉清热的石膏、黄芩、黄连等药物,以免损伤阳气。

针刺治疗也讲究“子午流注”,根据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的变化来确定最佳的治疗时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指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月生施治应少泻多补,月满施治应多泻少补,以顺应人体气血充溢盛衰的生理变化。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根据月亮的盈亏圆缺来治疗虚实不同的月经病症。对于月经量少、气血不足的女性,选择在月亮逐渐圆满时服用补血益气之剂;而对于月经量多、血热的女性,则在月亮亏损时服用凉血止血之剂,这种方法常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3.应人而变。“因人制宜”,这一理念在中医治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强调的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以及体质状态来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在小儿的治疗中,应慎用峻猛之药和补益之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对于老年人,即使需要攻邪治疗,也需注意补虚,以维持其身体机能的稳定。

富人和穷人、城里人和农村人、平川人和山里人,虽然可能患上同一种疾病,但在用药的量和品种上都需要有所区别。这就好比贾府中的焦大,他所使用的药物并不适合娇弱的林妹妹,若误用,恐怕会危及这位娇小姐的性命。

再谈到前面提到的“临病问所便”,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喜好都有所不同。就如上海曾有一对年轻夫妇,生活原本美满,却因养了一只宠物狗而遭遇了妻子两次无故流产的遗憾。调查发现,原因竟是狗的血液中寄生了弓形虫,进而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了女主人。对于染上弓形虫的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头晕体弱,生育能力下降,对怀孕的妇女来说可能会引发流产等严重后果。若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未能“临病问所便”,就无法及时查明病因,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当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但西医若有了更好的治疗手段,为何不为我所用呢?在治疗过程中,医者需时刻关注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人制宜”,让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如前所述,人以及人所生存气候、时间、地理环境、社会环境都是动态的。中医学正是以运动的观点来认识生命、来诊疗疾病。这很符合《周易》的基本思想,《周易·系辞》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说:“生生之为易。”   

我们可以断言:无论医学多么发达,人永难实现“长生不老”的目标,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医家创造一百种治病之法,人类便会产生一百零一种新病种。这是两个对立的变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