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经验——山药(益气健脾、培本固土)

在临床实践中处处顾及脾胃之气,山药味甘归脾,善补脾胃,培土化源,在滋补药中诚为上乘之品。作用缓和,不寒不热,既能补气养阴,又能益肺固肾,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具有补虚、健脾、益气、促进肌肉生长、祛除内伤之寒热之邪、益气祛风、下气和胃、止腰痛、补益五脏和强阴之效,加上其药性平和,又无任何毒性作用,是甘温补气的典范。

所以,常以此药为主,随证配入他药,匠心独运,用来治疗多种虚证或虚实兼杂之证,每获良效。

益气健脾、资生化之源

山药的药性是“平性”,“平性”介乎于“微温性”与“微凉性”之间,而兼具微温与微凉之性。当山药生用时,入于肺,显示出味甘、性微凉之用。

味甘、性微凉相合,主要功效不在于益气,而在于生津和养阴。山药“实具有人参性质,能培养全身气化”,更妙在炒用,使其由平性变为微温之性,更能增加其甘温益气,增燥湿之力,健脾和胃之功。

培本固土、填脾肾之元  

山药寓“先天”“后天”双补为一体,与肝脾共调之,与肝肾共补之。山药、芡实益肾健脾,补任脉之虚,脾运化水湿摄精微,妙在二药炒用防其滞涩,促其通调,寓补于行,能守能走,动静结合,阴阳共协,既固土而兼填肾之元,滋气血生化之源。

如治疗带下病最常用的傅青主之易黄汤(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药仅五味却力专效宏。

临床每每用山药治疗泄泻,常重用山药50g,药后小便利而泄泻止,有桴鼓之应。

山药既能补肾,又能涩精和固精,尤其是补肾作用,通过补精涩精,渐收补益肾元、阴阳皆补、五脏皆调的目的。凡久病或大病后期,亦恒用山药调补脾胃,如薯蓣粥,以一味山药煮粥服之,奏开益脾胃,驱逐宿疾之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