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肝肾特别好的一个古方,柴胡剂、逍遥散不管用时就用它
临证中常见一些肝气不舒,胸脘胁痛的患者,在服用了小柴胡汤、舒肝丸后仍不见效。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往往还同时患有胃溃疡、慢性肝炎、甚至肝癌化疗后的药物性肝损伤。古方”一贯煎”能很好地解决这部分患者的困惑和烦恼。一贯煎原方出自《柳州医话》,作者是清代医家魏之绣。
方剂组成: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黄30g、杞子12g、川楝子5g。
功能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胸脘胁痛、疝气、瘕聚,嗳气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弱。现用于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化疗后肝损、胆囊切除后胆动力障碍、糖尿病并发症、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口腔溃疡、干燥综合征等属肝肾阴虚者。
现代加减应用:
①若胁痛较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蒺藜。
②心烦者,加酸枣仁、丹参。
③热甚而口苦咽干者,加黄芩,天花粉。
④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
⑤虚热或汗多者,加地骨皮。
⑥痰多者,加川贝母。
⑦阴亏甚而舌质红干者,加石斛。
⑧烦热而渴者,加知母,石膏。
⑨兼腹痛者,加白芍,甘草。
⑩腹胀痛、按之硬者,加鳖甲。
⑪头目昏晕者,加桑椹、女贞子。
⑫慢性病毒性肝炎,用于胁肋隐痛、脘腹作胀、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者,加柴胡、香附、白芍、丹参。
⑬有黄疸者,加茵陈、田基黄、栀子。
⑭脾大、面色黧黑者,加鳖甲、桃仁。
⑮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用于视物昏花、干涩者,加密蒙花、青葙子、桑椹、丹参。
⑯目胀目痛者,加夏枯草、蕤仁、茺蔚子、白芍。
⑰干涩明显者,加石斛、玉竹。
⑱眼底渗出明显者,加茯苓、车前子。
⑲眼底充血、出血者,加墨旱莲、白茅根。
方义:
本方是柔肝疏郁名方,对阴虚肝郁而胁痛,横逆犯胃而胃痛,疏泄失常而经痛,都有较好疗效。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则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进而横逆犯胃,故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肝气久郁,经气不利则生疝气、瘕聚等症;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阴血亏虚,血脉不充,故脉细弱或虚弦。肝肾阴血亏虚而肝气不舒,治宜滋阴养血、柔肝舒郁。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寓滋水涵木之义。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四味共为臣药。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尽其条达之性。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配伍特点:
①病位在肝,胸腹胁肋疼痛是本方主证;阴虚肝郁,是此证病机;舌红少苔,脉象弦细,是阴虚辨证依据。阴虚而治兼四脏,充分反映了五脏间的整体联系。通过养血滋阴、滋水涵木、培土荣木、滋其水源四种举措,使肝化刚为柔。②疏肝之剂多偏温燥,而此方别开生面,开创了阴虚肝郁证治疗之先河。
一贯煎与逍遥散比较:
一贯煎与逍遥散二方均能疏肝理气,均能治疗肝郁气滞之胁痛。不同之处在于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肝气犯胃之吞酸吐苦;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脾虚所致神疲食少。
二者功效:相同点在疏肝理气。不同点在一贯煎偏于滋养肝肾阴虚之不足;逍遥散则偏于疏肝养血健脾。二者主治:相同点在同治肝郁气滞之胁痛。不同点在一贯煎偏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胁痛,常伴有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证;逍遥散则偏于治疗肝郁血虚之胁痛,常伴有神疲、食少等脾虚证。
案例举隅:
1、甘某,女,48岁。初诊:患者有干燥综合征5年余,近年来眼干、口干明显,进食时感觉干涩难忍,并伴有右胁肋隐痛、腰膝酸软等不适,大便溏,舌红苔薄腻,脉细数。诊断:干燥综合征。证属:肝肾阴虚、脾虚湿滞。治以滋养肝肾、健脾化湿。
组方:生地黄12g、北沙参30g、麦冬15g、当归10g、枸杞15g、天花粉30g、川楝子9g,滑石30g,生甘草12g,厚朴花9g,扁豆衣10g。共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7天后复诊,患者自诉口眼干燥诸证大减,但大便仍未成形,原方去扁豆衣,改白扁豆30g,加炒米仁30g,3剂,复诊上述症状均改善。遂前方去滑石、厚朴花、白扁豆,炒米仁改20g,续服用1周,症状基本改善。随访半年,目前病情控制稳定。
按语:此患者病证属中医“燥痹”,多因(外燥、内燥)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不能滋润濡养各个组织、脏器等。初诊时患者口干、眼干、腰膝酸软,右胁肋下隐痛,舌红,脉细弱均符合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表现,故以一贯煎滋养肝肾之阴,兼以疏肝理气。大便溏,苔腻,有脾虚湿胜的情况,故加入滑石、甘草(六一散),取利小便实大便之意,并加入厚朴花、扁豆衣、白扁豆、炒米仁等加强健脾化湿之力。
2、李××,男,35岁,北京人。患慢性迁延性肝病,服药二百余剂,效果不显。观其所服之方,不外疏肝理气而已。其人两胁闷痛、脘腹胀满,呃忒时作、格格有声,饮食衰少、体力日渐虚衰、夜晚则口干舌燥、手足心热。诊其脉左弦而右滑,视其舌光红如绵而无苔。刘老辨为胃阴不足,肝气横逆,三焦气滞之证。
方用:川楝子10g、白芍12g、麦冬30g、川石斛15g、青皮9g、荷蒂9g、玉竹15g、沙参15g、川贝6g、木瓜10g。服三剂药后,呃忒明显减少,口舌干燥、五心烦热亦有所减轻。乃守上方加减进退,并嘱勿食辛辣食品。服至二十余剂,症状皆除。
按语:本案为胃阴亏损,肝气横逆。叶天士所谓“胃汁竭,肝风鸱”是矣。细审其因,乃过服疏肝理气药物,内劫肝阴所致,而且阴血愈虚,则肝气愈旺,反更加戕伐肝脏阴血。故见胁痛、脘闷、腹胀。呃逆的肝气横逆证。又见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如锦无苔的阴虚之证。治当养胃阴以制肝气之横。仿魏柳州一贯煎之法,使胃阴充则木自敛。
肝病重在调肝气,世医皆知,而调治之法,灵活多样,不止于疏散之一途。肝病不及,其气郁而难伸,用辛散疏达之法,则使肝畅而气达。《内经》谓:“以辛补肝”,即此意也。然肝脏其性刚躁,易动难静,许多情况下为病肝气太过。治疗总宜酸柔平抑,以逆其横。此即《内经》“以酸泻肝”之法。若再用疏散,则必助纣为虐,使肝气横逆莫救。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若其人并无所制,而善于动怒,性不平和,愈怒愈甚,以致肝气肆横,肝火化风,平之不及,而犹治以辛散,譬如一盆炭火,势已炎炎,而更以扇扇之,岂有火不愈炽而病不加甚耶?
然而庸庸者,大抵以破气为先……至不应,则以为病重难治,岂不冤乎?”,其言契合肝病治疗之旨。摘录《刘渡舟肝病证治概要》
3、陈某,女,46岁。长期咳嗽咯脓血痰,肺部检查确诊为支气管扩张,每次感染必用抗生素治疗。近年来逐渐耐药,疗效不佳,所以现在几乎每天都在咳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近来干咳气急,阵发性加剧,偶有少量白黏痰咳出,每咳剧时面红急促,平时脾气急躁,大便偏干,小便稍黄,睡眠多梦,口干时苦,口渴不明显,月经量偏少。
刻诊:面色红润,两颊明显,形体偏瘦,舌质红瘦苔薄干,两脉弦细数。辨证:长期咳嗽,久病伤阴,现两颊发红,脾气急躁,干咳气急,脉弦细数,辨为肝肺阴虚内热,木火刑金。拟方:
一贯煎合百合知母汤加减。生地黄30g、枸杞子15g、当归9g、北沙参9g、麦冬9g、川楝子3g、百合30g、知母9g、川贝母3g、百部3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服药当天,咳嗽大减,7剂后病情全愈。二诊守上方再服7剂,随访半年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