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地位与现状

其实,脉诊在中医四诊中的地位目前我觉得在我们中医界似乎有两种极端。有一种极端是认为脉诊太重要了。我刚刚说治咳嗽,70%的咳嗽听到声音差不多就可以处方;也有很多医生说我在临床上靠把脉100%的病或者说80%的病或者60%的病就可以处方,这就把脉诊的作用过分扩大了。也有部分医生,我听说有些医生没有时间把脉,就直接说脉诊在临床上没什么用,可把可不把。

那么,脉诊在中医四诊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地位呢?我个人觉得第一个,脉诊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病都必须把,或者说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脉诊谈不上最重要。我个人认为,脉诊只是四诊之一,而且我们中医还把它放在四诊之末。这里的“之末”不是说它的重要性排在最后,而是说它最后进行。但不管怎么说,脉诊只是获取信息手段的一种。第二个,虽然说脉诊只是四诊之一,却是中医最有特色的两大常规之一。所以说患者来看中医,医生必须要做两大常规,一个是看舌头,一个是把脉。如果你没有看舌或者没有把脉,就开始开处方,患者一般是会觉得很迷惑的,“这个医生连脉都没把他就开方了呢?”这说明很多患者对我们中医的脉诊都抱有很大希望。当然从我们中医来说,脉诊确实有一定价值,所以把两句话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脉诊在中医四诊的地位应该说是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但不是说凭脉就可以断病。我们在座的最少都是大三以上,我们学《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强调四诊合参,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正确的,过分夸大或者过分否定,都是不客观的评价。

关于脉诊的应用现状,我也观察了一下,刚刚说了,我们中医界有两种人,一种是把脉诊的作用过分夸大的人,但在我的实际观察中又没看到他怎么在临床上应用。相反,很多临床的中医生都有一个现状,就是把脉诊的应用说浅了,有点边缘化,有些甚至是形同虚设。我们在座的学生在医院里面抄方也好,跟老师也好,应该有点体会,对很多医生来说临床上只有三个脉:弦脉、缓脉和滑脉,或者说有些医生把脉确实就是一个形式,因为没有这个形式患者不信。我觉得导致我们当前脉诊应用不够理想的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个是方法的问题,我觉得是对脉象变化特征的体系认识不清,导致我们自身对脉象的体系难以做到心中了了。第二个是应用的问题,我们很多医生切脉的操作手法不够规范,难免指下难明。就是说一方面心中不了了,一方面指下又摸不出来。那么,你在临床上会慢慢地发现这个体会不清楚,就会自然地把脉诊的作用放下了。第三个问题是脉证合参的候病规则,这个很复杂。把出来的脉跟临床疾病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经常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应关系。他们不是一一对应的,脉象可能反映的是患者的素体情况,疾病的症状又能反映当前的情况,所以,脉跟证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如果你完全拎不清楚的话,你把出来的脉利用起来就会感到困难。最后一个问题是脉象诊病的实际价值。就是说,感觉在临床上对把脉的感受不深,感觉没有什么用,所以我们不少中医认为,脉诊在临床上没有什么价值。我在临床上,包括我的一些大学同学,他们很多在县级医院工作,回来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说这个脉好像很难把,包括原来我一些同学在读大学的时候,成绩也挺好,学习也很认真,但是他说他在临床上不爱把脉。他说书上的二十八脉我也背得出来,但是我到临床上一把,发现很多脉都不像,慢慢地他就没信心了,不知道是啥脉,也不知道它啥意义,慢慢地放弃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