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药的经方可主“带下病”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当归贝母苦参丸】(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胡希恕先生注解:小便难指小便艰涩,或热或痛,病不在胃,则饮食如故,类似现代所言慢性泌尿系感染。方中苦参消炎解热,《神农本草经》言其可治“溺有余沥”即尿不净,为泌尿系感染特征;贝母排痰排脓,亦利小便,即神农本草经》曰“淋沥邪气”;因妇人妊娠血虚而易生热,故以当归补血润燥。本病为慢性病,故以丸缓图之。

仲景对带下病的认识:“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治疗用矾石丸、蛇床子散。经水与血的关系不必多言,古今医家治疗月经病均强调活血化瘀、养血调经。尤在泾注解本条曰:“藏坚癖不止者,子藏干血坚凝,成癖而不去也。干血不去,则新血不荣,而经闭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时,胞宫素湿,所积之血,与湿化而成白物,时时自下,是宜先去其藏之湿,矾石燥湿水,杏仁润干血也。”表明白带的是瘀血与湿所结而成。曹颖甫认为:“妇人寒湿下注阴中或为白带,或成败血久之化热成脓。”亦强调了湿邪和败血是妇人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从临床表现来看,带下病患者多见月经涩少,或月经闭止不来,而常见白带增多,说明经、带关系之密切。治疗本病应当经带同治调,针对“败血与湿邪”的核心病理因素,具体用药上就是化瘀调经、利湿止带。当归贝母苦参丸方中当归补血活血润燥,推陈致新,化败血而补新血;苦参清热燥湿、贝母祛痰排脓,二者共用可清热、化痰、利湿;因此,当归贝母苦参丸颇切带下病病机。

六经八纲角度来看,当归贝母苦参丸方证属阳明病证;若患见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甚者流下如脓,阴部灼热感,口干,舌红,脉滑或数者,可选用本方证治疗,带下如脓者可加薏苡仁、败酱草以利湿排脓。

病案举隅

徐某, 女, 30岁。恙起于人工流产后, 未弥月而入房, 后渐出现少腹痛, 带下秽浊。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 经治未取得理想效果, 至今1年有余。刻下少腹两侧作痛, 痛处灼热, 经期尤剧, 腰骶酸痛, 带下黄白, 黄多于白, 质地浓稠, 气味腥臭, 阴部潮湿瘙痒, 口干心烦,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药用:当归10g, 大贝母10g, 苦参10g, 黄芩12g, 土茯苓30g, 败酱草20g, 鱼腥草20g, 薏苡仁15g, 桃仁10g, 制香附10g, 上肉桂3g。

结果:用药7剂, 少腹灼痛之势已缓, 带下已有起色, 继用上方调治, 共服药20余剂, 除稍有白带外, 他无不适。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