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脉诊的原理
许多西医对中医的脉诊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诊断方式并不可靠。他们认为,脉诊不就是摸一摸手腕部的桡动脉吗?这怎么可能用来诊断疾病呢?这简直是胡扯!那么,中医脉诊到底能不能诊断疾病呢?为什么中医脉诊只选取手腕部的桡动脉作为号脉的主要地方呢?它又是如何诊断全身疾病的?
中医经典《难经》在第一难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脉就只号寸口脉(即现在的桡动脉)的原因。原文指出,寸口是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是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这段原文虽然有些难以理解,但明确指出了独取寸口脉的原因。中医认为,寸口脉是全身血脉的汇聚之地,可以反映全身脏腑的功能状态。通过号脉,中医可以判断出体内气血的运行状况以及是否存在病理变化。例如,当肝脏出现问题时,肝脏经脉所对应的寸口脉象就会出现异常;当心脏出现问题时,心脏经脉所对应的寸口脉象也会出现异常。因此,通过号脉可以初步判断出体内各个脏腑的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中医认为,寸口脉的变化与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个人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都有关系。因此,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不仅要号脉,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这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独特之处。
在中医的诊疗中,为什么全身众多的动脉中偏偏选取桡动脉进行号脉呢?其实,号脉不仅仅是单纯地感知桡动脉的跳动,更是在探索手太阴肺经的经络之气。手太阴肺经的经络正是从桡动脉上方穿过,因此,号脉实际上是在感知桡动脉及其周围的经络之气。
手太阴肺经在桡动脉处有一个关键穴位,名为太渊穴。此穴位因局部形态深陷如渊,故名太渊。此穴位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亦是八会穴中的脉之会,意为全身经脉之气在此汇聚。通过感知太渊穴的脉动,医者可以了解全身经脉之气的强弱,从而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另外,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因此在寸口处号脉可以间接感知中焦脾胃之气的盛衰。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述,“肺朝百脉”,人体全身的血脉都与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脏射出的血液最终经过肺进行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因此,全身的血脉与肺的关系密不可分。这正是中医诊脉原理的基石。
而且,寸口脉的桡动脉作为心脏发出的血管的一部分,其搏动与心脏的跳动息息相关。当心脏出现心律不齐或瓣膜问题时,桡动脉的搏动也会相应地反映出这些变化。因此,通过观察桡动脉的搏动,医者可以了解心脏的状态,进一步推断全身的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中医脉诊是有科学依据的,桡动脉作为号脉的主要地方,是因为它是全身血脉的汇聚之地,可以反映全身脏腑的功能状态。通过号脉,中医可以判断出体内气血的运行状况以及是否存在病理变化,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虽然有些人对中医脉诊持怀疑态度,但中医数千年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了其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