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这门绝技迟早会失传!
正骨,这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无疑是中医的璀璨瑰宝。在骨伤科领域,中医正骨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优势。它不仅仅是医学的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冯骥才先生的小说《苏七块》中,那位传奇般的正骨医生苏大夫,便是这传统技艺的杰出代表。
苏大夫的魅力,不仅在于他那一手出神入化的正骨技艺,更在于他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气质”。他的声音,深沉而有力,仿佛从胸腔中涌出,带着独特的“丹田气”。这独特的“功底”,使得他在正骨时“动作麻利、干净、快速”。当有人伤筋断骨,苏大夫仅凭手指一触,便能洞察皮肉之下的状况。他的双手如白鸟般翻飞,快速而准确,仿佛与时间赛跑,将断骨瞬间接合。
在那科技尚未发达的时代,正骨医生的手感与手法是诊断骨折的关键。而这背后,是无数次的苦练与实践。对于骨折脱位的病人来说,中医手法复位无疑是最佳选择。它不仅能迅速恢复患者的骨骼,而且还能节省大量医疗费用。相对于现代医学的石膏固定,中医手法复位后夹板固定更加人性化,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愈合质量。
中医正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充分考虑了人体的整体性。骨折不仅仅是骨头的问题,还涉及到筋脉、内脏以及气血等多个方面。正骨医生在治疗时,不仅要修复骨骼,还要调整筋脉、疏通气血,以达到全面治愈的目的。
然而,在当今医疗领域,大多数骨折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医生们往往采用内固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确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复位准确、迅速帮助骨折部位恢复解剖结构等,从而有利于病人早期活动。然而,它也存在明显的缺点。由于需要手术,用钢板、螺丝钉等进行固定,对于患者来说,这些钢板、螺丝钉等外来物毕竟是异物。因此,在骨折愈合后,患者还需要接受第二次手术取出这些异物。
我们不禁要思考,对于大部分骨折患者来说,究竟是手术固定的方法还是正骨手法更为优越呢?答案不言而喻。遗憾的是,如今医院里采用手法治疗骨折的医生越来越少。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技术层面来说,最关键的是掌握正骨技术的人才已经越来越稀少。即使是中医骨伤科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骨折患者时,也往往只能想到外科手术。
最近,我经常接到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他们问我:“我儿子学的是中医骨伤专业,他以后到医院工作能不能上手术台?”但至今为止,我从未接到过一个家长关心儿子是否掌握了正骨手法的电话。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导致了正骨手法的逐渐失传。有一位校友曾告诉我:“不是我不懂正骨手法,更不是我不想用手法,我害怕负不起法律责任!所以,明知道有些手法很好用,也只敢在自己人身上用。”的确,中医强调的是功能复位,如果手法整复后解剖复位不能达到100%,医生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相比之下,只要手术实现了解剖复位,即使功能没有恢复,也不会有人过问。
这样一来,中医正骨手法必然渐渐被人们遗忘,离我们远去。而它的传承也变得岌岌可危。手法讲究的是“心、气、力”三者合一,它的传承必须依靠手把手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的不断体会。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教正骨手法的老师绝大部分自己并没有亲手做过,甚至在临床上也没有见过。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能纸上谈兵。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门珍贵的技艺恐怕将不可避免地失传,许多宝贵的绝技也将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